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与路径选择

2022-10-31 02:33褚思真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科技中国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科技国家发展

■文/褚思真(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关键期,世界各国都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塑产业形态、实现经济复苏和争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只有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保证国家安全与经济独立。在此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一、从历史视角看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

(一)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视角

结合国家科技政策来看,世界科技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科技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国家科技政策尚不明显。这一时期科学和技术的区分比较明显:科学主要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体系及相关活动,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技术则主要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技术改良与进步主要是工匠和技师等根据实际经验作出的,科技对国家战略影响不大,因此政府对科学技术较少干预,国家科技政策也不明显。十九世纪中叶后,科学与技术出现融合趋势,一些大公司开始建立研发实验室,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发展的新时代拉开序幕;但政府一般仍置身于科技之外,科研工作主要是在科学机构、大学和一些工业实验室中进行的。

二是科技迅猛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科技政策开始成为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们发现科学技术同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尤其是新型武器装备的研究开发对国家安全凸显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开始出面组织各种大规模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政策也日益重要。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国政府主动介入科研领域,影响科技发展方向并推进重要研发项目的进展。

三是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并成为国际竞争关键因素的时期,这一时期科技政策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地缘政治向技术政治过渡。这一时期呈现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点是科学与技术深度融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以及工程技术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第二点是主要国家科技政策调整变化,主要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内科技政策上,各国纷纷强化科技发展力度,并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政策,扬长补短。例如美国加强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领域的转移,而日本则努力发展自己的基础研究体系。另一方面是对外科技政策的变化,标志性事件是美国为了继续维持科技霸权地位、谋求垄断利益和单边国家安全战略目标而针对中国发动的“科技脱钩”。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视角

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主要可以分为古代时期、近现代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

一是古代中国时期,科学技术成就辉煌。古代中国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中心,有着辉煌悠久的科技历史。14世纪中叶后,“闭关锁国”政策影响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同期欧洲科学技术却发展迅猛,取代中国成为现代科学的发源地。

二是近现代中国时期,科技发展历经曲折。近代中国曾一度沦为半殖民地,科技发展乏善可陈。“五四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为中国近代科学扫清了道路,科技界国际交流逐渐增加,一批归国科学家成为中国科技发展领军人物,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体、通才教育和政府干预较少的科技发展模式。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起步腾飞。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是中国科技事业的新起点。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新中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国务院各部门研究单位、各地方科研单位、国防科研单位五路科研大军组成的科技体系。1956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并制定《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拟定57项重大任务,奠定了中国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事业遭受重创,几乎停滞不前:科技管理瘫痪,研究机构解体,科技工作者被迫停止科研,被下放到农村或厂矿。改革开放后,科技事业迎来春天。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作重要讲话,提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并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开放后,政府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形成新时期中国科技工作格局。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政府科技机构、产业研究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之间分工明确、良性互动的新型科技体制逐步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飞速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民生科技与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

(三)以史为鉴,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时代意义

从科技发展以及国家科技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一是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国内外科技发展史,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具有深刻影响,必须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安全和繁荣昌盛至关重要。二是科学与技术随着历史发展日趋融合。基础研究引领技术进步,而应用技术开发则将基础科学成果转化为技术创新、应用于产业革新,不断提升物质财富的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满足经济、国防、民生等多重需要。两者间相融相促的辩证关系对我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三是新中国科技体系建设与科技发展的前期历史积累,为我国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从当代中国视角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新发展格局着眼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基石,解决各类技术和产业的瓶颈问题,牢牢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一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独立完整且循环畅通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突破技术和产业瓶颈,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保障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安全可控,稳固国内循环的基本盘。二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确保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战略支撑。只有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才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和全球竞争合作中,塑造更多竞争优势,掌握更大主动权。

(二)突破“三期叠加”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

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特定阶段,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变化,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率转型,经济结构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消费拉动,发展动力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这一阶段是我国经济向更高阶段突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艰难的调整过程。近两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增多,存在一定的经济下行压力。2021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消费和投资两大内需恢复偏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与能源供应紧张等因素导致企业生产约束加大、生产成本上升;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大环境下,居民与企业等微观个体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减弱。科技自主创新构成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引擎,在各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既有助于补齐或重塑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也有利于为市场带来活水,带动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是突破当前状况和克服三重压力的重要关节点。

(三)应对当前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是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当今时代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与演变,大国间的科技竞争成为影响世界格局走向的关键变量。一方面知识技术创新更迭加快,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领先,关键看其能否始终保持科技领域的优势,任何国家都不能故步自封。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超越,关键看其能否实现从引进吸收到原始创新的转型,能否具有优于他国的创新速度。因此,必须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实现关键核心科技安全可控乃至世界领先,才能迎接大变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二是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逆全球化潮流以及中美“科技脱钩”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世界出现经济逆全球化潮流,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同时,美国等科技大国调整科技政策,对中美科技交流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推动中美“科技脱钩”:狙击华为等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的崛起;借助美国科技优势割裂中美科技长期依存关系,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借助意识形态站队试图强行改变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等,对中国产业和技术全方位打压。该政策实施四年来,已完成战略基本框架塑造和人员机构安排,在法律和政策方面陆续落地施行。在此背景下,中美竞争特别是科技竞争将日趋激烈。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这场深刻调整和变局挑战的迫切需要,只有掌握核心技术、具备主导科技创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重塑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新格局,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

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路径选择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相互交叉渗透、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正加速演进。顺应这一趋势,必须破除传统科学研究的线性思维模式,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构建适应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模式,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继续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效能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激发科技的巨大潜能。一是要加快构建并完善科学布局、合理分工、梯次续接、有序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要推动科技管理机构职能转变,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减少直接干预,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将科研单位和科研工作者从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三是畅通创新链与产业链,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提升科技体制效率。四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强政府投入、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鼓励政策等多元融资管理机制,提高全社会科技资金投入。

(二)进一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大国科技竞争,主要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间的竞争,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二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按照“四个面向”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提升研究的整体效能。三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家科研机构,发挥其建制化、体系化和综合化的优势,在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攻关以及重大经济社会发展议题等方面提供科学支撑。四是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发挥其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并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五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交融,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与现代化技术水平。六是破除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合作壁障,整合协同创新模式,凝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突破涉及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技术瓶颈制约。

(三)进一步强化地方层级科技力量,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多方共进,还需要加强地方各层级科技力量汇聚,在全国形成多维立体的科技创新整体布局。一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布局建设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健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机制,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汇聚地。二是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带动区域产业创新,并以产业创新支撑科技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的创新功能,形成优质创新力量集聚引领、重点区域辐射带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推动区域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四是着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主引擎,立足区域优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培育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形成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布局。

(四)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是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为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供可持续的高水平人才支撑。二是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要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打通人才评价、使用、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质量、贡献、绩效的价值导向,营造风清气正、安心致研的优良创新生态。三是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制定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采用灵活多样的引进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四是建立科研保障机制。要保障科研人员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让科技行政管理与服务工作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五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五)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补齐完善创新链

国家各级政府、各级各类科研院所、企业,乃至民众或消费者,都可以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要激发和鼓励各类主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链条各个环节充分参与科技创新,形成万众创新、协同创新的众创文化和创新生态。

猜你喜欢
科技国家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把国家“租”出去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