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110米跨栏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研究
——以全运会和奥运会前八名为例

2022-10-28 07:10韦东远曾智伟梁铁怀姚辉洲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跨栏增长速度全运会

韦东远,曾智伟,梁铁怀,潘 深,姚辉洲

1 前言

竞技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发展变化(动态)特征的直接测量指标是竞技水平的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通过对110米跨栏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的研究,可以知晓110米跨栏竞技运动项目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趋势,对110米跨栏运动员的选材、训练和竞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110米栏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的研究很少。樊树林,李相如和周承福(1995)对1980~1990年世界与中国跨栏跑项群历史前10名运动成绩进行研究,认为中国跨栏跑成绩得到了较快的提高,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世界跨栏成绩以奥运会年为高峰呈周期变化,而中国成绩动态则无规律性,且大多数低成绩正好落在奥运会年上。郑道振(2013)采用递进系数的方法,对第2~29届奥运会110米栏冠军和前三名的竞技水平进行了研究,认为110m栏整体成绩提高的幅度大于冠军成绩的提高幅度。单桦林和郑翔(2014)对2000~2012 年间110 米栏世界和中国每年的前 8 名成绩和每年最好成绩进行了研究,他们得出在12年期间,我国最好成绩迅速提高,而世界最好成绩保持稳定,我国与世界差距迅速缩小。我国前 8 成绩呈现快速增长(2007年之前)随后下滑(2008年之后)的状态,世界前8 名水平则稳步增长。表明从2008 年开始我国男子跨栏项目的后备人才出现严重问题。刘志华(2019)采用环比、定基比和递进系数等方法,以2000~2016年5届奥运会冠军成绩来研究奥运会田径速度类项目竞技水平发展态势,其中110米栏表现为竞技水平差异较小,成绩波动幅度较小,成绩趋向于接近世界纪录水平,但里约奥运会(2016)上出现了整体下滑趋势。上述研究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群体和某一种方法探索了中外110米栏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的特征,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但研究存在着样本量少、代表不足、系统性不够、方法还待完善、研究比较零散、横向和纵向比较不够深入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中外全运会和奥运会110米栏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以使更加清晰认识110米栏成绩发展特征,为专项选材、训练和竞赛提供客观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中外110米跨栏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特征。考虑到真正检验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是最为重要的赛事、比赛的激烈程度和名次的 “含金量”、中外最为重要的比赛、最为优秀的运动员群体等因素,因此,选择全运会和奥运会进入决赛的前八名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全运会始于1959年代末,因此选择相应年代的奥运会作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文献回顾了解该专题以往的研究动态,确定本研究的目的、任务、理论和方法。特别是通过对跨栏运动技术发展史的了解,确定110米栏突破13秒大关(内赫米亚,12.93秒,1979年)后跨栏技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李斌庭,田学易,1989;周承福,李相如,1994),为本研究对竞技水平发展变化的原因的认识确定基本的立足点。

2.2.2 数理统计法

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称为动态。本研究的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变化,用绝对增长量、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等指标进行分析,以便在数理统计的坚实和客观的基础上,概括其发展变化的特征。由于全运会和奥运会早期记录采用1/10秒,对原有成绩按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规定增加0.24秒、转换为1/100秒,以便比较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按照判断推理的一般规律,对数据之间的关系、形成状态的基本原因进行推断推理,以便更客观地抽象概括出项目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绩绝对增长量

绝对增长量说明事物在一定时期内所增减的绝对量,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权德庆,2011)。

(1)全运会

第1届~第14届全运会成绩“逐期增长量”统计表明(表1),第2、第4和第6届成绩提高幅度较大,第3、第5、第7、第10、第11和第13届成绩均比上一届下降,第8、第9、第12和第14届成绩均比上一届有较小幅度的提高。表明历届全运会的成绩呈现出“波浪”型状,总的趋势为一届提高、一届降低,前七届成绩波动幅度大,后七届波动幅度较小的趋势。把第14届全运会成绩作为“报告期水平”,第1届全运会成绩作为“基期水平”,则62年14届全运会,成绩累计增长量为1.52秒,成绩平均每届仅增长0.10秒。

表1 全运会/奥运会成绩绝对增长量

对不同年代全运会最好成绩的“逐期”增长量的统计表明,1960年代0.85秒、1970年代为-0.30秒、1980年代0.37秒、1990年代0.16秒、2000年代0.14秒、2010年代0.01秒、2020年代0.04秒,呈现出随时日的递增,成绩提高幅度较少的趋势。

(2)奥运会

逐期增长量见“逐期”列(表2)。除了第22、第27、第29和第31届成绩均比上一届下降外,其余各届成绩均有程度不同的提高,成绩比上一届提高的有13届,占17届的76.5%,

表2 全运会/奥运会成绩发展速度

从第16届到第26届,除第22届外,每一届成绩均比上一届有所提高。但从27届至32届,成绩呈现“一高一低”的逐届提高或降低的趋势。总的趋势为前七届成绩波动幅度大,后七届波动幅度较小的状态。

从第16届至第32届奥运会,64年间成绩累计增长量为1.18秒。平均每届增长0.07秒。把特定年代举办奥运会中最好的成绩作为报告期水平、把前一年代成绩作为基期水平进行计算,则特定年代成绩绝对增长量分别为:1960年代0.53秒、1970年代为0.28秒、1980年代0.08秒、1990年代0.26秒、2000年代-0.09秒、2010年代0.04秒、2020年代0.08秒。

3.2 成绩的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说明事物变化的程度,分为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比发展速度(权德庆,2011)。

(1)全运会

从表(2)可以看出:与“成绩增长量”相一致,第1~14届全运会的环比发展速度呈现相应的“增速”和“减速”现象;在不同年代举办的全运会中,呈现出成绩的发展速度“先快后慢”、减速的趋势;并且持续地表现出“一届增加、一届降低”趋势。

从第1届到第14届全运会成绩变化(定基比发展速度)表明,14届全运会成绩从15.22秒提高到13.70秒,提高了111.09%;此外,历届全运会成绩提高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出现“突破性”的主要表现在:第2届全运会——决赛运动员(前6名)成绩均为14秒多,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14.73s,2021标准),第6届全运会——决赛运动员成绩第一次达到13秒多(前4名),前8名成绩平均值达到健将标准(14.20s,2021标准),第九届——前八名成绩平均值达到国际运动健将(13.78s,2021标准),第12届——前8名运动员成绩均达到13秒多。

(2)奥运会

从16届到32届奥运会的环比发展速度呈现相应的“增速”和“减速”现象;在不同年代举办的奥运会中,发展速度呈现“先持续、后低减速”增长的趋势;并且持续地表现出“多届增加、一届降低、多届增加”趋势。

从第16届到第32届奥运会成绩变化(定基比发展速度)表明,17届奥运会成绩从14.36秒提高到13.18秒,提高了108.59%;此外,历届奥运会成绩提高的过程中,发展速度出现“突破性”表现在第19届,运动成绩突破14s大关。除第22届平均成绩未达到健将以外,第20届到32届前八名成绩均已达到国际健将(13.78s,2021标准)。

3.3 成绩的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说明报告期水平在基期水平的基础上增长的速度,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比增长速度(权德庆,2011)。

(1)全运会

第1~14届全运会的(环比增长速度)呈现相应的“增长”和“减少”现象;其中在第3、5、7、10、11、13届举办的全运会中,成绩的增长呈负值,说明这几届成绩成绩有所下降,第3届减少数值达到了-2.91,可见第三届的竞技水平整体很差。第11届和第13届的环比数值达到了-1以上,说明成绩下降的幅度较大。成绩增长较快的是第5和第6届,环比增长值分别达到了2.78、3.42。说明成绩增长的速度较快。总体的增长速度趋势呈现出“先增长”中“下降”在“增长”的趋势;并且持续地表现出“增、降、增”趋势。

从第1届到第14届全运会成绩变化(定基增长速度)表明,14届全运会成绩从0增长速度到达了11.09%,定基增长的速度越高,其成绩越好,竞技水平越高,第1届到第7届定基增长值小于9,其成绩未能突破14s大关,当定基增长值突破9后即可突破14s。从增长速度数值的大小可以发现,第3届、第5届、第11、第13届成绩下降的幅度较大。差值在1以上。从总体的增长变化来看是一个“波浪式”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的发展过程属于为不稳定状态,表现为“时好时坏”。

(2)奥运会

第16~32届奥运会的(环比增长速度)呈现相应的“长增长”和“低减速”现象;其中在第16到22届,环比增长速度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第22届出现了单届减速现象,第23到26届又呈现了持续的增长趋势,第27届到29届呈现持续的减速状态。第30到32届又呈现出持续增长趋势。由此可见,奥运会环比成绩总体的增长速度呈现出“阶梯式”升长趋势。其中隐含着“跳跃式”。

从第16-32届全运会成绩变化(定基增长速度)表明,17届全运会成绩从0增长速度到达了8.95%,定基增长的速度越高,其成绩越好,竞技水平越高,第16届到第19届定基增长值小于5,其平均成绩未达到国际健将标准(13.78s,2021标准)。第20届到32届后定基增长速度的增长速度发展较快,增长速度值从5.82到8.95,差值为3.13,第26届(1996)年出现了增长速度的一个小高潮。增长数值达到8.71.与第32届最大增长值仅差0.24.总体增长的态势看出:奥运会定基增长速度呈现出“升多”“降少”的动态发展趋势。

表3 全运会/奥运会成绩增长速度

4 讨论

4.1 为什么全运会成绩的发展速度“先快后慢”、减速的趋势?

第二届全运会出现的成绩大幅度提高,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有竞技体育底子较薄、有组织开展时间较短、跨栏竞技水平较低,因此成绩提升的空间较大,另一方面是主要是社会结构性变迁的结果,即建国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在“举国体制”和机制的条件下,根据国家的需要,确定了田径等作为重点发展的项目,提出比较高的训练和竞赛要求,并给予了训练竞赛条件的保障。此外,从第二届全运会男子110米栏冠亚军崔麟和梁仕强的回忆中可以看到他们为国家、为人民追求优异运动成绩的决心、勇气和毅力,吃大苦耐大劳精神风貌,以及系统的训练、刻苦的训练、努力钻研技术的行为,在内外环境条件下,才出现了第二届全运会跨栏成绩的大幅度提升。

4.2 为什么全运会成绩会出现“一届增加、一届降低”趋势?

对运动员连续多次参加全运会、并取得前八名的人数统计发现,只有刘翔、陈雁浩、谢文骏(上海)、纪伟(解放军)、江帆(江苏)等五人参加了三届全运会并进入前八名,占历届前八(六)名总人数(108人)的4.6%;周裕光、赖伟文、李杰强(广东)、周连立、梁仕强、崔麟、李彤(北京)、余志诚(解放军)、史冬鹏(上海)、尹靖(四川)等九人参加了两届全运会并进入前八名,占历届前八(六)名总人数的8.3%,其余均为参加一届全运会。

造成全运会成绩出现“一届增加、一届降低”的成绩出现“波动”主要原因,一是对于体能主导类技术性项目的跨栏,高水平的竞技能力是通过长期的系统的训练竞赛形成的。参加全运会次数少,说明长期系统训练不足;二是参加两届及以上全运会、进入前八名的运动员省份相对集中,在不同的时期全运会前八名相对集中的省份分别主要是解放军、上海、北京和广东,因此,可以认为该项目没有形成全面的群体性竞争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动项目成绩的持续提高;三是由于出现诸如周连立、崔麟、陈雁浩、刘翔、谢文骏等成绩优异的运动员,因此形成若干年内“主导”跨栏竞赛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他省份开展该项目的“积极性”。

4.3 为什么奥运会2000、2004、2008成绩增长出现降低的现象?

从16~32届奥运会前八名成绩总体上持续提高,仅仅在2000、2004、2008成绩增长出现降低的现象(1980年出现降低为特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1996年奥运会成绩较高。“男子110米栏能够跑进13秒大关,就意味着成为世界超一流的跨栏选手”,至今只有10名运动员突破13秒大关。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3秒大关是1996年奥运会,尽管其后2004、2008年第一名成绩均突破了13秒,但前八名整体成绩当数1996年成绩最好、标准差最小(离散程度最低):1996~2008年四届奥运会前八名成绩(平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3.21±0.16、13.30±0.18、13.31±0.24和13.33±0.23。

5 结论

1.全运会成绩绝对增长量的特征为“波浪式”交替升降发展,波动的大小随时日的发展逐步减小的趋势;奥运会成绩绝对增长的特征为:总体的增长是呈现“跳跃式”增长。

2.全运会成绩发展速度特征为前期“跳跃式”增长,后期“波浪式”交替升降,成绩波动的幅度呈现出“大-中-小”的趋势;奥运会成绩发展速度的特征则为“阶梯式”上升趋势,成绩呈现出持续性平稳增长。

3.全运会成绩增长速度特征为前期增长,中期下降,近期慢增长的趋势,总体呈现出从“跨越式”到“波浪式”;奥运会成绩增长速度的特征为“阶梯式”增长趋势,其中隐含着小幅度的“跳跃式”增长方式。

猜你喜欢
跨栏增长速度全运会
请叫我“跨栏怪”
我的村庄(外一首)
最高的跨栏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跨栏比赛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
完美闭幕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问题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