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技术理论视角下的中国武术技击性的弱化

2022-11-05 00:51毛天成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弱化技击中国武术

毛天成 马 晟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1 身体技术和作为身体技术的中国武术

身体技术理论指出,“身体技术”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依据传统(惯例)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而完成的一套动作和行为。据此定义,显然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技术。身体技术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传统性和有效性。传统性,也可以说是传承性,说明身体技术和一般的传统一样,发源于过去,并由(往往是代表着权威、模范的)一代人主要通过教育或训练的方式向下一代人传递。在此过程中,身体技术可以发挥象征符号的作用,将其承载的经过验证一代代人的经验、体验、感悟等一并传递给下一代人;而有效性则是指任何一种身体技术的构建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实现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也就是说,这些需要和目的决定或影响了这种身体技术的样态甚至是存在。凝聚在社会传统中的祖辈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中多方面的实际需求,共同组成了深刻影响身体技术样态的社会学因子,代表了这个社会的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武术作为身体技术,必然也受到一定客观存在的社会学因素——即中国社会文化的支配和影响。

2 影响和支配中国武术现今样态的社会学因素

2.1 农耕民族和平不争的传统文化基因

今天人们所说的中华文化,实际上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而汉民族文化发源并主要发展于中原地区,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汉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最终塑造了汉民族文化的性格取向。古代中原地区湿润多水,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先民出于生存需求,借助这些有利条件发展耕作,创造出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这种方式下生产规模很小,人们的生活长期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这些特点使得这种方式在面对外界社会的动荡时相当脆弱,必须要依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维持,一旦产生规模性的斗争冲突这种稳定即被打破,可能爆发严重的生存危机。这种情况下,汉民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与世无争的心理诉求,这种心理诉求也塑造出了和平至上的民族性格。由于这种民族性格对于维护中国社会的稳定十分有效,于是也随着农耕社会数千年的延续成为了汉民族的一种观念传统为世代所继承,并随着历史上汉民族政权国家疆域的扩张以及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为了整个中华文化的性格取向。直到今天,和平仍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处世之道和生活态度。民族前辈们不仅通过直接的观念传承方式向后代人传递观念的传统,还会将其渗透在各种技术(包括身体技术)之中,使其伴随技术传统的传承在后世之中得以延续。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和平不争的性格和观念同样为中国历代习武者群体所承袭,且也被他们有意无意地表达在了中国武术这种身体技术之中,依托中国武术代代相传;尽管中国武术曾经是一种纯粹的搏杀术,但当其成为崇尚和平的传统性格观念的载体时,其走向技击性弱化就成为了必然。

2.2 中国社会需求的变动

2.2.1 军事身体技术需求的没落和世俗生活需求的兴起

中国武术作为一种身体技术,人们创造的初衷,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军事战场上有效杀敌制胜的目的。在更为先进的其他技术产生前,中国武术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战争中最为基本的军事技术。为此,这一时期内人们对武术的发展主要围绕着提高其杀伤性展开。这一时期在军事战场外虽也产生了武舞、角抵等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武术形式,但中国武术的主流还是军事武艺,中国武术的主要功能还是技击。自宋代火药的发明到明清时期火药在军事战争中的普遍化、规模化推广的实现,火药以更大规模、更高强度的破坏力的优势,逐渐成为军事技术中的新宠。新技术的产生催生了人们对于军事技术的新的需求,中国武术作为“身体”的技术越来越不能够满足战场作战的需要,近身肉搏的形式甚至成为了军事实力中的劣势。中国武术很快退出了军事战争的舞台。但中国武术在战场外的民间存续并未停止,民间武术因此跃升了为中国武术的主体。民间生活中需要使用技击搏杀术的场景并不多,更为旺盛的需求是世俗人民娱乐健身等的需求。为迎合这些需求,人们开发出了武术除技击外更多的功能,发展出了许多以非实战为目的的武术形式。当民间成为中国武术发展的主阵地后,中国武术总体发展就“不再像军队那样一切以作战实用为唯一目的,而是朝着技击、健身、养生、娱乐等多功能兼容互汇的方向发展”了。

2.2.2 近代历史上社会治理需要的产生

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社会某些需求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武术从整体上看技击性弱化的原因,这种技击性的弱化主要是指中国武术不再单一地以技击搏杀为功能,而发展出多种不为直接技击服务的形式。但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继承传统观念和服务于世俗生活的需求,中国武术发展还不至于成为今日套路形式独占鳌头的形态。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则是近代历史上社会治理的需要。

民国时期,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被纳入到国家行政力量管制范围内为特征,中国武术发展步入了现代化的进程。中华民国政府首先开始了对过去散生在民间的武术的系统化管制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其进行管理。在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前期(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技击性强的形式(格斗)和弱的形式(套路)在发展的形势上还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出现,使得当时的中国武术成为了威胁到社会稳定的隐患。例如,1953年11月在天津举行的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与竞赛大会上,发生了格斗项目选手被意外击毙的情况;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教会反动组织,以武术为手段开展扰乱社会秩序的活动,此类活动还常常与一些封建迷信思想结合在一起, “引起各地聚众结社、开堂收徒, 发展道会门派, 隐藏反革命, 造成严重混乱现象”。此类现象或事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对武术技击属性利用的失控。这一时期,社会治理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亟需稳定和平的社会环境来支持。在武术有必要存续在社会上的前提下,去除或改造其内容上会威胁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就成为了必然。其宏观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武术套路形式在国家行政力量的扶持下逐渐成为了武术的主流形式,而武术的格斗形式则被边缘化,一度甚至被禁止开展,最终产生了今天中国武术在整体上“技击弱化”的事实。

3 结语

近年来,由于中国武术在多次“约架”事件中频频失利,社会上关于中国武术及其技击性弱化现象的负面观点越来越多。其中,武术圈内有不少人将中国武术在“约架”系列事件中令人失望的表现连同许多其他的问题归咎为其脱离其技击性本质的发展,认为这种发展取向不合理,且倾向于把国家行政力量的主观人为引导当作中国武术成为今日技击性弱化样态近乎唯一的原因,对其大加批判。他们指出,要解决中国武术的问题就必须向其他(技击性强的)武术学习,让中国武术在未来向着其技击本质回归,让以显著技击性为特征的格斗形式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重点和主流。然而,结合本文第二部分的论述来看,上述观点或多或少有些肤浅和片面。

通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明确的是,中国武术今天的样态,是一些出现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由于这些因素及其影响的存在具有客观性,出于在社会中存续下去目的,中国武术在技击性上走向弱化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人为主观意识任意强行引导出来的。人为主观意识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引导之所以能够奏效,也主要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国社会的传统和各种社会需求等因素的要求。所以,我们应当承认中国武术技击性弱化发展的合理性,而且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国家行政力量的作用。前述观点的一个谬误之处在于,只看到了国家行政力量这种人为意识主导的表象,而且片面夸大了其作用。另外,它将中国武术脱离技击本质发展和中国武术的一些现存问题归为因果关系,其实从逻辑上而言也是站不住脚的,在此前提下得出中国武术应该回归技击本质的意见也有待斟酌,本文不再详细展开。对于中国武术未来发展的规划,应该在以上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在未来,中国武术是否要回归技击、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回归技击等等问题,只能也必须在现实社会的实际,从现实社会的传统和需要中去找到答案。否则,任何得出的结论必然脱离实际,制定的发展规划都终将归于失败。

猜你喜欢
弱化技击中国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写字教学的弱化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