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交通疏解问题与技术研究

2022-10-27 14:09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车次车道交通

张 生

(中铁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1 前言

2 案例概况

本文所引用的案例工程为深圳市轨道交通16 号线,该工程项目为笔者亲历工程。线路全长约29 km,采取全地下敷设的施工方式,共设车站24 座,预计全日客流量约94 万人次。在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地铁工程对地面交通造成的影响,需要对交通疏解、地面交通倒流、临时交通措施等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最大化地削减施工对正常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车辆通行对施工工作顺利开展造成的影响。

文章聚焦于案例中的16 号线文化中心车站,主要内容在于分析该站点施工对地面交通的影响,以及临近路段的交通疏解问题。

3 案例疏解难点

(1)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城市繁华地段。本案例工程位于深圳市深汕公路与东纵路交叉口位置,如图1 所示;在施工地点方圆5 km 之内具有学校、居民区、商业社区、银行、购物广场等多种建设业态。同时,深汕公路与东纵路均为城市主干道,起到重要的交通运输作用;该位置人车流量大,绕行困难;这些是在进行交通疏解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点问题。

图1 文化中心地铁站地理位置示意

(2)周边既有工程与管线工程复杂。文化中心车站位于较为成熟的城市街区。在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之前,区域内就已经存在多个既有工程;大部分附近工程及地下管线工程在当初建设时并未考虑对未来线路施工的诸多影响。此次施工作业除对地面交通产生直接阻碍之外,也可能对道路排水、交通信号指示灯、道路安全护栏等设施造成破坏;发生破坏之后,这些设施能否发挥正常使用功能、维护交通秩序是一个值得考量的问题。

(3)涉及社会舆论压力与民生满意问题。从所处城市规模来看,深圳市属超一线城市,人员密度大,交通压力大,交通工程能否顺畅安全使用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民生满意度。因此,需要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地面交通疏解工作能否解决当下存在的实际问题。若疏解工作形式化明显,无法保障受影响区域民众的顺利通行和交通安全,社会舆论会带来较大压力,最终影响民生满意度。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该站点施工过程会影响附近商业业态和居民正常出行,如何最大化地平衡交通出行与工程施工之间的关系是本设计方案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4 疏解方案设计

4.1 交通通行需求与现状

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该交通路口为T 字路口,东西向为双向8 车道,路口南侧为双向6 车道,案例工程交通路口车道及车行方向如图2 所示,一般时段交通流量属中等水平,早晚高峰呈现交通饱和的状态。对该路口的交通状况进行简要分析,深汕路(聚升一路至联旺二街)、东纵路(坪山文化广场)段车流量调查报告显示:深汕路,7: 00—8: 00 的高峰期,由西至东,直行380车次,右转460 车次;由东至西,直行520 车次,左转140 车次;18: 00—19: 00 的高峰期,由西至东,直行400 车次,右转640 车次;由东至西,直行620车次,左转140 车次。东纵路,7: 00—8: 00 的高峰期,由南至北,左转600 车次,右转25 车次;18: 00—19: 00 的高峰期,由南至北,左转620 车次,右转60 车次。主要通行车辆有普通小型汽车、公交车(含大型客运车辆)、大型货运车辆,慢行交通形式有摩托车、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步行。

图2 案例工程交通路口车道及方向示意图

为更好地满足交通疏解具体需求,本案例在设计前,对该城市同等规模路段在进行地铁施工前后的交通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地铁施工并不会使交通流量显著减少,有效减少量在20%以内。最终,疏解方案计划以不影响原交通通行需求为目标,将交通通行流量保持为原有的60%设定为疏解底线。

黑皮小高跟,嫩白光亮的小腿,蔚蓝色褶皱短裙,由于走路不稳而摇来晃去的细腰肢,裸粉色衬衫;最后,撩撩额前的碎发,侧身靠着车,仰着脖子,咕噜咕噜喝水。

4.2 站点交通疏解方案

地铁站点施工过程对当下交通最为明显的影响就是工程用车占道情况难以避免,当下车道可能会被占用以确保工程场地活动正常进行。对该方案涉及的交通路线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路口东侧的交通道路车道并不完全对称;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实际交通通行中自西向东为主城区方向,通行需求更多。因此,在进行站点交通疏解的过程中也需考虑到这个问题。

图3 中有矩形框所标记位置为车站施工过程中需要划分的施工区域,这部分区域所跨越的车道就会被施工影响。可简单地认定,原东西方向双向8 车道中仅有6 条车道可以使用,原南北方向双向6 车道中只有4 条车道可以正常使用,且其中包含1 条通向东北侧的右转专用道。从交通通行方案上来校验,所保留的交通通行能力为原来的67%~75%,高于设计底线 60%的数值设定。

图3 施工占道界限示意(矩形框位置)

在车道更改方面,由南向西左拐车道目前有3 条,由南向东右拐车道目前有1 条,该路口不涉及由南向北的直行,故对于东纵路车道不采用任何方向更改方案;东西向深汕路通行车流量大,同时早晚高峰效应明显,为保障安全和满足通行需求,自北向南第4 号车道由原有直行车道改为右转车道以增强通行能力,第5 号车道由右转专用道改为潮汐车道,可根据交通压力情况将其变更为由东向西直行或由西向东直行车道;但为保障交通统筹安全,该车道不能掉头也无法左转。

为进一步解决站点位置的交通疏解问题,除对车道进行合理划分,还可采取以下3 种措施。

(1)设置围挡。为保障交通出行和施工安全,从距施工区域500 m 处开始设置车行道围挡,确保误驶入封闭车道的车辆有充足的反应和处理时间,以避免威胁交通安全的情况出现。

(2)设立标识牌。本设计方案中车道数量减少、行车空间狭窄且道路通行方向发生改变,因此计划从该路口东、西、南3 个方向的临近交通路口处开始设置标示牌。同时,为保障行车安全,取消潮汐车道和变相车道两侧临近路口位置的通行时间限制,便于变道。交通指示灯同样按照此条措施中标识牌设置原则进行设立。

(3)进行行人疏导。该站点的交通疏解措施经综合评估并不会影响行人正常通行,但行人行进路线与施工现场交叉的情况仍难以避免。为解决这一问题,计划在各个施工现场设立1 条安全通道,如图4 所示;安全通道两侧及顶部具有可靠防护,同时委派工作人员对行人进行疏导,确保行人快速通过施工区。

图4 临时非机动车及人行安全通道

4.3 路段交通疏解方案

从路段交通的角度来看,因该位置施工所损失的交通运输能力可通过绕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在前期交通调研中,该路段常有大型货运车辆和客运车辆通行;由于车道的改变已经无法满足大型货运车辆的安全通行需求,需对绕行路线进行规划。

绕行路线的规划如图5 所示,主要通过宝岭北路、横岭塘路、东纵路(非封控段)、联旺二街这一线路将深汕路东西方向可能受到施工影响的位置避开。该路线经由道路以双向4 车道为主,基本能够满足通行需求;且由于所绕行的道路原本也不是城市主干道,该绕行措施并不会带来交通压力。

图5 绕行线路示意图

4.4 区域交通疏解

从该车站施工位置的道路规划来看,除该路口之外,附近能够满足同等交通通行需求的路口与此地相距约7 km;这对维持区域内的交通流量稳定具有不利影响。图6 中矩形框所标的位置为本案例工程所在区域,图中深色道路示意东纵路的整体走向,东纵路与深山路直接相连的线路沿途除起点位置,无任何同等级的交通岔路;又由于施工活动难以避免地占用东纵路与深汕路交叉口位置的2 条车道,所造成的通行阻碍并无优化解决方案。

图6 东纵路与施工位置关系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交通疏解之后,所剩余的交通运力为原运力的67%,也无需进行远距离绕行。经综合考虑,未对该案例的区域交通采取疏解对策。

5 疏解方案总结评价

事实上,本案例工程所面临的疏解需求并不复杂,主要难点问题是需要解决文化中心车站施工过程对地面交通造成的负面影响。由于施工区域位于2 条城市主干路重要的交叉口,经优化设计,施工活动也至少需要占用每个方向2 条车道。为缓解车道减少所带来的交通压力,该方案采取的优化思路及其应用是从以下3 个方面考虑的。

(1)在车道占用方面,由于该交通路口在非早晚高峰时期交通流量并不饱和,可采取直接占用车道的形式。经综合考虑,提出满足原交通运力60%的疏解底线。该疏解模型并不复杂,通过车道的划分与潮汐车道的使用,基本实现保留原交通运力60%的目标,非早晚高峰时段正常的交通通行几乎不会受到影响。

(2)在保障行人行进的方面,该路口原本具有较大的慢速交通流量;为确保出行便捷性,并未完全封闭人行通道,也未采取搭建临时设施的形式。方案采用搭设跨越施工区域的安全通道,并设立管理人员进行交通疏导的措施,从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方面追求施工活动与正常通行的平衡。

(3)在保障大型车辆通行运力方面,结合该位置的实际通行需要,规划深汕路的绕行通道,一方面能够缓解高峰时的交通通行压力,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若有临时占用更多车道或完全封闭所有车道的情况,也不至于在该位置出现严重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问题。所绕行的车道原本车流量并不大,该绕行方案也不会对原有交通秩序造成冲击。

客观评价该疏解方案仍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如绕行路段经过学校路口,可能会给原有学校周边交通安全带来隐患,或出现噪声扰民问题。此外,该疏解方案未考虑公共交通影响;实际上,临近该路口附近的深汕路上有多个关键公交站点,而当下的疏解对策可能会影响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上下车乘客的安全。

6 案例结果

深圳市轨道交通16 号线文化中心站点交通疏解方案采取本文所述的方案完成现场疏解。在实际应用当中,早晚高峰时段可明显感受到因车道数量减少所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在前期也有个别车辆误入封控车道造成通行受阻;但经由后期标识牌的清晰指引及人员疏导,该问题已不再发生。针对绕行经过学校路段的问题,提前与学校沟通,通过学校方面增加安保、加强防范的方式避免安全风险的提升;同时,在绕行路段全程增设禁止鸣笛的标志,防止大型车辆通过该路段时出现扰民情况。由安全通道构建的人行横道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保障安全和引导便捷通行的重要作用,全程无任何因行人与工程交叉而导致的事故发生。对于地铁站工程施工中所动用大型机械不得不增加占道面积的情况,大部分采取下午时段进行相关工作,同时做好现场安全保障并提高施工效率,避免早晚高峰时段和夜间因临时规划变动造成的行政安全问题。

最终,通过全面规范的交通疏解设计,深圳市轨道交通16 号线文化中心站点在施工过程中真正实现交通畅行、民生满意、安全生产的目标。

7 交通疏解未来技术发展与创新

7.1 疏解方案与交管部门的联动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期间交通疏解问题本质上是交通规划和与民生相关的问题,并不完全归属于工程承建方。大部分交通疏解方案也需在当地交管部门的协助下予以全面落实,以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顺利开展。事实上,大部分交通疏解方案临时性强,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更改的问题,而当下大部分出行人群更习惯于按照网络信息来规划出行线路,仅通过传统指示标识的形式进行协调还是具有一定不足之处。针对这种问题,可试行交通疏解方案与交管部门信息联动,通过交管部门获取具体的封路规划信息,并将当前网络信息与线路实际情况同步,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出行者在规划出行线路时的安全便捷,对保障交通安全和便捷出行具有重要意义。

7.2 信息化设计技术在交通疏解中的应用

交通疏解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能仅仅从工程手段和交通规划的角度完全解决。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诸多新兴技术已经可应用于解决交通疏解问题。例如,可通过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或数字孪生技术,根据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建立信息化模型;该信息化模型可基本认为是与现场等效的。基于此模型展开模拟设计工作,能够在实际应用前就知悉具体应用效果和遇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更改与优化。这一过程无需消耗任何工程资源,从成本和效率方面看,相对于传统规划手段是更具优势的。此外,也可通过有效的信息采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判断各个交通路口的流量情况,并作为交通疏解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实现全面设计和科学设计的目标。

8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是促进城市发展,推动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工程形式。由于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大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开展过程中均会影响到成熟城市社区的交通通行。交通疏解设计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该问题的产生。本文引用一具体工程案例,说明在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对既有道路交通影响的疏解思路与具体落地方案。事实上,本文所述的模型为实际应用模型的简化版本,在开展交通疏解过程中,除工程措施和交通规划之外,还需考虑到“城市温度”所带来的人性化需求,紧急情况下保障交通畅通的底线安全需求。在传统疏解思路上,本文还探索新型技术在交通疏解中的创新应用。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与相关技术保证知识的完善,在未来也会有更为清晰明确的设计方案与设计思路被应用到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地面交通疏解工作当中,平衡城市发展、交通便捷、民生满意之间的关系,为推动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目标达成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车次车道交通
智慧收费机器人在高速公路车道上的应用
基于OpenCV的直道车道线识别技术研究
北斗+手机实现车道级导航应用
抢不到票?铁路候补购票服务扩大到全部旅客列车
八月一日夜车次徐州口占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