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球打法技战术发展动态研究
——以WTT秘鲁站姜东洙为例

2022-10-28 07:10杜文昊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本局接发球雨果

杜文昊

1 前言

2022年6月18日凌晨,WTT秘鲁挑战赛男子单打第二轮在韩国削球选手姜东洙和巴西选手雨果卡尔德拉诺之间展开较量,最终,男单的头号种子、排名第四的巴西王牌选手乌戈卡尔德拉诺以1:3惨遭淘汰无缘半决赛,输给了世界排名甚至都不到位的28岁韩国削球选手姜。WTT系列赛为2站WTT世界杯赛、8站WTT冠军赛、6站WTT球星挑战赛、最多14站WTT普通挑战赛。总赛事奖金高达800万美元。

本次挑战赛虽然总比分有一定悬殊,但每局的比分确实相当接近,两人展现出了世界超一流水准的攻削大战。同时,姜东洙作为前世界第一削球手朱世赫的接班人,他在比赛中的技战术应用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推动了削球打法向前更进一步。因此,本研究主要对姜东洙和雨果的竞技表现进行深入解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归纳总结出当今削球技战术的最新发展态势,为我国即将“凋零”的特殊削球打法注入新的能量源泉,使更多人参与到削球打法中来,同时也为我国乒乓球优秀削球手打法风格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WTT秘鲁挑战赛男子单打比赛中的姜东洙和雨果的竞技表现作为观察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CNKL进行检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确把握乒乓球削球打法的技战术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2.2.2 录像观察法

通过对WTT秘鲁站中姜东洙和雨果卡尔德拉诺的比赛视频进行反复观看,通过快进、慢放、定格、重放等手段对比赛进行深入观察并统计观察数据指标。

2.2.3 数据统计法

采用的三段指标评估法,将第1板和第3板定义为发球轮阶段、将第2板和第4板定义为接发球轮阶段,将5板以后定义为相持阶段。通过统计的数据来分析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表现或某一阶段的竞技表现。

削球与攻球的使用比例=全场削球板数/全场攻球板数得、失分比=某项技术/全场总得、失分

3 结果与分析

3.1 姜东洙和雨果技战术分析

由表1统计可得知姜东洙在各轮次的得分率均高于雨果,说明姜东洙在对战过程中的总体综合实力上面是优于雨果的。其中,姜东洙的得分主要集中在接发球轮和发球轮,说明他的接发球处理细腻,控球严谨,对对方的发球旋转和落点和线路长短的判断都是十分清晰。但姜的相持阶段略站下风,说明他对雨果的高质量来球削得略显吃力;相比较雨果,虽然接发球轮和相持阶段的得分率平均,但在发球轮上的失分过多,得分率不高,说明其发球威胁性并不大,三段指标的综合实力不均衡。

表1 姜东洙与雨果三段指标评估法汇总表

3.1.1 发球阶段

在发球阶段,姜东洙的优势偏大,得分率为50%,比雨果高出12.2%,在得分上姜东洙得了19分,与失分齐平,比雨果多得了5分,少失了4分,姜东洙发球轮竞技表现虽然出现发球不严谨但总体表现还是较为稳定,这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雨果在此段的得分率较低,仅为37.8%,未能给自己接下来的抢攻创造机会并赢得主动,被姜东洙抓住漏洞,在接发球上对其进行了有效地控制使得雨果的上手难度增加、失误增多。因此,雨果在发球的落点和旋转变化上还要更进一步。

3.1.2 接发球阶段

在接发球阶段,姜东洙所具有的优势最大,在得分率上为62.1%,高于雨果12.1%,得分为23分,是整场比赛得分最高的一项,接近总得分占比的一半,在失分14分,远低于发球轮失分,比雨果少失5分;反观雨果在该段的得分率也有50%,说明双方都想进行高质量的接发球和主动上手进攻,为了在之后的相持中将对手带入自己擅长的节奏。但姜东洙在此阶段的得分效率和得分手段明显比雨果更多,上台命中率高,对雨果的抢攻制约效果好,同时高质量的接发球也为自己下一板的上手进攻和逼角削球创造了主动权,将比赛的压力抛向了雨果。

3.1.3 相持阶段

在相持阶段,两者间的得分率差距甚小,几乎是平分秋色,说明想要将对方拖入自己舒服的旋转节奏中并非是间易事,对该段的争夺是丝毫不让。得分上姜东洙为10分,比雨果第1分,但失分比其少失4分。相持阶段确实重要,但是对于两者的重要程度却是不同的,姜东洙在该阶段的得分率是58.8%,在得分率中的重要程度排在第二位,而雨果的得分率为50%,在其得分率中和接发球轮齐平,对整场比赛的重要程度同处于并列第一。然而其得分率比姜东洙仍低了8.8%,这也是导致雨果本次比赛失利最重要的原因。通过录像观察,雨果的相持阶属于进攻的一方,本该是上风球,但发球轮出现劣势,因此将劣势延续到了相持阶段,以至于难以体现出其高质量冲击弧圈球的相持优势。

3.1.4 姜东洙战胜雨果整体分析

综上所述,姜东洙在比赛发挥以及局部实力方面都优于雨果,因此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赛前解说认为获胜的机率更大,但却爆出了冷门。原因有四:

(1)轻敌酿造爆冷。雨果的世界排名已经是第四位,姜东洙在比赛前还没有世界排名,并没有人关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削球手。比赛中姜东洙作为一名小将也是拼劲十足,自身心态摆得很低,意志品质坚毅,十分珍惜大赛机会,多次落后仍不放弃。反观雨果赛中就表现出思想和技术准备不足,对削球打法的针对性战术部署不足,拉削球太过于追求力量导致失误频频,且未做好打多拍相持以及长时间拉锯战的准备。

(2)随着新材料球的使用和D40+乒乓球的再次增大,削球手一直都没有特别辉煌的战绩,削球生存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尤其是在高水平比赛中的削球手,暨朱世赫、陈卫星、侯英超、马特后几乎已经“灭绝”。因此其他球员也就没有和削球手一同训练的机会,出现对削球的旋转判断不清、节奏不适应以及拉削球时体能的下降。

(3)姜东洙对削球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不同于以往的稳送平长球再转稳削,姜东洙在台内球的处理细腻且手发多样:摆短、挑打、侧喇、拱球等进攻型选手们所使用的技术,特别是反手长胶的侧剌底线长球和半出台球,使得雨果的抢攻无法发挥出真正威力,给予了对手压迫感,有效地限制了对方第一拍的发力爆冲,同时也为自己上手进攻争取了主动权。

(4)姜东洙的配置是反手长胶正手反胶,反手削球稳健,旋转强烈,正手弧圈球威力大,丝毫不亚于进攻型选手。这样旋转变化大的打法给对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不适感。

3.2 姜东洙和雨果各局竞技表现评估

3.2.1 第一局比赛分析

如表2、3所示,首局姜东洙的发球轮得分率为40%,接发球轮得分率为70%,分别高出雨果10%,接发球轮得7分,相持段得6分,对首局比赛的胜利起关键性作用。纵观首局比赛,雨果对姜东洙的来球很不适应,前半局以0:2、1:4落后。中局以后,雨果逐渐适应了削球的旋转,加强了对削球手前后的调动和正、反手前三板的抢攻,在姜东洙发球不严谨时果断上手,本局接发球直接得分有3分,一路将比分反超至8:9,随后姜东洙在接发球段加快步伐的移动进行削中反攻连得3分,11:9先下一城。分析原因:姜东洙作为小将大赛经验不如雨果丰富,在开局阶段打得积极主动,心理负担小,在关键分敢于使用削中反攻搏杀得分;雨果作为老将大赛经验丰富,并没有因为开局的落后而受到影响,进行调整变化很快将比分反超,但在关键球面对姜东洙的反攻准备不充分,屡次现如被动放高球,从而丢掉了首局比赛。

表2 姜东洙与雨果各局比赛发球轮统计一览表

3.2.2 第二局比赛分析

第二局比赛中,雨果进行迅速的自我调整,取得了5:2、4:7的领先,随后姜东洙马上做出发球的调整以限制雨果的第一板反手拧拉,在相持过程中增加了削球的旋转变化,仍以11:9再次取得本局的胜利。本局姜东洙发球轮、接发球轮得分率分别为50%和60%,高出雨果10%。姜东洙再次取得胜利原因如下:首先是在发球轮采用逆旋转发正手台内短球并配合反手位长球,有效地限制了雨果的优势技术:反手拧拉。改变了第一板就被对方抢先上手的被动状态,在前三板中有更多机会进行控制和抢攻;其次是在正手位短球的接发球处理上采用侧剌技术,其中接发球直接得分4分,由于姜的反手是长胶,依靠胶皮的性能使球带有侧旋转,弧线也会根据长胶的特性而飘忽不定。反观雨果,接发球后的相持阶段虽然得分高但是失分也多,虽然能说明雨果的基本功相持会在姜东洙之上,但也侧面反映出雨果在发球轮和接发球轮的劣势一直延续到了相持阶段。

3.2.3 第三局比赛分析

第三局比赛中,雨果并未因前两局的失利而放弃,开始破釜沉舟、奋力一搏,从而使得本局的对抗性最为激烈,比分持平4次,在7:6后雨果开始发力,打出一波小高潮,将比分拉开至10:7,虽然姜东洙表现出求不落地永不放弃的精神,但仍未能改变颓败之势从而丢掉了本局比赛。本局雨果的发球轮得分率为50%,接发球轮的得分率为60%,高出对手10%,发球直接得分2分。相比于前两局,本局雨果的得分率较为均衡,并未给姜东洙抓住太多的漏洞以得分,说明雨果的发球上比之前更加严谨,对姜东洙发球的线路长短和旋转已经开始适应;发球后的相持阶段雨果得分率为60%,高出姜东洙40%。原因有三:(1)对姜东洙发球旋转的适应,在接发球段的优势能延续到相持阶段,凸显出雨果单板质量高的优势,这也是为何本局雨果的相持段得分率甚高的重要原因。(2)心态的不同。雨果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心态平稳。作为世界排名仅次于马龙、樊振东、王楚钦的头号种子选手,经过多次的大赛历练,心里抗压能力不同寻常。反观姜东洙,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丝松懈,具体体现在对发接发环节上的处理不如之前严谨接发球直接得失分被雨果拉开了2分的差距,且在比分胶着的阶段急于拿下比赛胜利,盲目增加削球旋转和进攻质量,导致失误增多,也说明小将的心境仍需通过多次大赛来不断沉淀。(3)雨果在相持球加强了对姜东洙前后的调动范围。姜在大范围跑动的过程中很难站住脚,回球质量也大幅度下降,是自己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下,很难给对手造成威胁。

3.2.4 第四局比赛分析

第四局开始姜东洙马上进入比赛状态,敢打敢拼,不停地做小碎步积极调动自己的竞技状态,一上来取得5:0的比分优势,并将优势继续延伸至8:3,为本场比赛的最终胜利奠定基础,随后姜东洙越打越勇,最终以11:4拿下了比赛的最终胜利顺利晋级下场的半决赛。本局姜东洙的发球轮得分率为75%,接发球轮得分率为71.4%,分别高出雨果46.4%,全面压制雨果,其中,相持阶段总得分为6分,超过总比分的一半以上,成为本局取胜的主要原因。姜东洙之所以能在最后一句拿下比赛原因有三:(1)在相持球过程中加强了削中反攻,在相持得分的6分中有3分是快速上前移动提拉高调小弧圈球、2分来自正手中远台反拉。削中反攻作为一项有力的得分手段,其节奏的一快一慢和旋转上的一下一上的显著变化常常直接得分,打破对手的进攻节奏。(2)在开局阶段能立刻调动自己的气势以先发制人,事实证明其“一鼓作气”的战术非常有效。以5:0开局,基本上已经牢牢的把握住了比赛节奏,给对手造成相当大的心里压力。

表3 姜东洙与雨果各局比赛接发球轮统计一览表

3.3 乒乓球削球打法技战术发展最新趋势

3.3.1 需要更加扎实厚重的削球基本功

我国的杰出削球 代表人物丁松表示扎实的基本功是攻削结合型打发的灵魂[6],如表4所示,削球与攻球的使用比率为2.95:1,快接近1/3。其中削球的总板数为121板,攻球的总板数为41板。由此可见,削球在比赛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如表5所示,削球的得、失分比为17:20基本上能算“保底”,其基本功可以算相当扎实,由此可见扎实的基本功底是比赛过程中与对手进行纠缠对抗的基础。

3.3.2 相持球中反攻能力更加凸显

随着新材料球的使用和乒乓球直径增大到40+后,乒乓球的平均速度降低、旋转大幅度减弱,而削球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还是在于旋转上,因此削球的生存空间将会更为的狭小,所以加强自身的进攻能力能有效应对乒乓球的相关改革。由表4可看出,第一、二、四局姜东洙的削攻比例在2.56-2.62之间波动,较为稳定,因此取得了该局的胜利,反观第三局,削攻比例为4.71:1,进攻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因而输掉了第三局的比赛。说明在第三局中姜东洙的战术部署过于保守,只靠防守不进攻,相持和发接发全程处于被动状态,在对手一板接一板的凶猛进攻之下很快落败。相比于第四局,姜东洙的进攻比例是2.56:1,也是整场球进攻比例最高的一局。通过攻削的变换,姜东洙对整场节奏的把控有被动转为主动,对雨果的节奏也起到了震慑和骚扰的作用。雨果不得不增加其拉球和搓球的质量,同时还要做好防守的准备,技战术难度要求大大提升,失误也因此不断增多。

表4 削球与攻球的使用比例

3.3.3 更加注重台内短球的创新

我国原国家队削球陈新华是一个很好创新范例,通过中国乒羽中心副主任陆元盛的统计,陈新华的削球得分率几乎在49%-51%之间,顶多与对手持平,但其前三板和连续进攻能力强,得分率在65%-70%之间,高于很多进攻型打法的运动员。[7]通过统计本场比赛部分技术的得分和失分,如表5所示。姜东洙的侧拉得、失分比为7:2,挑打得、失分比为2:0,不同于以往的削球手不注重前三板台内球,姜东洙在台内短球的处理上有了自己的创新,且具有较高的得分比,虽然他的削球总失分中有4分失至台内摆短,但也能说明其是有意识地主动摆短控制对手,体现了其对台内短球的重视和前无古人的大胆创新。

表5 部分技术的得分与失分比

4 结语

从三段指标来看,姜东洙的得分率都高于雨果,集中在发球和接发球轮上,相持阶段差距最小,不仅说明姜东洙的从整体到局部的实力在雨果之上,也体现出削球具有奇兵的作用,在大赛中往往能使人出其不意。姜东洙的打法作为当今削球打法制胜范式,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其比赛过程中的核心得分手段,以年强运动员的技术风格树立新的风向标。本文通过分析给出以下建议:

1.加强削球基本功练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攻削体系。

2.注重台内摆短球的练习。

3.增加具有特色性的接发球技术,如侧剌。

4.注重自身的进攻能力,培养自身的抢攻意识。

5.多积累大赛经验,不断提高对场面的把控能力。

猜你喜欢
本局接发球雨果
雨果剃发
樊振东和林高远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雨果剃发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郝景芳:“清华学渣”变身雨果奖获得者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
为业余棋手诊脉
赵国荣先胜胡荣华
阮黄燕先负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