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国际化传播:成就、问题、对策
——基于太极拳、少林拳为中心的考察

2022-11-05 00:51
武术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拳术中国武术传播者

蔡 略 李 臣

长江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1 前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太极拳、少林拳作为中国武术的典型拳种,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保家卫国强健自身,尚武崇德“侠之大者”的千年智慧,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的瑰宝,其蕴含着佛、道、儒、兵家包容友善、和平共处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愿景相同。太极拳和少林拳兼具健身、实用、技击、观赏性,技击风格与西方的“暴力美学”有相似亦有不同,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应是有效继承和大力弘扬的优秀文化。

即便如此,亦有人妄称中国拳术无实际价值,说太极拳、少林拳是“花拳绣腿”,“马保国事件”的出现,以及“被商业化”的非议,更让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遭受负面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三个层面回溯太极拳、少林拳国际化传播取得的成就,审思其传播面临的困境并作归因分析,继而理性设计太极拳、少林拳应答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有效推进的可行性传播策略,为太极拳、少林拳深度国际化传播进一步提质增效。

2 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国际化传播整体效益审思

2.1 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国际化传播发展成就:传播势力呈现多元化

2.1.1 人际传播层面:明星宗师海外访问产生的“马太效应”

凭借陈小旺和永信法师等明星宗师海外访问产生“马太效应”,以及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太极拳、少林拳“走出去”摆脱空间、地域、宗教信仰的束缚,并以海外传播者所在地为中心发散式传播。1981年,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造访陈家沟,进一步加深中日太极拳间的研究与交流。著名武术家冯志强多次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太极拳,出访期间理性对待外国人提出的“切磋”,以精湛的武技胜人,以高尚的武德赢取挑战者的尊重。太极拳宗师陈小旺2013年1月入围中央电视台《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评选》20人候选人,多年来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太极拳,享有“三十万洋弟子,一代宗师”的盛誉。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练者有4亿多人,被公认为21世纪人类最佳健身运动方式。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拳在不断的发展中演变出迷踪拳、洪家拳、咏春拳、螳螂拳等门派。著名武术家李小龙拜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此外,他还练过太极拳、少林拳、洪拳等拳种,为后来创截拳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小龙在美国收杰西·格洛弗、木村武之等外国徒弟。1970年,在世界搏击大会上李小龙横扫各国功夫高手,被评为“世界七大武术家之一”。作为中国功夫首位全球推广者,为推动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作出重大贡献。1947年日本人宗道臣在学习了少林拳法之后创立了日本少林拳法联盟,该联盟拥有180万名会员,是日本重要的武术团体。作为少林寺的代表性人物,释永信在2011年“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指出:少林寺的宣传,重点放在国外。其先后带队访问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并传播少林拳。陈同山以弘扬少林武术为己任,于1993年成立少林武术表演团,通过在国外拳术展演活动传播少林拳。此外,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国际名人参观访问少林寺,与太极拳、少林拳结缘,让中国武术在全球范围内呈“星火燎原”之势广泛传播。

2.1.2 组织传播层面:武术组织成为传播领域的主力军

1991年,国家体委颁布《太极拳、剑竞赛规则》,推动太极拳比赛进入新阶段。基于以陈氏家族为主线代代相传的武术传承模式,陈沛山于2000年与胞妹陈沛菊共同创立了国际NPO非营利法人“国际陈氏太极拳联盟”,国际注册会员数千人。《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0-2015)》提出:中国武术可与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合作,争取更多中国武术和孔子学院相结合的教学项目。“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推出了一系列海外文化发展活动,促进太极拳、少林拳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再次强调: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拓展武术推广渠道。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以推动中国武术深度国际化传播。

2001年以来,政府多次拨出专款整修少林寺,且在各相关组织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少林拳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河南登封市少林寺塔沟武术学校、山东郓城宋江学校为代表的民间武术学校遍地开花,使传播活动后继有人。1990年成立的国际武术联合会,致力于把中国武术推进世界发扬光大,其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武术锦标赛。2004年10月,第一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在郑州举办,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个团体、2100多名武术运动员参加此项赛事,其赛事主题词是“弘扬少林武术,展示中原大地丰厚文化内涵”。2019年6月,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集团总裁宗由贵带领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青年代表团一行112人参访嵩山少林寺,使更多日本友人了解少林拳。2020年1月8日,国际奥委会确定太极拳、长拳(包含少林拳)成为达喀尔2022年青奥会新增正式比赛项目。国内外太极拳、少林拳习练者在各组织举办的武术大赛中展示自我,在得到认可与赞美的同时促进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2.1.3 大众传播层面:新媒体技术拓宽传播视域

太极拳、少林拳作为中华武术的典型拳种、文化符号,随着5G技术的普及,包含音频、视频、图文一体化的网站、移动媒体、数字技术和融合网络技术的数字电视等一些新兴的网络媒体出现,开拓出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新阵地。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至今仍被国内外观众视为经典,该影片在香港、日本、韩国等地上映后,座无虚席且不断刷新票房最高记录,海内外游客掀起到少林寺参观的热潮。1996年有多种语言版本的少林寺官网成立,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事件。2018年第十二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名为《天下少林》、《太极》的武术表演节目,为观众们奉献了一场水平高超、特色鲜明的武术盛宴,其视频在网上发布会,迅速在国际间走红。

2008年,美国《新闻周刊》集合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网友的综合投票,评出12大文化国家的各20个文化符号,少林拳位列第14位,可见其国际知名度。2013年6月29日,陈小旺九太极网络学院正式成立,陈小旺“线上+线下”的太极拳新型传播模式形成,拓宽了拳术传播渠道。2015年中英文版的《杨家传太极拳体用秘法》发布,克服了不同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困难。受疫情等因素影响,2021年10月18日由国际武联主办的首届武术套路网络大赛线上开幕,共吸引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武术套路运动员参赛,比赛利用国际武联官方微信视频号、YouTube等平台播出,是国际武联成立以来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场比赛,且用实践证明跨地域线上举办武术赛事的可行性。此外,通过外文数据库检索平台对太极拳、少林拳相关内容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学术论文超过一万篇,其中不乏世界一流期刊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使中国武术可以借助期刊品牌带来的影响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

2.2 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国际化传播存在问题:各传播单元合力不足

2.2.1 人际传播层面:传播者核心素养良莠不齐

新生代拳术国际化传播人才数量供不应求、传播者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等问题日渐突出。《拳道中枢》中写道:“欲却之而不能也”,没有优秀的拳术教授者做技术指导,不经历长期系统性训练的积淀,也难以成为“德、才、学、识”诸方面达标的传播人才。追求武术至高境界而忽视物资享乐的习武之人,如陈沛山这样技艺高超且精通多国语言的武术传播者不多。像释永信这样优质的少林拳国际化传播者,除了要处理繁重的日常寺务,还兼任多部门的会长。少林寺虽然培养出王宝强、释小龙、释行宇等优秀的功夫明星,但其对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层面作出的贡献却有待提高,以王宝强主演的《泰囧》《唐人街探案》等高票房电影为例,其展示中国功夫的戏份并不多。优质的传播者“身兼数职”疲于奔波的状态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拳术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 年及 2019年)结果显示:国际民众认为最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元素是中餐、中医药、武术,李连杰在影片《少林寺》中饰演的觉远和尚形象,已成为一个不可复制的时代印记。由于中国武术门派众多,国际民众对太极拳、少林拳认知存在不足,更不知中国武术巨星李小龙、成龙展示的是何种拳术。受疫情的持续影响,太极拳、少林拳国际化传播者走不出去,传播者多年构建的国际民众对中国武术的记忆将渐渐淡忘。1946年出生的武术家陈小旺现已76岁,老一辈传播者日渐年长,在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传播活动的赓续,如何培育新型拳术国际化传播人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2.2 组织传播层面:政府部门与民间力量联动机制失灵

太极拳、少林拳在武术国际传播领域的竞争对手较多,跆拳道和空手道已经是奥运会项目,泰拳、巴西柔术在全世界也颇具影响力,尤其韩国的跆拳道,不仅在韩国体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在国际体育舞台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聚思之,中国武术在国内虽然市场广大,但是其推广力度远不及跆拳道的普及程度。虽然在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等组织的支持下,太极拳和少林拳的相关国际赛事逐渐增多,但是参赛门槛较高,参赛人员普及度和受关注度有限,并且比赛评分标准不详,过于追求动作的高、难、美、新,例如:竞技太极拳中腾空摆莲转体类动作、少林拳中侧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习练者易产生伤病,因而不易被大众接受。

太极拳、少林拳相关国际组织间竞技竞争的对立关系,曾出现到孔子学院传播太极拳者因与学院教师门派不同而遭拒绝事件。部分组织不与官方合作的“游离”状态,组织间联动不足。虽然太极拳在美国开展十分普遍,但是传播组织之间存在“多而不和”的现象,政府的缺位与松散的组织关系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现阶段武术社会经济贡献价值有限,尽管在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等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下,已经具备一定的涉外交流辐射作用和影响力,但不同国家受众对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存在的认同偏差,以及武术精神价值的严重缺位,导致其传播力量弱化。

2.2.3 大众传播层面:受众需求认知偏差和典型载体匮乏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改变,以及西方“享乐主义”“娘炮文化”“拜金主义”思想冲击下,《你好李焕英》、《速度与激情》等幽默诙谐的影视作品吸引受众。反观中国武术方面的影视作品,飞天遁地特技效果虽提升其观赏性,却因为虚假而被海外受众嗤之以鼻。语言文字差异和主流文化的认知偏差以及缺乏创新的传播手段,导致传播素材的匮乏,太极拳、少林拳成“空中楼阁”,更多人驻足欣赏,鲜有走近探索习练者。在世界武术大舞台上,观众常以一个拳种能不能“打赢”作为衡量其现实价值的标准。譬如:李小龙在擂台上用中国功夫击败世界跆拳道冠军李俊九,外国人会为中国功夫竖起大拇指,而忽略中国武术文化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内涵。

现代通信网络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为太极拳、少林拳国际化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中国武术负面新闻不胫而走的风险。2019年据《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报道称,作为中国短视频APP的代表,抖音在海外上线的国际版名称为:TikTok,其海外用户千千万万,“马保国事件”的恶搞视频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传到国外,顷刻间就会扭曲中国武术形象。由于各国传播媒介使用习惯不同,例如:中国通信软件以微信、QQ为主,而美国Meta(曾用名:Facebook)为主,部分影音文件播放格式难以转换造成视频卡顿,将影响武术传播的质效,譬如:2021年12月5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清华·武术传播九人谈”学术会议上,王德庆教授线上同步播放武术视频时,因视频播放格式不匹配多次出现卡顿。此外,国外受众所在时区作息时间、网络信号存在的差异,跨时空的线上传播拳术质效不佳。

2.3 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国际化传播创新理路:构建交叉合力混搭平台

2.3.1 人际传播层面:借助专业培训全面提高传播者核心素养

从思想上端正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认识,更加重视培养太极拳、少林拳的国际化传播者。一方面可适当降低对传播者的技术要求,以外国人能够“跟着做”为目标,广泛号召能够做近乎标准动作示范的人才做拳术的国际传播者。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武术宗师在培养传播人才领域的传、帮、带作用,进一步打破“拳不出门”的戒律,广取博收更多像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这样有较强外语水平、懂管理,品行端正且对中国武术感兴趣,愿意为太极拳、少林拳国际化传播做贡献的徒弟,完善太极拳、少林拳语言词汇,解决拳术传播内容“跨文化阐述不足”的现象。

建议开展太极拳、少林拳传播者免费的系统化培训,做到有培训、有实践、有反馈、有召回、再培训,人才培养方面实行“宽进严出”,核定对外人才输出标准,切实培养爱国守法、德才兼备的新型拳术传播人才,使其能够站在民族情感的高度去助推太极拳和少林拳国际传播,以“口传身授”的方式全面提高国外受众的学习效率。要拓展传播者交流渠道,让新一代武术传播者走出去“开眼界”,了解中国武术在国外的传播格局,知彼知己、因地制宜开展传播活动,要整合海外华侨、来华留学生以及孔子学院中的武术传播优势人力资源,将国外民众发展为中国武术的传播者。

2.3.2 组织传播层面:统筹兼顾武术传播“借势”与“造势”力量平衡

武术传播组织凝心聚力讲好中国故事,借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红利,提高海外民众对中国武术的认知度并积极“造势”。以中哈、中非、中巴、中俄友好关系为切入点,构建国与国之间武术传播范式,适时推行“武术外交”以打破“政策壁垒”,统筹兼顾政府与民间的力量,促成国际间太极拳、少林拳传播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政策、资金的扶持,提升相关赛事的等级,拓宽资金获取渠道,对前往非洲条件艰苦地区的武术传播群体进行补助,进一步清除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学习昆仑决的赛事运营管理模式,打造世界品牌赛事,创新创造具有太极拳、少林拳文化符号的周边产品,提升太极拳、少林拳的市场经济贡献值,打造竞技拳术与大众拳术双核驱动新格局。

习主席指出: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太极拳、少林拳植根于教育中,走入青少年的生活,培养更多热爱中国武术、会中国武术、愿意走出国门传播武术且德才兼备的传播者,才能帮助中国武术传得更远更深。合理运用国外孔子学院、武术学校等的平台开展拳术教学活动。借助高校来华留学生传播中国武术,无论在文化素养、语言水平还是经济成本方面,都比中国武术“走出去”占优势。基于此,可创设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武术留学生项目,把既有文化素养又有武术功底的高素质人才“引进来”“送出去”,提高太极拳、少林拳国际化传播整体效益,助力传播理想的实现,让武术传播“得势”。

2.3.3 大众传播层面:以受众为中心构建多维新型武术传播平台

借助主流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进行宣传,提高太极拳、少林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并通过更新拍摄相关影视作品,让国外受众能对中国武术人文精神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合理编排拳术动作,简化难度,“健身”“自卫”均衡,使拳术更加“利国利群”。要做好武术相关名词解释工作,进一步缩小传播活动中语言文字的偏差,并翻译出版不同语种的太极拳、少林拳相关书籍,发挥好学术期刊在文化传播领域的功能,创建世界一流武术期刊,支持鼓励国内优秀的太极拳、少林拳学术成果在外文期刊上发表,在国外高校设立专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吸引国外学者从事中国武术相关研究,深入解析中国智慧。

拳术内容创作与新媒体技术相适应,且根据传入地的民风民俗、语言习惯对作品内容进行调整,理顺传播过程中各环节组成元素间的关系并形成共识,创作真实且受众喜闻乐见的太极拳、少林拳影视文化作品。创立武术线下与线上相融合的跨平台、跨场域、精准化、细分化传播体系,加强网络监管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小程序等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并打破全媒体平台构筑的将受众生活现场严密包裹的牢笼,在线上多维度向国外民众推送优秀的太极拳、少林拳作品。增强VR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在武术国际化传播领域的质效,使拳术能够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以“一对多”的形式在国际间广泛传播。

3 结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太极拳“点到为止”与少林拳“禅武合一”的价值共识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意义,契合和平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太极拳、少林拳作为中国武术典型拳种,在文化强国战略政策引领下,中国武术唯有植根中国文化沃土,坚持文化创新,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民众的实际需求,汇聚人际、组织和大众传播三股力量协同发力,积极探索更高效的文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国际化传播局面,才能更直观地、更高效地走出去,向国外民众展示其独特的魅力,形成与世界各国武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新格局,更好的用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身份屹立世界之林的梦想。

猜你喜欢
拳术中国武术传播者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少林拳术图说(七)
拳术论
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传播者
少林拳术图说(二)
石头拳术秘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