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2-10-27 11:33段正洋许永涛胡柠檬
成才之路 2022年26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协同育人思政教育

段正洋 许永涛 胡柠檬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最大程度地将具有社会主义价值的基础要素教授给学生,对实现协同育人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为例,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必要性、存在问题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为相关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26-0017-04

基金项目:2022年云南省地方高校联合专项-青年项目(编号:202101BA070001-012)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其基本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当前,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已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协同一体化的全新育人模式,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笔者所在学校获批的19个云南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C”类专业之一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生大一下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那么,授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呢?

一、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重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其次,思政課与专业课之间长期分离,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和发挥课程育人的功能。第三,专业课程是大学教学的主要阵地,其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学科内涵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作为面向自然地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充分挖掘隐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理念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笔者所在学校于2021年7月制定了《楚雄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自组织实施以来,先后开展了“书记、校长同上一堂思政课”,组织教工参加了“云南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等,并积极开展与课程思政教育有关的教改及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目前正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挥着专业课程的思政效应。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背景下,在全面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布局中,探索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成为一种必然。

二、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多为理工科出身,对课程思政学习与研究较少

环境科学概论授课教师多为理工科出身,他们受传统思维及学科专业特点的影响,通常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知识的扩充,对思政教育理论的研究较少。很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存在思政教育“形式化”的问题,只是在教学中机械地添加一些较为生硬的思政观点,这样不但起不到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求知欲。

2.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不强

一些授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责任,自己的职责则是教会学生自然科学知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不重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忽视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学生轻视思想政治教育

赵鹤玲在2020年的一项调查中发现,有65.67%的大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与自身所学专业课联系一般,甚至有9%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完全没有结合。这说明多数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持漠视的态度,认为其可有可无。

4.授课方式较为单一、陈旧

目前,一些院校的授课方式以传统的PPT教学为主要手段,表现为“教师长时间讲、学生被动听”,学生参与度低。这样的授课方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发展,导致专业课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停留在表面,难以做到融会贯通。

5.评价体系跟不上时代发展

在以往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评价体系中,过程性考核与思政相关的内容较少,过于注重期末考试在综评成绩中的比重,且考核内容基本全是专业知识。这样的考评方式过于死板,学生只要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能通过考查。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养成,更谈不上对专业知识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要点的挖掘、运用与升华。

三、高校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路径

1.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主体意识和责任感

环境科学概论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带来的禁锢思维,从思想和行动上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在平时要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如此才能在课堂内外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第三,教师要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做到课程常备常新,常教常新,常研常新。要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和教学能力比赛,积极通过在岗培训、访学、进修、学历提升等形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水平。第四,教师要结合自身专业,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中充分挖掘、总结思政元素,对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融会贯通、探索实践,从个人修养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塑、科学精神的构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远大理想的树立和环保思想的传播等方面影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育人作用。

2.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环境科学概论教师要想真正将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就必须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当前大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朝气蓬勃,接受新鲜事物快,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教师如果只是按部就班地以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就会使学生“低头族”大军越来越庞大。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与大学生经常沟通,走下讲台,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搜集学生关心关注的事件与新闻,兼顾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把他们的关注点引入课堂。教师应该采取灵活、丰富、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结合热点话题,把思政教育春风化雨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可塑性较强。如果在大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就融入思政元素,则能让大学生早早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为其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形成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充分融合的学习思维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加以调整。比如,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纪录片、微电影等)带给学生富有感染力的感官体验和生态价值观教育。二要运用雨课堂、学习通、翻转课堂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三要在课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有关环保的新闻热点,为学生在课堂小组讨论中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四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案例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翻转课堂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借助“互联网+”和“双创”学生项目申报平台,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环保领域的获得感和兴趣度。

4.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要想巩固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对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第一,课堂表现(占总成绩的15%):考查学生在课堂知识讨论中的参与度,其中课堂知识讨论环节融入思政元素的占课堂表现5%。第二,作业情况(占总成绩的10%):按照学校每4节课布置一次作业的要求,10次作业中有4次作业体现课程思政设计环节,占作业成绩2%。第三,实践部分(占总成绩的15%):设置开放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对家乡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参与环保行动,并统计学生参加与环保相关的学术讲座或活动的次数,占实践部分成绩5%。第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0%):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满分100分,其中课程思政类题目占10分。第五,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50%):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满分100分,题型为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及材料分析,其中材料分析题与课程思政案例有关占15分。

5.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中,笔者所在学校选用的教材是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吴彩斌主编的《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基于本教材,笔者参考借鉴全国高校优秀的“课程思政”案例,总结提炼出部分教材内容的“课程思政”要点、思政元素和融入方式,现阐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课程思政”要点】介绍当前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形势,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环境问题研究进展与新理念,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投身于环境保护工作的热情,引导学生为祖国的环保事业作贡献。【思政元素】科学人文、国情教育、理想信念。【融入方式】课堂讲授、学生讨论。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课程思政”要点】十八大的“五位一体”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目标之一;2021年10月在云南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话题,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学生头脑。【思政元素】科学人文、国情教育、使命担当、中国方案。【融入方式】课堂讲授、视频观看、学生讨论、翻转课堂。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控制”:【“课程思政”要点】介绍世界及我国水资源概况,结合目前的热点水环境问题,使学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深刻理解我国“十六字治水方针”,引导学生树立爱水、惜水、护水意识;融入中科院湖泊研究所太湖站站长“湖泊医生”朱广伟的先进事迹,强化学生的专业获得感和社会责任感。【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国情教育、理想信念、使命担当。【融入方式】课堂讲授、视频观看、学生讨论、案例分析。

第六章“常规大气污染及其控制”:【“课程思政”要点】介绍我国在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进展与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出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体现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与大国担当;结合新冠疫情防控背景,引入病毒在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和途径,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观看《最美逆行》《疫战》等电影,讲述人民英雄钟南山、李兰娟、张伯礼等抗疫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思政元素】工匠精神、文化自信、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中国方案。【融入方式】课堂讲授、视频观看、学生讨论、案例分析、翻转课堂。

第七章“土壤污染及其防治”:【“课程思政”要点】讲解全球范围内的土壤污染案例,引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关于农业发展智慧结晶的案例,鼓励学生传承弘扬我国优秀的农耕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入现代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为发展我国土壤科学作出的开拓性贡献;融入徐光宪院士生平事迹;渗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国情教育、使命担当、文化自信。【融入方式】课堂讲授、学生讨论、案例分析。

第八章“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课程思政”要点】将国家最新相关政策、先进生产理论及工艺、领军人物先进事迹引入教学,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勇以废弃物为基本物质的“城镇矿山”成果,中国“无废城市”发起人之一杜祥琬院士的事迹,以及为我国微波冶金技术作出突出贡献的“炼金师”彭金辉院士等,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贡献力量。【思政元素】工匠精神、科学素养、拼搏奋斗、創新精神、社会担当。【融入方式】课堂讲授、视频观看、案例分析。

第九章“物理污染及其防治”:【“課程思政”要点】引入三里岛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福岛核电站等典型核泄漏事故,引发学生对人类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思考;介绍为中国光电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王家骐院士;介绍邓稼先、于敏等著名核物理学家的先进事迹;介绍中国声学泰斗马大猷以“科学救国”为己任,“立身无愧于天地,志趋不忘为人民”的科学家精神。【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国情教育、创新精神。【融入方式】课堂讲授、视频观看、案例分析。

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课程思政”要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生态观,让学生明白人类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生存发展才能持久存续;介绍我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如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把保护山泽林木作为对君王的道德要求;介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把山林泽薮等自然资源当作“国家足用,财物不屈”的物质基础,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思政元素】科学人文、文化自信、依法治国、理想信念。【融入方式】课堂讲授、学生讨论、翻转课堂。

四、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笔者对在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进行了初探,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可以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参考。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还远远不够,希望接下来有更多同行投入到对该门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建设中,真正承担起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的使命,努力为祖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赵鹤玲.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3]吴娟,贺沁婷,任芳.将课程思政融入《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1(22).

[4]潘复静,靳振江,游少鸿.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0(11).

[5]王艺璇,滕洪辉,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学导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uan Zhengyang, Xu Yongtao, Hu Ningmeng*

(SchoolofResourcesEnvironmentandChemistry,ChuxiongNormalUniversity,YunnanProvince,Chuxiong675099,China)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eachers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teach students the basic elements with socialist value to the greatest ext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liz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aking the course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fully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it, and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necessity,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system, etc.,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collaborativeeducation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协同育人思政教育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