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平谷区日光温室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2-11-03 06:56周长吉牛曼丽雷喜红
中国蔬菜 2022年10期
关键词:平谷区跨度屋面

周长吉 李 艳 牛曼丽 雷喜红

(1 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125;2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 100029)

在调研北京市平谷区30 个设施农业园区的基础上,分析平谷区日光温室建筑结构及设备配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平谷区老旧温室改造任务重、时间紧以及平谷区建设“农业中关村”的现实需要,提出了结构上8 m 跨温室原地改造和加大跨度提升性能的建设途径和方案;设备配置上向自动化、物联网方向发展的思路;政策创制上应综合利用建设指标、合并使用补贴资金、打破原有建筑平面局限综合开发设施用地的改革路径。

2021 年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把农业科技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打造‘农业中关村’,大力推进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平谷区提出要立足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打造硬核农业中国芯,全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并将设施农业列入未来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

平谷区设施农业起步于20 世纪90 年代,经过30 多年的建设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建设一流农业中关村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10 年前、甚至20 年前建设的日光温室大都成了老旧温室或高危温室,这些老旧日光温室的改造和升级任务艰巨。

为了摸清平谷区日光温室发展现状,为平谷区设施农业的提升发展提供基础资料,2022 年3—5月,笔者组织团队对平谷区11 个乡镇的30 个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

1 基本情况

1.1 平谷区基本情况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的东北部,西距北京市区70 km,东距天津市区90 km,是连接两大城市的纽带。地理坐标为116°55′E~117°24′E,40°1′N~40°22′N,总面积948.24 km。平谷区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前呈环带状浅山丘陵,中部、南部为冲击、洪积平原,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山区、半山区约占总面积的2/3(图1)。

图1 平谷区地形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气候分区的第二级温度带(图2),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最长、夏季次之,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为11.7 ℃,1 月最冷,平均气温为-5.4 ℃,7 月最热,平均气温为26.1 ℃;年降水量为629.4 mm,主要集中在夏季,为453.0 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519.0 小时;是北京市蔬菜夏季补淡、冬季保稳的重要生产和供应区域。

图2 北京市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1.2 平谷区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截至2020 年底,平谷区共有种植设施12 697栋、建筑面积733.3 hm,以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其中日光温室10 106 栋、建筑面积543.20 hm。设施主要集中在东高村、马坊、夏各庄、马昌营和山东庄5 个乡镇,农业设施共526.30 hm,占全区的76%。设施内主要种植番茄、草莓、果树等。

1.3 调研基本情况

调研的30 个园区共有日光温室2 840 栋,总建筑面积155.31 hm,占平谷区日光温室总面积约1/3。调研温室跨越了从20 世纪90 年代直到2022 年最新建设的温室。其中2004—2022 年间经过改造的温室(称为改造温室)1 192 栋,占本次调研的41.97%;建设使用10~20 年的日光温室(称为老旧温室)833 栋,占29.33%;建设使用超过20 年的日光温室(称为高危温室)523栋,占18.42%。从生产安全看,老旧温室存在不同程度的结构安全隐患,高危温室更是亟待更新改造。

同一园区内日光温室的结构形式大体一致,但也有同一园区不同年代建设的温室结构存在差异。本次调研的30 个园区共有45 种不同形式的日光温室。

2 温室建筑

2.1 温室建筑几何尺寸

日光温室的建筑几何尺寸主要包括跨度、脊高、后墙高度和后屋面水平投影宽度,其中最重要的尺寸为温室跨度和脊高。

从跨度看,本次调研的45 种不同规格日光温室跨度为6~18 m 不等(表1)。其中,8.0 m 跨温室占比86.41%,是平谷区日光温室的主流;7 m跨次之,占比7.82%,7~12 m 跨温室占比超过99%。

表1 不同温室跨度及其占比

对照机械行业标准JB/T 10286—2013《日光温室技术条件》,北纬35°~40°地区,温室跨度宜为7~8 m;北纬40°以北地区,宜为5~7 m。平谷地处北纬40°以北边沿,选择7 m 和8 m 跨为主流温室,符合该标准。但对照新近的农业行业标准NY/T 3223—2018《日光温室设计规范》,北纬39°~45°地区,温室跨度宜为8~10 m,平谷区主流温室跨度偏小。

从建设时间看(图3),2010 年前建设的日光温室跨度均在8 m 以内,2010—2020 年建设的日光温室跨度不超过12 m,但2022 年新建温室跨度能够达到12、16、16.5 m 和18 m。从时间轴看,增大跨度是日光温室的发展趋势,这也是提高温室作业机械化水平的时代要求,但是否需要增大到16 m 以上值得研究。

图3 不同跨度温室建设时间分布

从温室的脊高看,以8 m 跨温室为例,28 栋温室脊高及前屋面角分布见图4。由图可见,8 m跨日光温室,脊高在2.7~3.7 m 之间,前屋面角在23°~35°范围内。依据JB/T 10286—2013《日光温室技术条件》,北纬40°地区日光温室前屋面角应大于28°26′;而10 年前建设的日光温室多数较低矮,脊高低,前屋面角较小(23°~28°),采光和生产条件较差,不满足该规范对前屋面角的规定。近年来,通过对这些温室进行改造,提高了温室脊高,前屋面采光角加大到了28°~34°,可满足该规范对前屋面角的规定。按照NY/T 3223—2018《日光温室设计规范》,北纬40°地区8 m 跨日光温室的脊高应达到4.15 m,前屋面采光角应达到31°,由此可见,平谷区现有温室的高度还不够,未来发展尚需要进一步提高温室高度。

图4 8 m 跨日光温室脊高及前屋面角分布

2.2 温室建筑做法

建筑做法指建筑用材及材料构造。日光温室的建筑做法主要包括后墙做法和后屋面做法。

2.2.1 后墙做法 平谷区日光温室后墙做法主要分为砖墙和土墙两类。其中,土墙又分为干打垒土墙和机打土墙;砖墙分为外贴保温板砖墙和夹芯保温板砖墙。由表2 可见,不同类型墙体中,砖墙占比为94.36%,远大于土墙的5.64%;砖墙温室中夹芯保温板砖墙占比为68.94%,远大于外贴保温板砖墙的25.42%。从墙体的热阻看,土墙热阻在0.85~6.15 m·℃·W,随墙体厚度不同而变化,砖墙热阻在2.58~5.01 m·℃·W,随墙体和保温板厚度不同而变化。按照NY/T 3223—2018《日光温室设计规范》的要求,根据平谷地区的室外温度,单质土墙的热阻应达到2.0 m·℃·W,由此判断0.8 m 厚的干打垒土墙厚度不够,而3.0 m 以上的机打土墙又过于厚重,适宜的土墙厚度应在2.0 m左右;外贴或内夹聚苯板的异质复合砖墙热阻应达到4.3 m·℃·W,而实际的240 mm 砖墙外贴100 mm 厚聚苯板的热阻未达到标准要求,但双层240 mm 砖墙和双层100 mm 厚聚苯板的复合墙热阻又超标,对照标准要求,240 mm 厚砖墙外贴聚苯板的厚度应在180 mm 左右。

表2 不同类型温室后墙热阻及占比

2.2.2 后屋面做法 平谷区日光温室后屋面做法主要分为草帘+土、聚苯板、金属夹芯板和针刺毡保温被四类(图5)。草帘+土、聚苯板和金属夹芯板3 类后屋面温室占比基本相当,针刺毡保温被做后屋面的温室较少,占比仅为0.18%。

图5 平谷区日光温室后屋面主要做法

老旧和高危日光温室以及机打土墙日光温室采用草帘+土后屋面,具体做法有多种,例如3 膜(塑料膜)2 草(草帘)+覆土、无纺布+塑料膜+草帘+覆土+无纺布、竹竿+草帘+塑料膜+草帘 +60 mm 砼。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基本原理相似,塑料膜用于防水,草帘和覆土用于保温,砼主要是增加后屋面强度,便于上人作业。这类后屋面较重,对钢结构骨架承载要求较高,骨架均采用钢桁架,不采用单管。

改造日光温室后屋面多采用金属夹芯板和聚苯板。由于金属夹芯板表面抗锈蚀能力不足,部分日光温室采用聚苯板替代了金属夹芯板。聚苯板的内外表面均设有保护层,内表面保护有菱苦土板、胶合板、麦秆,菱苦土板和麦秆均有一定湿度调节能力;外表面保护有砂浆、砼、保温被等,砼主要是为了满足后屋面上人的需求。

近年发展的装配式日光温室,后屋面采用保温被,安装方便,施工快捷。从未来发展看,刚性保温板和柔性保温被将是温室后屋面的主要用材。

以上温室后屋面的保温热阻在0.67~2.28 m·℃·W,后屋面保温性能相差3 倍多。对照NY/T 3223—2018《日光温室设计规范》的要求,平谷地区日光温室屋面热阻应达到3.5 m·℃·W。由此来看,平谷日光温室的后屋面保温性能基本都未达到规范要求。按照该规范,采用聚苯板保温材料时厚度至少应达到160 mm。

3 温室结构

骨架是温室的承力结构,是温室安全生产的第一保证。调查温室的结构主要分为4类:桁架结构、单管结构、琴弦结构和柱梁结构。其中桁架结构中3 栋为柱梁结构,单管结构中2 栋是柱梁结构。平谷区日光温室结构以桁架结构为主,达1 819 栋,占比为63.94%;单管结构温室1 014 栋,占比为35.64%;柱梁结构和琴弦结构温室较少,分别为5栋和7 栋,占比分别为0.18%和0.25%。

4 温室装备

温室装备主要包括通风、保温、灌溉施肥、加温及降温5 大系统的装备。本次调研的2 840 栋日光温室中2 栋在建温室尚未安装装备,其余2 838栋日光温室都不同程度地配备了相关系统装备。

4.1 通风系统

通风口按设置位置分为前底脚通风口、屋脊通风口、后墙通风口和后屋面通风口4 类。各类通风口及其开启方式占比见表3。

表3 通风口及其开启方式占比

4.1.1 通风口设置 调研日光温室全部设置有屋脊通风口,是日光温室的基本配置,但42.95%的温室未设前底脚通风口。

后墙设通风口的温室占13.74%。通风口多为圆孔,直径300 mm,间距2~6 m,冬季用柔性保温材料填塞或用砖、泥浆等封堵。

后屋面设通风口的温室仅有3.06%,主要设置在草帘覆土的后屋面温室上。通风口直径300 mm,间距6~10 m,直接用瓦管直插在温室后屋面形成。这种通风口因通风量小,主要用于寒冷季节通风,由于其传热“冷桥”、屋面防水以及操作管理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其应用占比。

4.1.2 通风口开启方式 调研发现,平谷区日光温室前底脚通风口开启方式主要为手动扒缝和手动卷膜,占比分别为41.30%和15.75%。屋脊通风口有手动拉膜开窗、电动拉膜开窗和手动卷膜开窗3 种开启方式,占比分别为71.95%、27.52%和0.53%。平谷区日光温室还主要依靠人工开窗通风,少量的自动化控制也因控制功能不完善而处于手动控制模式。总体看,平谷区日光温室通风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还很低,设备配置的需求量很大。

4.2 保温系统

日光温室的保温系统主要指前屋面的夜间保温,包括保温被材料及其卷放设备两部分。

4.2.1 保温被材料 本次调研日光温室中,315 栋使用草帘,占比为11.10%,2 523 栋使用针刺毡保温被,占比为88.90%。两种保温被都不具有防水性能,遇雨雪天不仅增加保温被质量而且影响保温性能。建议更换为防水、保温、耐久性更好的保温被材料,例如淋膜面层、镀铝面层、橡塑保温材料等。

4.2.2 保温被卷被方式 从卷帘机安装位置看,中卷占比最高,为82.88%;从卷帘机的形式看,二连杆卷帘机占比最高,为87.07%(表4)。

表4 日光温室保温被卷被系统分类及占比

对卷帘机的控制,目前基本采用人工手动控制,自动控制几乎处于空白。

4.3 灌溉及施肥系统

调研平谷区日光温室中使用的灌溉及施肥系统主要包括移动喷灌机、水肥一体机、水管漫灌和滴管+文丘里吸肥4 类。其中移动喷灌机主要用于育苗温室,仅有3 栋温室使用;水肥一体机主要用于管理水平较高的园区,共211 栋温室使用,占比不大,为7.43%,但技术含量高,设备由电气控制箱、主控界面、主水泵、注肥泵、流量计、压力表、接线端子、减压阀和压力、温度、pH、EC 传感器等部件构成,有时间控制、流量控制、基质湿度控制、光照控制4 种自动控制模式,通过EC 和pH 自动控制灌溉施肥;文丘里施肥器是主导产品,调研温室中有2 217 栋使用,占比为78.12%,该系统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化肥用量大,灌溉决策不科学;有14.34%的温室(407 栋)还在使用水管漫灌,没有做到节水灌溉。

4.4 加温和降温系统

本次调研2 838 栋日光温室中,配备加温系统的日光温室共43 栋,占比较小,为1.51%。加热设备分为空调、太阳能集热器、电热风炉和空气源热泵4 类,配备的温室分别有20、3、15、5 栋。配备降温系统的日光温室共7 栋,其中6 栋为风机湿帘降温系统,1 栋为高压微雾降温系统。

5 温室改造

平谷区日光温室改造主要针对8 m 跨日光温室,改造内容包括:更换钢骨架、后墙加固加高、外加保温层、更换后屋面及改造工具间。

5.1 改造钢骨架

5.1.1 跨度不变(8 m),桁架变单管骨架 调研1 194 栋改造温室中有1 010 栋温室是在不改跨度的情况下,用椭圆管替代了原屋面桁架,占比为84.6%,其中以8 m 跨温室为主。改造温室主要是摒弃了沉重的保温后屋面,改为轻质保温的金属夹芯板,由此大大减轻了温室的屋面荷载。改造椭圆管的截面尺寸以30 mm × 60 mm 和30 mm × 80 mm为主。改造前后温室如图6。

图6 温室改造钢骨架(8 m 跨不变)

5.1.2 加大跨度(从8 m 至9 m),改桁架为单管骨架 本次调研的同一园区内2 栋日光温室于2021年将8 m 跨增至9 m 跨。改造方案为拆除原有钢骨架,仅保留原后墙,在原后墙外立柱,后墙和后屋面覆盖柔性保温被,形成完全组装结构温室。保留原后墙是为了保留原温室后墙被动储放热的功能,同时为了越夏生产,还增设了外遮阳系统和风机湿帘系统。改造后温室如图7。

图7 8 m 跨增至9 m 跨改造温室剖面及实景

5.1.3 加大跨度(从8 m 至10 m),更新桁架结构 调研的园区于2010 年改造了29 栋温室。改造温室更新了屋面桁架,同时将原来8 m 跨度加大到了10 m。改造后前后栋温室之间的间距为8 m,使用12 年来运行正常,并未发现前排温室对后排温室遮挡采光,同时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值得借鉴。

5.2 改造后墙

5.2.1 加固后墙 平谷区日光温室后墙以夹芯保温板砖墙为主(表2),内外两层墙体没有连接,外层墙体有倒塌的倾向,故一些园区选择加固后墙。加固方式包括后墙内外表面由长螺栓固定角钢框架和后墙外砌筑墙垛两种形式(图8)。

图8 日光温室加固后墙

5.2.2 外贴保温板 为了增加温室的保温性,可在后墙外侧贴保温层。调研也发现部分日光温室在后墙室内贴保温层会影响后墙的蓄热性,应避免这种做法。

5.3 改造后屋面

老旧及高危日光温室后屋面多为草帘+炉渣 +砂浆、木板+炉渣+砂浆等较厚重材料,改造部分采用金属夹心板,部分采用聚苯板。共同优点是荷载较小,但金属夹心板表面易锈蚀,后屋面上人较难;而聚苯板由于内外表面设有保护层,更适合温室后屋面新建和改造用材。

6 温室种植

平谷区日光温室种植作物类型主要有果菜、叶菜、草莓和果树(包括桃树、葡萄等),如表5 所示,种植果菜的温室约占60%,其中以一年一茬种植模式为主,占比达44.71%,通常9 月定植,翌年5 月拉秧,果菜对温度要求较高,多为保温性较好的温室种植。其余不到40%的温室种植草莓、果树和叶菜等对温度要求不高的作物,这也是大部分温室保温性能不达标(果菜标准)的原因。少量温室用于育苗,冬季配套了加温系统。

表5 日光温室种植结构及占比

除了传统的种植番茄、草莓和果树外,调研中发现一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的套种模式值得推广:①葡萄套种叶菜或草莓,冬季葡萄落叶种植蔬菜,夏季葡萄架下种植叶菜。② 高秧作物垄间种植叶菜。③走道靠后墙部位种植一垄作物,可以是叶菜,也可以是果菜。④ 后墙上多层立体种植叶菜或草莓。⑤ 温室前部低矮空间种植叶菜。⑥ 在2 栋温室间建设塑料大棚进行春提早和秋延后作物种植。

7 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平谷区设施农业存在如下3 大问题。

7.1 老旧温室量大面广,改造提升任务艰巨

本次调研发现,建设使用10~20 年的老旧温室833 栋,建设超过20 年的高危温室523 栋,合计约占本次调研温室的1/2。园区大量使用老旧和高危温室进行生产,温室低矮,生产条件差,结构安全堪忧。

老旧温室结构安全性差主要表现在:①墙体破损严重,有的甚至出现局部倒塌。② 后屋面破损严重,尤其以保温被为主体保温材料的多层复合结构厚重屋面,材料老化、防水失效、保温能力严重下降。③骨架承载力下降,竹木结构大都腐烂,钢结构锈蚀严重,尤其与墙体和基础连接的骨架端部几乎失去承载能力。

7.2 温室装备水平较低,机械化、自动化任重道远

本次调研发现42.95%的温室未设前底脚通风口,41.30%的温室前底脚通风口采用手扒缝,15.75%的温室采用手动卷膜;71.95%的温室屋脊通风口采用手动拉膜。可见,温室的通风设备,一是配备不齐;二是基本采用手动控制,自动化控制水平很低。

调研中11.10%的日光温室保温被仍采用草帘,其余均为针刺毡保温被。这些材料防水性能差,遇水后保温性能严重下降,而且自重显著增加,给温室结构的安全性带来隐患。具有自防水、耐老化、高保温的保温被材料几乎没有应用。从保温被的卷放看,1.76%的温室仍采用人工卷放草帘,95%以上的卷帘机采用手动控制。

调研中14.34%的温室还在大水漫灌,78.17%的温室采用文丘里施肥器进行水肥一体化灌溉。节水、节肥以及灌溉系统科学决策与管理的理念几乎处于空白。

综上,平谷区日光温室装备水平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7.3 改造和新建温室仍存在弊病

本次调研中,改造温室1 192 栋,新建温室8栋,二者合计占总调研温室的42.25%。不论新建还是改造温室,或多或少都延续了老旧温室的弊病,距离现代日光温室还有较大差距。

新建温室,一是盲目扩大跨度;二是仍然采用机打土墙这种破坏耕地的建造模式。

改造温室,一是没有按照国家和行业规范设计,前屋面兜水和作业空间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二是有些温室原地原样改造,没有提升温室的温光性能;三是钢骨架与基础和墙体的连接点防腐措施不到位,运行1~3 年即出现局部锈蚀;四是保温层位置设置不合理,有的设置在砖墙内侧,有的设置在砖墙夹心墙的外侧,与当前被动储放热理论有驳;五是门斗不与温室连接,失去其对进入温室冷空气的缓冲功能,还占用了建设用地。

8 发展建议

针对平谷区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8.1 改造和新建温室应全面提升整体性能

日光温室的整体性能包括温光性能、结构的承载能力以及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温室的采光性能主要取决于温室的建筑几何尺寸。温室跨度应在8 m 的基础上向9、10、12 m方向发展,但过大的跨度由于室内多立柱、屋面多桁架,室内遮光多、作业不方便,应严控。温室的脊高和后屋面投影宽度等几何尺寸应按照平谷区的地理纬度和室内作物种植高度,依据NY/T 3223—2018《日光温室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

温室的热工性能在建筑几何尺寸确定后主要取决于温室墙体和后屋面材料及其构造方法。未来发展应响应国家政策,摒弃或限制发展土墙温室。砖墙承载并被动储放热的日光温室墙体构造,建议改用内墙外贴保温板或保温被的双层结构墙体,各层功能明确、建筑占地面积小;受土地政策限制不能采用砖墙结构时,可采用刚性或柔性保温材料的单层结构墙体,墙体内侧配置主动储放热系统或配置临时加温系统。

温室外保温被的保温性能直接影响温室夜间的温度高低。应选择导热系数小、自防水、耐老化、密封严密的新型保温被材。

对于轻型后屋面和保温被的日光温室,在跨度小于12 m 时,不论是改造温室还是新建温室应优先采用单管椭圆管拱架;跨度在8 m 或9 m 的砖墙承重温室,屋面拱架可采用60 mm × 30 mm椭圆管;其他情况下应采用80 mm × 30 mm 椭圆管,骨架间距在1.0 m 以内。骨架应热浸镀锌、用专用卡具连接。这种骨架结构轻盈、安装方便、室内空间大、遮光少。

为提高日光温室宜机化性能,一是要求室内无立柱;二是要求在山墙设专门的农机作业门,并与日常作业门相区别。

8.2 设备配置应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

日光温室配套设备主要包括控制通风口启闭的通风机、控制保温被卷放的卷帘机和控制灌溉施肥的水肥机。

温室通风口设置应摒弃独立、分散设置完全手动控制的后墙通风口和后屋面通风口。为增强温室的通风能力,应在保留屋脊通风口的基础上尽量设置前屋面底脚通风口。通风口应设置防虫网,屋脊通风口应设置防兜水网。控制通风口启闭的设备可采用电动拉膜机或电动卷膜机,通风口的启闭应根据室内外温度和种植作物的适宜生长温度,结合排湿和补充CO要求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模型方法控制,并向远程网络控制方向发展。

控制保温被卷放的卷帘机应摒弃故障率较高的卷绳式卷帘机,对长度超过60 m 的温室应优先选择中卷二连杆卷帘机,卷帘机机头下密封用保温被应与机头两侧保温被同时卷放。卷帘机控制应设置防过卷挡杆和限位控制开关,在目前全自动控制技术尚不成熟的条件下应争取向人工遥控方向发展。

温室灌溉应摒弃大水漫灌,根据种植作物的需求可选用滴灌管、滴灌带或滴箭滴灌的方式,有条件的尽量采用膜下滴灌模式。目前大量使用的粗放式文丘里灌溉施肥机应向着根据土壤水分、光强累积等智能传感和以pH 和EC 值为控制指标的精准化水肥一体机方向更新,从源头减少水肥和农药使用量,保证食品安全生产并节约资源和生产成本。

8.3 探索新政策,扶持产业健康发展

目前国家对保护耕地和促进设施农业发展都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制约设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规定有以下三点:一是设施农业建设不得破坏耕作层;二是上图入库的温室设施改造不得超越原有建筑基础红线;三是日光温室门斗建筑面积不得超过22.5 m。

如何在现有政策框架下,利用北京市对平谷区“农业中关村”的定位,试点创新、突破约束、创制新政,走出一条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8.3.1 探索温室改造“三改二”政策 在保持原温室生产基地总面积不变的条件下,对7 m 和8 m 跨温室采用3 栋并2 栋的改造方案。以8 m 跨温室为例,以3 栋温室为一个单元,拆除中间1 栋,前栋温室后延4 m,后栋温室前扩4 m,形成2 栋12 m跨温室,2 栋温室之间空地16 m,可布置1 栋8 m跨塑料大棚,也可夏季进行露地种植(图9),不仅温室增大了空间,而且露地种植也更集约,如果建设塑料大棚还能有效增加设施面积。这种改造方案保持了温室总面积不变,但却大大提升了温室的作业空间和温光性能,从土地利用的角度看,是在占补平衡的原则下置换了土地,还节省了1 个温室的墙体和门斗的建筑面积。

图9 “三改二”温室改造方案(单位:m)

8.3.2 探索门斗建设指标合并使用政策 调研发现有多个园区的温室不设门斗,或者将门斗独立于温室之外设置,实质上也失去了门斗的基本功能,新近建设的全组装柔性保温墙体温室基本都在山墙开设作业门。鉴于此,建议对规模化经营园区,可整合门斗建设指标,集中建设生产辅助用房,包括生产资料库、水肥调配间、蔬菜分级包装车间、冷藏库等,更符合生产实际需求。

8.3.3 整合设施补贴资金,分类制定设施补贴政策 农业农村部对农业设施补贴按照农机补贴模式分别对骨架、卷帘机、水肥机等以单机为单元进行补贴,申报、审查、验收工序多,管理繁琐。建议北京市利用农业农村部设施农业农机补贴政策试点的机会,同时结合北京市、平谷区对设施农业发展的支持资金,统筹调整补贴方式,研究温室改造和新建分部工程建设模式和工程造价,新建温室按标准预算价进行补贴;改造温室按骨架、通风机、卷帘机、施肥机、保温被等改造内容合并预算,一次补贴。

8.4 加强温室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监管

平谷区日光温室应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种植作物的要求进行专项研究,形成标准图纸和工程预算造价。

工程建设应在标准设计图纸的指导下施工和验收,对非标的建设工程应建立图纸审核流程,避免新建和改造温室性能得不到提升,甚至错误的设计造成“先天带病”温室。

温室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监督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建设验收的温室应及时上图入库,并跟踪监督温室的运行状态,建立用户主动上报和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技术指导的过程中随机抽查和上报的机制,保证建设温室健康运营。

猜你喜欢
平谷区跨度屋面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校验系数影响分析
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静载试验研究
耕地肥力空间特征与提升策略研究
高大跨度钢结构钢框轻型屋面板维修用自制小车安全分析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北京市平谷区大桃生产现状调查分析
夏热冬暖地区老旧建筑屋面的防水翻修
屋面渗漏修缮的基层要求及施工规定
北京市平谷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现状及建议
光伏屋面及其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