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针灸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取穴规律研究

2022-11-01 09:41李全耀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8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处方气血

李全耀 刘 辉 王 筱 施 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居于首位[1],据资料显示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世界第二位,临床死亡率居世界第三位[2-4],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目前,胃癌切除术是治疗胃癌的首选方案,5年生存率可达30%~40%[5],但手术治疗创伤大,会破坏消化系统结构,导致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6],易伴发胃肠功能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引起应激性胃肠黏膜病变、吻合口漏等不良反应,进而导致临床病死率升高[7]。研究[8]表明,胃癌术后胃瘫发生率为0.4%~5.0%,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针灸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胃癌术后生存质量、延长术后生存时间、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及抗肿瘤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和优势[9-10]。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总结针灸治疗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取穴规律,以期为临床针灸治疗胃癌术后胃肠功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指导临床施治。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选取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维普期刊数据库(VIP),以“针灸”“穴位”“胃癌”“胃肠功能障碍”为检索词,进行主题检索,检索数据库中自建库至2021年4月之间所收录的相关文献。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明确诊断为胃癌的患者,且做过胃癌根治术。②干预措施:术后以普通针刺、艾灸、温针灸、穴位注射及穴位贴敷等为干预措施。③研究设计:研究类型为临床对照试验。④以胃肠功能恢复作为唯一或主要的观察指标。⑤临床疗效确切。⑥针灸处方中穴位记录明确。

1.3 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或组织细胞研究。②综述、Meta分析、回顾性分析、理论探讨、评论、会议等非临床试验。③重复发表的文献。

1.4 数据库的建立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录入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信息具体为文献名称、针灸处方、穴位归经及特定穴等。上述工作由两人分别独立完成,然后交叉核对结果并查漏补缺。

1.5 穴名规范 参照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11],对穴位名称、归经、特定穴等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处理。

1.6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描述性分析,将纳入文献中的针灸处方的穴位频数、归经及特定穴的频数、频率进行统计。采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通过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以支持度和置信度衡量穴位的关联性。采用SPSS 25.0软件,通过聚类法对频次≥6的穴位进行处方聚类分析,绘制聚类树状图。

2 结果

根据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文献97篇,针灸处方125首。

2.1 各经脉穴位个数、频次及频率 共涉及穴位42个,总用穴频数409次,使用频率大于10%的有4条经脉,由高到低分别为足阳明胃经(34.50%)、任脉(18.83%)、足太阴脾经(12.71%)及手厥阴心包经(12.47%),累计频率78.51%,没有涉及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详见表1。

表1 各经脉穴位个数、频次及频率

2.2 各穴位频次及频率 单穴频次10次及以上的穴位有11个,累计频率为77.99%,其中足阳明胃经2个,任脉4个,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及足少阴肾经各1个,详见表2。

表2 各穴位频次及频率

2.3 特定穴个数、频次及频率 涉及特定穴32个,总频次为366,其中使用频率大于10%由高到低依次是五腧穴、络穴、募穴及交会穴,累积频率为87.97%,详见表3。

表3 特定穴分布表

2.4 穴位关联规则 基于关联规则的Apriori算法对针灸治疗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高频穴位进行数据挖掘,将最低支持度设置为20,最小置信度设置为80,最大前项数设置为3,对穴位进行关联分析。从绘制的关联分析网络图可见足三里、内关的关系比较密切,其次为三阴交、太冲,如图1所示。共得出18条有意义的关联规则,足三里-内关为支持度最高的穴对,支持度为45.95%,详见表4。

图1 穴位关联规则网状图

表4 穴位关联规则

2.5 处方聚类分析 以上述频次在10次及以上的11个穴位作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谱系图结果,将穴位分为2类,其分散性较好,且穴位间关系密切。第一类以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为主,第二类以扶阳固本、温经通络为主,如图2所示。

图2 高频穴位聚类分析图

3 讨论

胃肠功能障碍是胃癌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胀、痛、闭、呕[12]。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脉络受损,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腑气不通,不通则痛、则胀、则呕[13]。其多伴有免疫功能降低、营养不良等问题,导致患者无法耐受术后持续治疗[14]。此外,胃肠功能障碍不能得到缓解,积累的胃肠道内容物也会引发一些功能性疾患[15],积极恢复胃肠功能对促进患者康复及预防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在所纳入的文献中,共涉及针灸处方102首,穴位42个,数据挖掘显示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足阳明胃经,其次为任脉及足太阴脾经,与中医理论“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用”相一致,重在通畅六腑。胃癌术后患者由于癌症持续性消耗,加之手术创伤,耗伤气血,导致患者气血亏虚[16],进一步导致了胃肠功能的紊乱,引起“浊气不降”,进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7],其病机为胃失和降,腑气不通,故在治疗时应以补益中气、调畅腑气,恢复胃肠功能为主。

单穴分析结果提示,使用频次较高的11个穴位也多有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之功效。但又发现内关频数最大,其次为太冲。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主治胃、心、胸疾病,手厥阴经脉下隔络三焦,阴维主一身之里,故可宣通上中二焦气机,能加强和胃降逆、理气通络之功[18]。此外,太冲穴为足厥阴肝经原穴,主司人体气血枢机,可疏肝治肝,调和气血[19]。故从文献分析结果来看,取内关、太冲,主要取其调畅气机之功效。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以往认为三阴交多调三经之气血,为妇科圣穴,取三阴交促进三经气血运行,故可作为辅助穴位。

从特定穴分析结果来看,使用频数较高的为五腧穴、络穴和募穴,五腧穴为“井、荥、输、经、合”五类穴位的统称,在主治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原穴常与络穴相互配合使用,统称为“原络配穴”。《难经·六十七难》言:“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腑病多选募穴,脏病多选背俞穴,临床上治疗脏腑病症采用募穴与四肢远道穴位配用,入脏病配原穴,腑病配合穴,又称“远近配穴”“原络配穴”及“远近配穴”,比单纯穴位治疗和局部取穴治疗效果更佳。

关联规则主要用来发掘数据之间的相关性[20],穴位配伍关联分析可提示处方存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穴位之间的配伍形式,体现该配伍关联的效用性[21]。从关联规则分析来看,关联规则支持度排前五位的是足三里-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三阴交、内关-三阴交-足三里、足三里-三阴交-内关。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为胃的下合穴。《灵枢·五邪》指出:“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针灸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灵枢》中记载:“肠中不变,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刺激足三里穴能有效调节胃肠功能,扶正培元,补五脏六腑之虚损,提示足三里穴在治疗胃肠功能障碍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研究[22]表明,针刺足三里穴可促进胃正常电节律的恢复,双向调节胃蠕动及胃张力[23-25],调整胃肠的分泌和运动功能,有利于胃肠功能的快速恢复。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的穴位,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经的交会穴。《天星秘诀》中记载“胸膈痞满先阴交”,通过针刺三阴交穴,可以调节脾、肾、肝三经,达到健脾疏肝、行气活血的作用[26]。胃癌患者术后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而足三里属于保健穴位,具有温、通、补等功效,配伍内关或三阴交,更能起到健脾和胃、理气活血的作用,对胃肠功能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在穴位配伍中,足三里-内关的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为针灸处方中最稳定的穴对,故推荐作为本病的基本针灸处方。研究单穴频次最高的足三里、内关、三阴交、太冲、中脘、关元、上巨虚、神阙、太溪、气海及曲池,从聚类分析结果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三阴交-太冲-内关-太溪-曲池-足三里-中脘-上巨虚-关元-气海,体现了原络配穴及募穴与四肢远端穴位相配伍的特点;第二类为神阙,体现了局部取穴及“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27]。

综上所述,通过对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可挖掘出较为清晰的用经选穴规律及穴位配伍特点,上述的数据挖掘信息可为临床运用针灸治疗胃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提供指导和借鉴。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处方气血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测脓毒症患儿胃肠功能障碍的前瞻性研究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益生菌与常规抗病毒治疗联用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疗效及对机体胃肠功能的影响观察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搓手”可充盈气血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卫健委新规:药师将审核医生处方
对比不同护理模式对腹部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