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刍论

2022-10-30 02:55李怀清
成才之路 2022年24期
关键词:活动课教学效率高中历史

李怀清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活动课;策略;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是科学性以及人文性共存的学科,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 既要带领学生探究历史事实,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在培养学生求真精神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所在。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开展创造性教学,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历史活动课教学具有独到的优势。历史活动课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多元化的历史活动课堂,让学生在活动课中感受历史学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一、高中历史教学组织活动课的必要性

1.践行时代发展的要求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受科技快速发展以及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趋势的影响,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方向已经从知识本位逐渐转向技能驱动。时代的发展需要诸多创新型人才,因此教育改革要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与常规性质的课程相比,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历史活动课教学,无论是课程形式还是学习氛围都更为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能够有效满足时代背景下对育人手段提出的多样化要求。因为活动课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索与思考,在活动中感受和创造,从而获得学习历史和了解历史的途径与方法。学生学会多维度看待历史,才能对历史产生深刻体会,产生情感共鸣。历史教学能起到媒介作用,将时代精神、家国情怀深深融入活动课中,进而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学生成长为时代新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

2.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实施教育改革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寻找教育创新发展的全新途径。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逐渐认识到设置活动课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知识源自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只有重视实践,才能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感悟,实现知识、情感、意识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五个方面: 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是学好历史学科需要具备的本质要素,为课程实施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历史活动课的核心素养教育,要从具体教学目标出发,将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运用到课程实践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构建与学科特点高度一致、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协调发展提供助力的历史课程体系,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教师对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历史活动课进行优化与改进,能深化学生认知,增强课程衔接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使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效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赋予历史活动课以全新的面貌。

3.符合历史教育的本质

历史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的回顾,具有映照现实的作用。一直以来,历史教学都是以围绕教材讲解为主,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历史知识,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为考试而学的被动状态,使历史教育的意义逐渐淡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存在消极的学习情绪。历史属于探究性与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呈现主动学习状态,在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衔接。在开放性的探究环境中,学生的历史思维会受到启发,在获得良好学习体验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得到健全。历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对社会有用处、有责任、有担当的合格公民。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求真务实态度、坚定理想信念、敏锐洞察力、批判性思维作为施教的核心,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此外,在核心素养教育培养目标指导下,历史活动课设置要向多元化转变,要贴近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究, 打造生活化的活动课,使历史教学更具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历史活动课的类型

1.交流研讨型

交流研讨型活动课把学生收集资料作为活动媒介,让学生围绕研讨主题进行多维度表达、分析和陈述,从而全面深入认识历史,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交流研讨型活动课包括多种活动形式,如集体讨论、辩论活动、分组讨论等。交流研讨型活动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形成内在的驱动力,积极参与到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交流研讨型活动课对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具有学术研究的属性。学生需要针对具体的活动主题进行深入思考,突出研讨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要重视交流研讨型活动课的设计,避免活动流于形式,要重视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行为,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为分析历史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2.编辑撰写型

编辑撰写型活动课包括多种形式,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编撰历史刊物和报纸、写作历史小论文等。学生通过编辑撰写活动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开阔知识视野。编辑撰写型活动课将论述、验证、评价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唯物史观,发展创新思维。写作历史小论文这种活动形式,也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形式之一,备受关注。要写出高水平的历史小论文,需要学生收集、查找和分析各类資料,对历史知识有较为深刻的认知,能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还要掌握论证的方式方法,学会运用严谨的语言进行表达。历史编辑撰写活动课是培养学生辩证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3.参观鉴赏型

参观鉴赏型活动课具有直观性特点,需要依托于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和文化资源。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和鉴赏, 将历史知识以具象形式加以呈现,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使热爱历史文化成为学生的一种主观自觉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在参观鉴赏型活动课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历史纪录片、参观历史博物馆、鉴赏历史文物等,让学生透过表象发现历史的本质,在参观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活动要围绕教学要求进行,并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还要让学生在活动后写活动心得,提高活动课教学实效。

三、高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对历史内容讲解的过程也是客观呈现历史真实性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形成初步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进行辩证客观的评论。为突出历史课程教学的效能,教师可将角色扮演引入到活动课中,围绕具体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演绎,感受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在不同场景中出现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树立创新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按教材内容进行角色扮演,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将历史事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突出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对人物进行深入了解,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

2.精心设计活动主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在历史活动课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主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实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养的目标,提高活动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能学会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后,为确保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可按照以下流程组织课堂讨论。第一,教师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合理划分讨论小组, 并且为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讨论主题,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在规定时间内高效完成任务。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如课外书籍、互联网搜索、调查问卷等,使论据更加充分,具有说服力。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类,并汇总成演示文档,在课堂中进行演示。第四,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评价,并找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改进建议,为学生后续更为深入的理论学习做铺垫。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历史探究活动

网络资源非常丰富, 在呈现历史内容与转化历史场景的过程中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历史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历史探究活动中, 学生可根据探究活动需要在网络空间进行检索,搜索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为参与探究活动做准备。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目标,发挥历史实践活动课优势,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整理网络资料的过程中, 积极与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交流, 共享获取的资料, 以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

以“国共十年对峙”活动课为例,在课前准备过程中, 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相关资料,或浏览与主题相关的互联网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库, 让学生将搜索到的信息分享到数据库中。在课堂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围绕历史事件进行探究,并为学生播放“南昌起义”的影视资料,将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情境中深入思考。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秋收起义失败的原因”和“南昌起义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了解推动事件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学生在明确探究主题后, 围绕设置好的中心问题,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思维活跃。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给予必要的引导,以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课堂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围绕“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主题进行讨论交流, 探寻中国革命的特点以及发生武装革命的原因。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評价,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国情,让学生深入了解发生武装革命的根本原因。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建立深度的合作意识, 积累更多的历史学习经验, 在设问、讨论、质疑、分析中,提升历史核心素养。

4.以问题导入探究,开展渗透式教育

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活动导入模式渲染历史课堂教学气氛,这也是铺垫主题的有效手段,能起到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同时,这一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提高学生参与历史活动课的积极性。历史学科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所以历史课程导入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直接和间接导入,也有设问和故事导入,还有情境和问题导入。在历史活动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情况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以点燃学生智慧与创造的火花,让学生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促进历史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以“‘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教学为例,本课主要以欧洲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西欧的中世纪为什么会被称为文化衰落时期? 西欧的政治版图为何呈现支离破碎的现象? 部分史学家认为,西欧的黑暗中隐含着希望,是建立古希腊文明与西欧近代文明的关键,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在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置,以问题引领探究行为,启发学生多维度探寻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这样,学生就能在探究中寻找科学依据,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解析问题。这种活动模式能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建立更为深刻的认知,避免出现片面看待历史的现象,能以渗透的方式实施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的探索与发现,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5.重视活动总结,内化知识重点

历史活动课的开展, 关键是要做到目标清晰、过程可控、结果可期,这样才能通过活动课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教育。一节有意义的活动课,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掌握历史规律,了解历史事件所蕴含的人文价值,从而实现唤醒学生灵魂、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目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活动进行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加以引导,督促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并对活动进行总结,内化知识重点,把握活动的关键,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主题活动中,活动总结是必不可少的。传统文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伴随历史进程不断沉淀与积累的,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国精神的凝聚。只有追溯传统文化的过去,了解其渊源,才能更好地感受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干扰和影响, 但是仍然会继续传承、发展与创新,并成为国家精神之灵魂。准确梳理传承传统文化与创新传统文化之间的必然联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都需要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如此才能让学生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并将这一素养转化为未来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导向。活动课结束,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动,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活动氛围, 引导学生总结和表达活动感受,巩固知识,深化活动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活动课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活动课形式多样,主要以探究性学习为主,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实际运用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活动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活动,提高活动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活动课教学效率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