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务部署的思考建议

2022-10-31 02:33秦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强国科技发展

■文/秦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强国概念最早由《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战略,即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2017年十九大报告修改“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为2035年,并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由此,“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成为基本共识。当前,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

一、什么是世界科技强国

(一)内涵与特征

科技强国是科技原创水平高、创新引领能力强、发展领域均衡,同时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世界影响力强的国家。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技自身强(科技的强国),二是科技支撑国家强(科技“强”国)。科技自身强(结果特征)的表现是,在经济体量规模化的基础上,实现科学强、技术强、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国家强(过程特征)的表现是,在科教融合(科教融合即以人才链为纽带,将教育与科技二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科技发展的人才培养库,同时科技又推动教育和科研范式不断优化提升,二者形成一种正反馈式的“内循环”)的基础上,以科技强来推动经济强和综合国力强,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支撑国家强的逻辑

具体来说,科学强主要体现在科学成果数量多、影响力大、学科结构均衡、开创性研究能力强上,技术强主要体现在技术产出的规模和影响力大、技术核心性和前沿性强上,创新能力强主要体现在产业位居产业链高端位置、新兴产业开拓性强、创新转化为收益能力强上。三者结合,形成一种规模化、均衡性、关键性、高影响、高收益的科技创新结果,所以称之为“科技强国”。

(二)强国愿景

所谓愿景,即未来要达到的一种状态,是在一定群体内凝聚共识、实现同向发力的重要牵引者。对世界科技强国愿景的考虑,应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国家发展需求、科技发展规律、中国特色文化,要有超越思维和想象力,善于开创新思路、新局面,同时要能展现感染力,鼓舞人心。建设科技强国,首先是中国的科技强国,其次也是为世界谋福利的科技强国,不仅要科技强、科技支撑国家强,而且要服务于全球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引领世界。

基于以上认知,本文对未来世界科技强国愿景建议如下:在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之时,我国应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技术发源地,能够产生和汇聚大批一流科学家和优质教育大师,拥有全球最多的科创中心城市群;科学文化浓郁厚重、创新基因活力迸发,创新人才层出不穷,社会充满原创活力;经济发展动力强劲,知识输出和知识收益成为商业盈利主要途径,一大批世界级领军企业引领科技潮流,大国工匠全球闻名,“企业向善”理念普世传播;地域科技差异相对较小,人才流动自由而频繁,每一个省份都有特色鲜明的科技标签;在科技的推动下,生态环境根本向好,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明显和实质性提升,共同富裕成功实现,社会文明高度繁荣,公民素养高度发达,生活水准和幸福指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科技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人拥有自由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处处可见向善、向上、向好的美好局面,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世界各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科技实现万物互联,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新纪元。

二、建设科技强国的任务建议

科技强国从短期来看,是要实现诸多因素的破局;从中长期来看,要在大变局中实现发展格局重构;从长期来看,要主动顺应和推动大变局,逐步发挥引领作用;从更长远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考虑纵向时间逻辑和横向任务逻辑,建议按照以下任务进行部署,简要示意如图2。

图2 科技强国任务推进示意图

这些任务既同步并进、环环相扣,又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逐步升级;既考虑科技自身建设因素,又考虑科技支撑作用因素;既考虑中国复兴因素,又考虑人类命运因素;既涵盖相对确定因素,又留有不确定性空间。通过以上安排,确保对未来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一)破局为先

2030年之前,要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当前科技发展及经济社会最紧要的问题,发挥“向科技要答案”作用,实现“科技突围”,确保经济发展不失速、科技发展不中断。

一是破疫情之阴霾。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陷入停滞,中国这个“世界发动机”也在疫情影响下,从中高速增长变成低速增长。我们的经济韧性虽然很强,但创新驱动能力仍然不足,尤其是高精尖技术、前沿性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为了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必须加大科技供给力度,以科技研发投入破经济增长之困境,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科技含量,以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必须将科技投入和统一国内大市场结合起来,促进要素流通尤其是人的流通,切实提高创新效率。

二是化博弈之危机。自2017年美国定义中美关系为“大国竞争”始,大国博弈就日趋激烈,中美作为大国博弈的最重要变量,二者关系将极大地影响未来世界趋势。2022年以来,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又给风云多边的世界增添了更多动荡,大国权力竞争和转移、国际关系拆分与重组,正在以连锁式反应激烈上演。同时,由于新科技革命迟迟不能取得突破,大国博弈尤其是中美两国关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难以缓和。必须坚持“内练武功”和“外交好友”两手抓,坚持不懈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不断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同时要加强科技外交工作,坚持科技开放合作,利用好一切可以合作的关系,确保科技“在线”,创新不间断。

三是创周期之动力。科技革命引发“技术—经济”范式变化,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目前已进入第五次周期的后半段,经济逐步步入下行通道,全球陷入存量博弈。与此同时,引发新一轮周期的新技术和新产业也在逐步酝酿,在此阶段加大科技投入的国家,会在下一轮周期(第六次周期)占据领先地位。必须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作用,加大逆周期调整力度,将科技投入作为国家战略性投入长期稳定提高,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不失速;更加重视企业主体作用,加大力度提振企业投资和科技研发信心;加大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基础设施改造,以基建升级旧产业、扩散新产业等。

(二)格局重构

2035年之前,要实现科技结构、创新格局重构,推动科技支撑“双循环”新格局落地实施,形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作用,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

一是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为了支撑技术突破、科学发展,兼顾当下与长远,需对科技投入结构进行逐步调整。在研发流程上,要在重视应用研究投入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在投入来源上,要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带动更大规模社会研发投入,保持前者稳定,后者多元;在投入去向上,要兼顾投向物与投向人,逐步把更多资金和资源用于人的支出,减少物质限制;在技术引进上,要加大技术消化吸收比重,减少引进费用占比,鼓励开展深耕细作后的再创新,持续开发技术新潜力。

二是完善科技主体结构。在科技资源和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要对投入主体进行再定位、再完善,形成多主体齐头并进、协同发力的生动局面。从科研单位来看,应推动国家实验室发挥凝练国家需求、探索科技前沿、引领技术革命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发挥基础研究、科学原理发现、人才培养的作用,科研院所发挥应用研究、技术发明应用、工程技术开发、技术原理研究的作用,高科技企业发挥技术研发应用、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作用;从央地关系来看,应保证国家级机构发挥解决国家战略需求的作用,地方研发机构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军民关系来看,应坚持军民一体化发展,加快军民融合破局,推动军民融合型技术研发,畅通军转民和民参军渠道。

三是明晰科技路径结构。瞄准技术赶超、科学崛起目标,对科技发展路径要形成清晰布局,以战略布局引导科技进步。在总体路径上,首要任务是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存量创新资源,继而加大技术攻关,加大高精尖技术和前沿技术开发,最后提升科学原创水平,实现科学崛起;在科学发展路径上,坚持两条腿走路,同时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任务导向的基础研究,以技术科学研究引领理论科学研究;在技术开发路径上,鼓励多技术开发、多路线并行,形成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的良性竞争局面。

四是形成创新联动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持续释放“双创”活力,鼓励不同创新主体、环节协调联动,形成创新合力,提高创新收益。应更加注重民间发明力量,充分发挥“高手在民间”作用,重视民间发明、保护民间专利、显化发明收益,让更多贴近民生的创新点子、实用发明得到传播、认可和尊重,形成“我爱发明”新文化;加大职业发明家开发力度,改进和简化专利制度与流程,完善市场投融资机制,大胆试验和创新科研组织模式,以市场自发迭代和演进形成“我想发明”新生态;务实培育孩子敢于质疑、打破常规、不迷信权威的品质,加大科普书籍、影像等制作推广力度,提高科学家和大师形象与社会地位,尽快对下一代孩子产生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我敢发明”新思潮。在区域创新中,加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帮扶、协同,以先带后,以上带下,培育若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型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多点辐射,覆盖全国。

(三)变局推动

2040年之前,紧随时代变局、紧扣复兴全局,推动科技战略动态调整、科研组织灵活变通,抢占新技术革命制高点,形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推向深入,稳定提升全球影响力和国际引领能力。

一是形成和完善快速响应敏捷调整的科技管理体制。面向2040年,国际局势或将更加动荡多变,大国角逐更加激烈,面对国内外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科技政策必须更加敏捷、灵活。要形成自下而上、多方参与的科技需求凝练机制,以经济社会民生为引导,动态调整科技政策,服务强国建设;形成完备的科技情报搜集体系,有规律地评估全球高端人才和科技前沿动态,持续吸引人才、探索前沿,打造世界科学中心;形成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科技研发体系、技术备用体系,完善应对突发科技事件的处置能力、应急攻关和补缺机制,确保对极端情况能够长期适应。

二是形成和完善多部门多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机制。为实现科技全面崛起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逐步加大科技与经济教育社会文化等各界的协同、融合力度,实现全时全域全方位创新发展。要逐步加大科教融合力度,推动以科学发展的人才需求为牵引的教育改革,以及推动以优化和完善科研生态体系为目标的协同改革;加大科技与文化事业的互通共融,以科技支撑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及现代化演进,以文化引领中国式创新基因培育,以科教文协同创新推动全球科创中心和世界创新高地建设;继续推动公私部门、央地政府、军民科技等协同创新,形成各司其职、相互促进的创新格局,确保机制更加畅通完善。

三是探索和形成新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新时代需要新范式,新范式引领新时代。新的科技强国崛起,总是在科研范式和科研组织方式率先实现突破的基础上长久积累而成。未来应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科研工作环境,鼓励科研单位根据科研需求采用多样化、新颖的工作模式,提倡自主迭代升级;重视青年科研人员的奇思妙想,调整相应考核方式,建立用人单位鼓励科研创新的责任豁免制;滚动实施科研人员松绑行动,减少科研人员行政性、事务性负担,提高用人单位、科研人员经费使用自主性,推动经费和审计衔接改革,提高人员积极性;实施学术期刊再造工程,坚决扭转学术研究“唯方法论”倾向和“模型至上”风气,创办更多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顶级学术刊物,探索新型学术成果交流方式和载体;加大全民哲学素养教育,以哲学思维指引科学研究,力争科研范式出现重大突破。

四是探索和形成科技支撑引领发展的人本逻辑。科技强国建设应更加注重发挥人的作用和解放人的天性,转变标准化、单一性、流水线式的资本发展逻辑为个性化、多样性、分布式的人本发展逻辑。将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科研生态引向深入、落到实处;以“科技更好地适应人”为发展理念,增强科技带来的人文关怀和精神体验,确保人是目的,科技是手段;将科技的发展更多地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经济效益,逐步转变为更多地服务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借助数字经济优势,加大新商业模式、产业形态等的探索,引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践行“天人合一”“大道自然”等管理理念,探索形成新管理模式,在全球率先实现突破。

(四)全局复兴

面向2050年,要通过各方面努力实现创新、技术、科学全面崛起和领先,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以“科技强国”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人民命运共同体开启新发展。

一是引爆引领第六次技术革命。综合科教文协同、科研范式变革、科研组织方式创新,以军民一体化技术和技术科学研究为突破口,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最终引爆和引领第六次技术革命,开启新一轮“技术—经济”长周期和新范式。加强前沿技术的精准识别和前瞻部署,设立针对颠覆性根技术的专门投资、研发机构,发挥政府精准识别和投资重大源头技术、前沿技术、未来技术的重要作用,鼓励产业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引领技术变革;以政府投资是否催生出新技术、新能力、新产业、新市场,是否带动私人部门参与,是否将收益社会化(而非私有化)为评价导向,促使政府真正担负起指引技术变革新方向、创造市场经济新疆域的责任。

二是建设“无科技不经济”新社会。以建设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社会为目标,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倡导“无科技不经济”发展理念,彻底迈向高质量发展。以“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为约束,探索形成新的经济运作模式,把科技盈利能力和向善能力作为衡量企业成功与否的第一标准;科技发展普遍采用场景驱动式,以改变经济、社会面貌,服务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构建新型生活、社交、出行方式,开发相关技术,提高知识创造者价值收入和社会地位;引导省份、地域差异化发展,打造各具特色、各取所需又共联互融的全球科创城市网络,形成顺畅流动、自由生活、快捷创新的新生活。

三是科技支撑精神物质双富裕。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必须推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应加大科技发展的哲学反思,正视科技发展弊端,扭转科技价值理念,将“科技向善”纳入科技强国建设议题,树立“只有向善的科技才能称之为科技”“创新要为树立正确社会价值导向负责”等新观念;推动现代科学与中国哲学对话,构筑中华学术体系哲学根基,打造中国式未来科学体系,形成科技发展系统观、人文观、宇宙观,推动文化科学化、科学文明化;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普及化、现代化,大力释放传统文化底蕴,增进优秀文化可获得性、高认可度、强凝聚力,打造和提升科技精神供给力,提升人的精神追求,实现物质共同富裕和精神共同充实。

四是开启万物共生互联新纪元。在新科技革命爆发、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科技交流协作,打造文化交融、民心相通、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美好未来;大力发展脑科学、思维科学,推动科技支撑万物互联,探索人与自然沟通交流新方式,增进人类了解自然、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加大数理科学、物质与能量、能量与意识、引力与时空、宇宙本源、生命本质等前沿科学问题研究,了解和推动星际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人类对自身、地球、宇宙、生命的认识,以崭新姿态引领世界走向新的人类纪元。

猜你喜欢
强国科技发展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秦晋争霸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