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必要性和作用

2022-11-01 03:06刘燕
中国民商 2022年9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供给现代化

刘燕

济南市长清区文昌街道办事处

现代农业是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是以智慧经济为主导,以大健康产业为核心的农业,他以生态化、自动化、个性化、精准化、艺术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以利用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为前提和手段,是一门建立在植物学、动物学、自然科学、现代化学、物理、生物学基础上的综合科学。

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方式;现代农业的实现,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过程。目前阶段,现代农业体现出当代农业的诸多特征: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农业利益关系的现代化。而要适应农业现代化,农业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现代农业需要以科技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土地的适度规模,适度集中,体制的改革为支撑。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农民收入,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让广大劳动者共享发展成果,更是现代农业一个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

但是,我国农业发展到今天,很多因素已经制约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因此,调整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优势,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更好的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势在必行。

一、我国农业的现阶段的特征

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是既矛盾又统一的。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进程,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是农业现代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就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到当代的形式。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农业发生的条件,现代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目的。

结合现实,现代农业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生产技术的科学化,科技创新是前提和条件。

(2)经营方式的产业化。

(3)运行机制的市场化。

(4)生态环境优良化。

(5)生产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相对集中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现代化发展所需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念,这一切,都需要改变以往的农业发展观念,提高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调整农产品供给侧的结构,是农业生产更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及改革的必要性。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人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有营养,有特色;对农业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不仅要求从数量上保证充足,更是在品种和质量方面,提出更高、更契合消费者的要求;以提高农业供给产品质量、资源使用效率、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亟待建立。

1.消费结构的升级,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适合消费需求的产品,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肚子,更注重品种、绿色、个性化等特征。原来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

2.劳动成本、土地成本的持续攀升,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弱,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土地和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生产资料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对质量、特色要求的提高,也直接提高了农产品的成本。流通环节层层加码,间接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我国农业价格竞争优势逐渐减弱,导致粮食生产量、粮食进口量和粮食库存量“三量齐增”,已经成为粮食安全隐患。

3.农业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流失严重;农业资源利用透支,水土资源缺乏;农业生产以多投入换取多产出的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环保、绿色、效率的发展理念相违背。以高化肥高农药高资源的投入换取数量增长的生产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不符合。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必要性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性矛盾,调整经济结构,使得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还有结构矛盾背后的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提高农业在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领域的综合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国际国内竞争力。

1.“三量齐增”,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是进口总量、库存总量也同步增长,出现了“三量齐增”的现象,一方面粮食在数量上增长,但是质量和品种却不能同步增长,导致粮食进口国外质优价廉产品也在增长,而大量即将过期、或者品种较差的农产品在仓库的存量不断增加,所以,调整供给结构,提高质优价廉农产品产量势在必行。

2.农产品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进年来,劳动力价格不断上升,土地利用流转成本不断增加,各种生产资料和第三方服务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农产品成本层层攀升,逐渐失去价格优势,国际国内竞力不足。

3.市场调节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调控不协调形成矛盾。粮食安全不是忽略了,而是更重要了。当今世界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作为生存之本的粮食,更应该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所以粮食生产不能完全任由市场调控,而如何把控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的协调,是关键问题。

4.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规模经济的形成。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那个年代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不适应现在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特征;现有的土地流转制度,与劳动力转移相滞后。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放活土地经营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提高规模经济的范围,成为当前需要改革的任务;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没有统一标椎,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缺乏响应处理问题的法律制度规范。

三、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路

(一)补齐农业现代化“三大短板”

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目标、经济体制是限制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短板。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三大短板,是其中有效途径之一。

1.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改变。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滞后,相对于工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步伐,还是存在亟待突破的地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大力促进生产、组织创新,改变农业农村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方式,逐渐实现从满足“量”到注重“量和质”同样重要的观念,追求适合现代农业特征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

2.改变农业发展目标,补齐农民收入的短板。我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高,粮价也不断升高,可是种粮农民增收确没有同步增长,粮食库存积压严重。要改变这些,就的从改变供给侧入手,调优农产品产业结构,与消费市场衔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品牌效应,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产品数量质量、经济效益一起增加的局面。

3.促进农业发展体制机制转变。我国发展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现代农业更是需要通过调整调优农业供给侧的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补齐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体制短板,完善农业发展体制,促进农业农村获得持续动力,是当前农村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目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利用现代农业的观点,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产品质量,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用农业科技提高品质,降低成本,注重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把农业经济利益关系现代化,切实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三)提高农产品竞争力,降低农业发展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主义经济学,最终也是通过增收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提高人们收入,进而提高人们幸福感和获得感。

1.建立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土地的适当集中,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利用,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提供可能。

2.科技兴农,质量兴农。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科技的进步,实施标椎化作业,精准作业,有利于控制农产品质量。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的运用,可降低化肥农药的盲目使用量;通过农业物联网络,可以实时监控、精准种植,定量定时按城区耕种;科技人才素质的提高,从而科学管理、科学种植,推动农业生产新业态,推进农业向现代化的实现,让集约、绿色、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成为可能。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发展第三产业,把附加值留在农业领域。畅通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成本,采用农民、农场与超市、消费者直接对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业态,建立大型专业配送渠道,拓宽销售领域,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实现农产品直接销售。

4.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从调优农产品结构、调好生产经营方式、调顺产业体系等三方面入手,优化供给侧结构。

调优农产品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伺”的思路,在保证粮食数量安全的基础上,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市场调控为主,增加优质适销农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

调好生产经营方式。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推行绿色生态发展,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业,减少农业化肥农膜的投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维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发展可再生农业经济。发现适度规模经济,充分利用规模效益,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探索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化服务组织等的带动作用。

调顺农业产业体系,加快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品牌,建立全产业链大产业,提升附加值。

5.加快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

激活土地。在切实保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家庭承包权的前提下,放开土地的经营权,真正实现“耕者有其田”,充分发挥土地等资源的最大作用,把土地使用权适度集结,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模式。

在确保农村土地基本所有制度不变得前提下,保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变,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在不损害集体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根据自愿原则,承包农户可以把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体现土地利用价值的最大化;赋予土地经营者抵押、担保的权利,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的现状。

激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利用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机制的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培植市场决定机制的形成,充分利用政府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强化信贷扶持政策,形成强大的价格调整机制和金融信贷机制。

激活主体。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素质,培植新时代农民,是关键因素。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实施新型农业主体的培植计划,培育新型家庭农场、专业农民合作社、产业龙头企业。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种植技术,建立农业培训社会化服务平台,是发展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要素。

(四)改革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信贷市场还不完善,尤其在支持农业发展方面,更有许多需要改革的地方。

农业产业由于其回收周期长,受季节、国际大环境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投资农业风险较大。完善金融信贷体系,为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完善当前金融制度,保障经营主体、金融机构各方利益,共同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五)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生产想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通过三产的相互延伸与融合,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既指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和交叉重组,还包括农业与其他产业的交际融合。

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优质资源流向更合理的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资源的天赋异禀,利用区域优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侧入手强调供给,又以需求为导向调整供给结构;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人与生产的关系既生产关系,架起供给和需求的桥梁,有利于满足需求,又不盲目生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农民收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在发挥政府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有效引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的调节,促使政府更科学的管理,两者即统一又各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更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农业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经济绿色、低耗、可持续发展。强调“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放到同等地位。

总之,现代农业是高质低耗、绿色、可循环、可持续的农业,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共同组成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

因此,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从农产品的供给、生产入手,从劳动力、资本、资源、土地、制度、科技创新等方面完善改革,拉动经济新的增长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的生产效率,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供给现代化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边疆治理现代化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