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实施路径与推进策略

2022-10-28 06:16汪茹悦董翠香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个性化政策改革

张 杰,汪茹悦,董翠香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体育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1]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健康中国”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一个民族的理想信念[2]。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的精神、行为等健康是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着眼点。高校体育教育既是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保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有关文件要求,上海市教委在2016年4月下发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沪教委体[2016]13号)(下文简称《通知》),正式启动改革。根据《通知》要求[3],在各高校申报基础上,确定东华大学等10所高校为课程改革试点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等6所高校为课程改革试点培育学校[4],旨在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运动技能、培养运动氛围、激发运动兴趣,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练就强健体魄的好习惯。因此,本文基于政策执行视角,对各高校体育个性化课程实施现状、实施路径进行实证研究,剖析其问题,发现其不足,总结其经验。对于推进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1 理论基础: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是由美国学者托马斯·史密斯(Thomas B. Smith)在1973年发表的文章《政策执行过程》中首次提出的针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理论模型[5]。该模型将影响政策执行的要素总结为以下四点:①理想化政策,即政策是否科学合理;②执行机构,即负责具体执行的个体或组织;③目标群体,即政策影响的对象;④政策环境,即政策实际执行时所面对的环境。这四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结构张力。而这种张力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并对政策执行产生直接影响,以避免执行过程中的一些偏差或错误。形成影响政策执行的完整链条[6]。

图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网络视频、面谈等方式对16所试点(培育)高校的学校体育学专家、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及课程建设负责人、体育课程教学老师开展访谈。访谈从政策推进层面切入,围绕2016-2021年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执行现状、难点及推进策略,就组织实施、课程建设、条件保障等情况进行,并辅以实地调研。

2.2 实地调查法

对上海市16所试点(培育)高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了解个性化课程实施与推进工作落实情况。

3 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实施路径

3.1 组织实施

3.1.1 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主要指各高校针对体育个性化课程实施成立的工作小组。由访谈调研可知: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实际执行者是各高校体育教学部门,一般以组建体育个性化课程工作小组为核心,工作小组由体育部主任、教学副主任及开展个性化课程授课教师组成,负责改革理念贯彻、课程大纲更新、师资力量分配等事宜,主要负责体育个性化课程推行。

3.1.2 执行模式

根据各高校自身情况,其体育个性化课程执行模式也略有不同,总体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全面推行体育个性化课程,即在全校范围全面推行体育个性化课程,第二种是部分推行体育个性化课程,是在部分学生群体或课程项目推行体育个性化课程,校内仍保留原有课程形式。

上海大学是首个全面推行体育个性化课程的高校,其体育个性化课程向所有本科生铺开,实行专项化体育课程模式[7]。上海大学通过“1+2+3”体育模块化教学体系将以运动机理为主的基础课程与专项体育课程有机结合。“1”表示为为期一个学期的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包括定向越野、游泳、体育理论等等,按照重要程度不同实施不同占比,通过一学期的体育基础课程教学让同学们掌握基本的运动生理知识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的相关知识,锻炼自己的体能,加强自身的耐力,引导、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2”表示为期两个学期的专项基础课。针对学生自主选择的专项体育课进行基础教学,在第一学期的通识性知识基础上,针对该专项进行理论以及实践的基础教学,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该体育项目,更深入地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热爱。“3”表示三个学期的系统专项体育课。确保学生掌握基础专项体育课程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挑重点、拎难点,进行进阶式专项体育课程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钻研的兴趣,在进行专项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收获与成长,能够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上海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传统中医药专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个性化”课程设置时,突出强调校内重点特色的武术课程。一年级以校内创新的传统特色课程为教;二年级开设专项,以简化后的太极拳、十八法为教学内容;三年级则为俱乐部制。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均以各类专项课的开设为改革主体。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商学院等则实行部分推行体育个性化课程,在开展体育个性化课程的同时保留原体育俱乐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3.1.3 执行群体

由访谈可知,各试点高校体育部门在推进体育个性化课程时,都遵循了“建构—落实—执行”的逻辑框架,在工作小组宏观把控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落实个性化课程,由体育教学教师实际执行,所以,教师队伍群体是体育个性化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3.2 个性化课程建设

3.2.1 个性化课程形式及个性化课程项目设置

各高校个性化课程开设形式主要有专项课,俱乐部课和个性化课程。个性化课程项目设置丰富,有高校开设项目达20门以上。一般以“大小球”及田径项目为主,部分高校依托校内特色开设腰旗橄榄球、荷球、攀岩等极具特色运动项目。东华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共设立46门俱乐部课程。并以“三大球”、“三小球”、“三特色”以及瑜伽个性化课程作为个性化课程改革的主打品牌,“三大球”即“足篮排”,“三小球”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特色”即“攀岩、旱地冰球、健身操”。

3.2.2 个性化课程大纲制定

根据《通知》目标要求,各试点(培育)高校在实施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过程中,重新编写了个性化课程教学大纲,大纲的编写一般由工作小组统筹管理、设定标准,再由各项目教学教师具体完成。大纲在体现《通知》要求的前提下,又融合本校教学习惯[8]。

3.3 条件保障

体育课程、活动的开展始终离不开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由实地走访可知,目前还没有开辟或新建专门的体育个性化课程场域。同时,由于改革的开展,部分高校引入新型体育项目,如攀岩、街舞、健身排舞等,这些项目都给校内现有场地数量、质量、管理、维护等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

4 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政策执行问题剖析

4.1 改革目标难以量化,政策执行标准模糊

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指示,由上海市教委发出相关政策通知推进[9]。目前所颁布的政策中,多为宏观性指导文件,主观性较强,现阶段尚未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测量方式。“帮助学生较好掌握2项运动技能”是相对清晰的阶段目标,但“较好”两字也具有弹性,缺乏执行标准,容易导致各执行主体在理解、接受及执行中出现偏差。上海市各高校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教学内容和计划无法良好统一,政策执行者更倾向于按照自身实际理解执行,易造成政策执行的异化。

4.2 校内执行机构联动性不足,存在沟通不畅

执行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政策需要多个部门配合、协作与联系,其效率、匹配度和连贯性都会对政策执行带来显著影响[10]。各试点(培育)高校通常做法都是由体育教学部门承担课程建设等主要工作,再联合教务、基建和后勤部门等,完善条件保障,共同实现政策执行。如果各部门难以协同一致,就可能导致政策难以推进,甚至政策失效。

横向层面上,政策执行系统中的体育教学部门、教务部门、基建部门、后勤部门等均属平级,尽管体育教学部门承担了主要的改革任务,但也难以向平级部门提出要求,只能形成一种合作关系,容易出现权责不明、职责不清的情况,阻碍政策执行。

纵向层面上,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相关文件主要是针对教学部门所做出的,政策首先由教学部门执行,再由其他部门配合完成。政策在从上到下的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存在消耗,存在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问题。

4.3 目标群体存在自利性,对政策选择性执行

目标群体的自身利益是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其对于新政策的遵守、服从与喜好程度基于他们自身的重新权衡。高校是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政策执行的主节点[11]。高校推进个性化课程改革,动机一是为了达到政策要求,动机二则是希望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水平以提升知名度,容易忽视改革的根本目的。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需要体育教师放下原本熟悉的教学方式,在全新领域中重新探索,但绩效和考评却基本维持原状,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数量不够,一位教师要负责多个项目教学,工作强度大,对个性化课程学习和思考存在惰性,不愿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生选择体育课程的标准是多样的,兴趣并非第一指标。原有的俱乐部公共体育课程已经十分多样,每种课程的时间、难易程度、趣味性、所用场地以及评分标准都是学生综合考量的因素[12]。譬如女生群体多选择瑜伽、体育舞蹈等,避免选择足球篮球等较激烈的运动;有的学生不愿风吹日晒,只选择在室内开展的项目……学生选择课程的考量多种多样,并不一定将兴趣置于首位,有时候拿到高分比学习体育技能重要得多。

5 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推进策略

5.1 建立执行动态完善机制,纠正执行偏差

大学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开展至今,各试点学校以及试点培育学校均按《通知》要求或全面推行或并行实施了个性化课程,但政策执行亦存在一定偏差。制定改革策略是推进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改革结果。但政策执行是一场“持久战”,不能“一锤定音”。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应当建立执行动态完善机制,不断提高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水平,改革各项管理制度,不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听取各方意见,依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反馈、修正,使其不断接近预期。

5.2 激发目标群体改革动力,创新课程建设

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一是课程设置合理,体育个性化课程的内容设置要与原先俱乐部课程不同,课程要目的鲜明,体现出个性化特色[13]。二是采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为主体,强调教学内容、方法等,而网络化教学方式则强调“学”,将学生置于关键节点,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14]。

发挥学校特色,做到高水平运动队反哺教学。上海市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表现突出,高水平运动队应当带动普通学生的体育热情,以课内外一体化的方式,鼓励普通学生参与。

5.3 畅通校内部门协作渠道,形成协同治理

整体性治理需要以公共问题为基本导向,整合碎片化内容,将各方力量汇聚一起,把服务向整体、协同方向推进[15]。在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各部门间的协调一致性,统一进行科学规划,以减少推诿、倦怠现象发生;同时要制定协作工作机制,保障各部门按照既有规则进行协作。

首先,建立部门信息沟通共享平台。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的推进需要多方资源信息的整合,应当建立信息化的部门信息沟通共享平台,将所需信息以常态性、阶段性、特殊性进行分类,分别设立畅通渠道,以形成改革执行的完整链条,摒弃碎片化的合作模式,使各部门间环环相扣。

其次,引进数字化管理理念与模式。推进体育场馆设施的数据化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实时监控校内体育场馆的使用情况;推进选课系统的升级换代,更加直观的向学生传达课程设置思路,避免产生误导。

5.4 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体育场地数量及质量;完善体育器材标准化管理制度,及时升级换代,建设智慧化体育场馆,提高专业化水平[16]。

6 结论与建议

上海市16所试点(培育)高校均依据上海市教委《通知》开展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通过引入个性化教学理念,整合校园优质体育资源推进个性化课程。目前其实施模式主要为全部推行或部分推行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理念和课程建设已经初步形成。由此,应当进一步建立执行动态完善机制,激发目标群体改革动力,畅通校内部门协作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政策执行的异化,优化执行策略,切实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实现政策目标。

猜你喜欢
个性化政策改革
政策
政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老年带状疱疹中的应用效果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助企政策
政策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