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研究*
——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22-11-01 12:46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王慧吴崇哲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22年30期
关键词:工匠艺术设计培育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 王慧 吴崇哲

一、问题提出

目前,“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不乏其数,工匠精神内涵也有多种阐释,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在对职业理性认识基础上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李进,2018);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职业态度、职业价值和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中最核心的东西,也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的价值观(张吉炎、张中伟,2019);蔡忠弟则对工匠精神的特征总结为:专业、精益求精、耐心、专注、敬业(蔡忠弟,2018)。

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和人生追求的结合体,从高职教育的角度研究,通过工匠精神的传递和渗透,培育高职专业学生拥有敬业、求精和理想追求等的优秀品质,并通过这种品质影响个体的行为。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创新传统的工匠精神国家,历代都有着名垂青史的工匠,先秦的鲁班、李冰父子,三国的马钧及明朝的宋应星,都是技艺精湛且作出过巨大贡献之人。

近几年,国家大力推崇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高校也开始重视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工匠精神的研究一直被广泛关注,而对工匠精神培育的研究则是焦点。

现在通过研究分析德国工匠精神及其职业教育,为我国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传承提供经验(甄海兰、董婷,2019);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特点,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各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鲁毅,2016),工匠精神传播路径(邓阳,2019)、师资培训(刘霞,2019),以工匠精神助力新工科建设(张士辉、王稳东,2018)。

本文以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为个案,研究其在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校内宣传传播路径、学生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就工匠精神如何更好地培育提出建议,从而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研究提供思路。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该专业的特殊性。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旨在培养面向行业,具备良好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涵盖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家具设计与制造、环境艺术设计、风景园林四个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中,重视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使其具备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社会道德和责任感,强调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因此,与普通本科相比,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更强调技术性和专业性,也更符合人才市场需求,这就对工艺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更加重视教育方式方法和学生实践过程。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更有助于培育工匠型人才。

(二)研究方法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与艺术学院,共2017—2019三个年级,有学生约1500人左右。本次研究主要运用问卷法,通过问卷星向该学院发放问卷,共收回472份问卷,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填写有效问卷为472份,本文基于472份问卷开展分析研究。

三、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

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一直以来就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培育。2018年,广东工匠学院成立大会,广东名匠珍品馆开馆暨广东省工艺美术行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仪式在广东南华工商职业学院举行。自成立以来,广东工匠学院一直致力于加强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弘扬,坚持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综合素质建设,创新技能大赛活动。在校内建立广东名匠珍品馆、大师工作室,向全校师生宣传大国工匠精神。

2018年12月,在学校清远校区举办了“中国梦·大国工匠”公益大讲堂全国巡讲活动,高凤林、许启金等劳模以大国工匠代表出席,通过分享和交流,让学生走近工匠、了解和学习工匠精神。2019年,《新闻周刊》特别节目《工与匠》对广东工匠学院进行了相关报道,学校也将此报道在校内LED宣传屏进行了投放和宣传。

(一)工匠精神的认知分析

当下,媒体及学校对“工匠精神”宣传较为普遍,笔者就学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工匠精神了解进行认知调查,通过分析得出,有5.93%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对工匠精神非常了解,42.37%了解,44.49%一般,其中,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比为7.2%。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了解(见图1)。在本次问卷通过“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追求品质”“追求突破和创新”“忍耐和坚强”“崇高的职业追求和理想”五个方面来阐释工匠精神内涵。基于对工匠精神的了解深入程度,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占比较为均衡。通过交叉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了解,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较为多元和全面,其中,“精益求精和追求品质”的占比最高。可见,被调查者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国家政策相契合。

图1 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了解情况

(二)“工匠精神”宣贯效果的研究

高校内部对“工匠精神”进行合理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播载体,高校应多途径、多方式弘扬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次调查显示,艺术设计类专业有13.45%的学生认为学校宣传的非常好;46.4%的学生认为,学校宣传较好;34.96%的学生认为宣传效果一般。其中,在宣传形式方面,学校主要通过学校宣传栏、电子屏、官网、公众号,以及教学实践、工匠精神相关校内活动开展。其中,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通过学校宣传栏、电子屏、官网、公众号等渠道宣传了解工匠精神,且在宣传效果上,此种形式效果最好(见图2)。课程及实践中及学校工匠精神相关活动的宣传的效果其次,实地参观工匠学院的人员较少且宣传效果较差。

图2 学校对于工匠精神的宣传情况

工匠学院自成立以来,致力于培育高技能人才、行业人才,举办了技能大赛、文化沙龙、劳模班等活动,收效甚佳。此次调查发现,学生实地参观工匠学院及相关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工匠精神对择业的影响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道德追求和呼唤。工匠精神的宣传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择业观也有着重要影响。在本次调研中,有43.43%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对大学生非常重要,47.88%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对大学生重要(见图3)。

图3 工匠精神对大学生是否重要

通过对这些调查者的择业选择进行交叉分析,笔者发现,选择专业技术类和艺术设计类的人占比最高。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工匠精神的引领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企业技能人才的吸纳具有重要意义。

四、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工匠精神的建议

基于以上对艺术设计类学生认知情况分析,笔者发现,学校对工匠精神的宣传比较到位,学生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官网、公众号等渠道宣传了解工匠精神,且在宣传效果上,此种形式效果最好。就相关工匠精神活动参与度看,参与度较低,2018年,学校举办的“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艺术设计类专业2017级和2018级学生参与率仅为21.88%;被调查者通过实地参观工匠学院仅为10.59%。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加强实践学习、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加强舆论引导等加强工匠精神的培育。基于此,就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如何培育工匠精神,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氛围

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电子屏等多种宣传渠道,加强校园工匠精神宣传,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学校强化工匠精神文化引导,多方位、多层次的开展“工匠精神”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借助工匠学院的优势,开展配套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借助工匠学院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工会培训在工匠精神传播中的特色作用,重视组织学生参与“大国工匠”相关活动,观看相关培训课程视频,提高学生参与度;通过实地参观工匠学院、为工匠学院相关活动提供志愿服务等形式实地了解工匠精神、参与工匠精神的学习和传播。

(二)丰富教学内容,在课程和实训中践行工匠精神

从工匠精神的传播看来,高校作为工匠精神的载体,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根据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性和实际需求,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就工匠精神的培育来看,要求学员根据专业特性和就业方向,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和实训中。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合作,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生产工艺及生产流程,获取更多设计灵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以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将非遗灵感融入艺术创作中,实地学习、传承非遗匠人的工匠精神,在实践中树立“精益求精、追求品质”的理念,追求突破和创新,从而全面、深刻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工匠型”教师

加强对教师的工匠精神培养,加大培训力度,使工匠精神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开展工匠精神培训活动,不断丰富工匠精神的培训内容。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融入师风师德培训和新教职工入职培训中,将工匠精神的内涵融入学校课程建设中。通过学习劳模、工匠的优秀案例学习,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学校工会和工匠学院联合举办技能活动,使其不断磨炼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开展“工匠型”教师评选活动,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将工匠精神更深入的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从而培养出践行工匠精神、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工匠艺术设计培育
90后大工匠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致敬!老工匠
书封与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