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声腔的互相吸收与借鉴*

2022-11-05 00:56刘丹李烁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1期
关键词:声腔吐字演唱者

刘丹 李烁(吉林艺术学院)

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起源及特征

戏曲是我国国粹,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史。古代乐舞即是当代戏曲的雏形。在古代,生产力并不发达,人们的日常活动内容较为简单,仅以简单的狩猎或者劳作为主。而在精神生活上,受多种因素制约,人们的精神生活也较为单一,歌舞即是全部的精神生活内容。在歌舞形式上,也以表现劳作、狩猎为主。表达出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发展到唐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再加上唐代兼容并包的发展策略,唐代在歌舞上相较之前有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歌舞戏也在这一时期不断涌现,以《踏摇娘》 《大面》和《拨头》等为代表的歌舞戏是歌舞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从特征上来看,中国传统戏曲特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为综合性,戏曲艺术属于综合性艺术,其融合歌曲、舞蹈以及杂技等,并利用做、唱、念和打等形式来进行展现,极大地提升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其次,戏曲艺术还具有较大的虚拟性,自戏曲艺术出现开始,即是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戏剧再现,并在其中加入了自身对生活的理解,这就使得其具有较大的虚拟性。最后,戏曲艺术还具有程式性。由于戏曲艺术作品主要内容为现实生活的再现,在重现的过程中需要对现实生活中的内容进行概括以及提炼之后再进行表演。为强调表演效果,部分动作还需要反复进行表演,从而形成固定表演模式,这就使得戏曲艺术具有了程式性。

二、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之间的关联性

(一)唱法

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其吸收借鉴较多我国本土文化,与通俗唱法以及美声唱法相比,极大地体现出我国艺术上兼容并包的特点。而在传统戏曲艺术中,戏曲艺术出现时间较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可与民族声乐互相借鉴,实现融合发展。在演唱上,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关联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戏曲在演唱上以传统唱法为主,对演唱者的唱功要求极高,演唱者需利用专用的演唱方式,形成完整的表演机制以及表演体系,才能在演唱中稳定发挥,提升自身表演质量。而民族声乐相较于传统戏曲艺术来说时代性较强,这就使得戏曲声腔在日常演绎的过程中,可借鉴民族声乐中的创新性,融入民族声乐的时代元素,在演唱方式上不断进行优化,实现戏曲声腔在新时期内的全新发展模式;从另一方面来看,在演唱风格上,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都使用的是自然本嗓,二者在日常演绎的过程中,由于二者均可在表演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属于自身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演唱中的表现力以及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这就为二者互相吸收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

民族声乐在表演的过程中与传统戏曲可互相吸收借鉴,除体现在唱法上,在文化上也有较大体现。具体来看,二者在内容和表达情感上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作,但传统戏曲在演出中舞台张力极强,视觉和听觉冲击力较大,注重表演给观众带来的感受。而民族声乐在演唱中虽也吸收了较多传统的表现形式,但其深沉以及内敛的特征更为突出。在戏曲声腔借鉴民族声乐的过程中,可借鉴民族声乐对于文化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声乐艺术在演绎上情感表达十分丰富,除声音上的美感之外,其在感染力上也极为充沛。而戏曲声腔由于基本遵循传统演绎方式,在情感表达上较为内敛,感染力相较于民族声乐来说略显薄弱。在吸收借鉴的过程中,戏曲声乐可借鉴民族声乐的情感表达方式,利用声腔变化来表现出情感的层次变化过程,来引发观众共鸣。对于民族声乐和戏曲声腔来说,二者在美学精神上也有着共同点,戏曲声腔与民族声乐对乐曲的意境和韵律掌握度要求均较高,与我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原则相符。与此同时,二者在进行互相吸收借鉴的过程中对简约适度的要求均较高,都着重体现出乐曲中的写意特征以及传神特征,例如:民族声乐中的《黄河泰山》即是借助描写黄河和泰山景色来抒发作者自身情感,这点与京剧中的经典选段《智取威虎山》极为相似。同时,在文化底蕴上,二者也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民族声乐与戏曲声乐一样,均来源于我国的民族文化。在艺术风格上,二者也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在演绎中均可呈现出说唱型以及亲切自然的特点。

(三)创作

二者在创作题材与创作模式的选择上,均吸收并借鉴了本土文化,并不断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及优势,重新进行整合并优化,来打造属于自身的艺术形式。从内容来看,在创作题材上,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以及名人事迹等内容,均可成为二者在创作中吸收并借鉴的素材。与此同时,在创作中还需要加入民族情感内容,来提升观众观感,提升作品整体艺术性。此外,在演唱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感染观众,演唱者需要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反复思考,并利用自身在演唱中的专业技巧来进行展现,使得演唱作品呈现出不同风格以及不同韵味。

三、民族声乐与戏曲声腔的相互吸收与借鉴

(一)吐字

在传统戏曲声腔的演唱要求中,吐字发声是其中最为基本且最为重要的要求。戏曲声腔在演唱中讲究字正腔圆,在吐字上要求吐字准确且清晰,每个字之间在发音上必须清楚,避免出现混淆发音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戏曲中的情感以及剧情内容,使唱词也呈现出优美动听状态。例如:在程派京剧《锁麟囊》中“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这一句中,对于每一个字的演唱、发音都极高,对演唱者来说,为更好地做到字正腔圆,保证自己在吐字发声中的准确性,需要在日常的吐字和发声中,在发音上需要保持清晰,在声调上需保证准确性。同时,为保证在吐字上的准确性,更好地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以及情感表达,需要将较长的字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朗读,在收尾部分,需将音收好,避免出现拖沓,导致读音出现错误。因此,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需在吐字和发声上保持清晰,吐字准确且收音精准,才能准确表达字音。同时,由于戏曲艺术在唱词和念白上讲究喷口,利用双唇在开合之间间隙,憋足一口气,在吐字时加大力度,利用双唇将字吐出来,并适当提高音量,可整体提升演唱的震撼力,提升观众的感染力。

在这一点上,民族声乐亦如此。在我国的民族声乐中,其对吐字发声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保证在吐字和发声中的准确性和清晰度,才能提升演出效果。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与戏曲艺术中的吐字发音要求较为类似,需要遵循五音四呼原则。在发声初始阶段,需准确发出辅音,在声母的发音上,需保证准确以及短小,并且还需保持生动和清晰。四呼指的是开口呼、闭口呼、齐口呼以及撮口呼,做好四呼可保证在元音的发音时较为准确。而在发声过程中,还需将四声准确发声,四声指的是汉字在音调中的阴平上去四种音调,由于其在发声上呈现抑扬顿挫以及高低起伏之感,准确发出四声也可为声乐作品增加韵律美。基于此,二者尽管在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但在演唱中,均需在咬字上严格遵循四声原则,防止由于咬字不清造成观众对词义出现混淆。戏曲声腔可借鉴声乐演唱中当发音并不符合四声相关要求时,适当增加一些装饰音的做法,不仅可起到正音的作用,更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二)唱腔

戏曲声腔对于真假声的要求较高,不同的行当在真假声转换上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以昆曲和京剧为例,老生常用真声唱法,花旦和正旦利用假声唱法,而在此基础之上又衍生出其他行当的唱法。例如:小生采取的为真假声结合唱法,在转换时需自然过渡,避免出现拼接痕迹。而民族声乐中,由于其吸收并借鉴较多美声唱法,在真假声转换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因此,戏曲声腔在真假声的转换中,可借鉴民族声乐的转换方式,来提升自身的规范性。

在戏曲声腔的演唱中,腔调占据关键地位,为更好地体现出戏曲声腔的特色以及其中蕴含的民族韵味,需要灵活运用润腔技巧,才能更好地提升戏曲声腔艺术的感染力,增强作品的渲染力。在民族声乐中,润腔技巧对于演唱者的要求极高,演唱者需要在表演的过程中利用自然且圆润的声腔来表达音乐中的旋律,给观众悦耳动听之感,更好地帮助观众体会到唱词中的美感。从润腔上来看,戏曲声腔在演唱中与民族声乐的润腔方式互相借鉴主要体现如下:

首先则是装饰性润腔。装饰性润腔包括倚音、滑音以及波音三种,在部分作品中,如某一段音乐旋律较为平淡,在韵味上欠缺,观众很难在听过之后留下深刻印象,便可在唱腔上适当增加前倚音或者波音,按照唱词的要求来行腔,使得原本平淡的韵律更为高亢激昂,民族特色更为浓厚。这就为戏曲声腔提供了一种创新方向,戏曲声腔在日常演唱的过程中,也可学习声乐这种演唱方式,来提升自身在表达上的高亢激越感,提升戏曲声腔的震撼力,带动整体演绎质量的全面提升。另一种润腔方式为节奏性润腔,其指的是利用节奏之前的对比以及节奏之间的变化,来更好地表达情感。在戏曲声腔中,节奏性润腔方式较为常用,由于在一段唱腔中很少利用同一种节奏从开始唱到结束,而是在节奏以及节拍总体保持均匀的节奏之上,利用逐渐变快或者逐渐变慢的方式,或者采取突然变慢的方式,来使得唱段呈现出层次分明之感。例如:戏曲中极为常见的先慢后紧、先催后撤以及大幅度撤慢等,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亦可借鉴并使用。第三种较为常见的润腔方式为音色型润腔,其指的是在演唱的过程中利用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润腔方式。在戏曲声腔中,哭音较为常用,合理运用哭音可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悲痛之感,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而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也可在需要表达强烈等情绪变化时利用音色性润腔方式,可起到极好的艺术效果,带动整首作品感染力的不断提升。

(三)气息

在气息控制上,无论是民族声乐还是传统戏曲,对气息控制的要求均极高。在运用气息上,均以丹田来进行发声,采用腹式呼吸的方式来进行。丹田作为气息的重要支撑部位,气沉丹田可使得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为优美和细腻。因此,在学习传统戏曲以及民族声乐上,需要提升对于丹田运用的重视程度,合理应用丹田气息,提升自身在声带上的张力,保证自己的喉头部位稳定,加大声门挡气力度,合理控制共鸣腔,才能提升演唱质量。对于演唱者来说,需加大吊嗓以及喊嗓的学习,在由低音区转向高音区的过渡中,需做到气沉丹田,实现声和气的有机结合。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气息的控制与运用需与表演以及情感相融合,演唱的过程中需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充分表达,才能提升作品的感染力。而在戏曲声腔的表演中,更需借鉴这一方式,借助戏曲表演者的气韵,做好气息控制工作,来灵活转换面部表情以及外部动作,更好地塑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传达情感。在戏曲声腔中,其将气和声的配合运用作为演唱的基础,需在演唱的过程中保持音色优美且能长时间演唱。针对于此,需长时间保持松弛圆润的嗓音并利用丹田之气进行发声,才能整体提升演唱质量,这就对气沉丹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在民族声乐中,其对丹田的要求较高,需利用腹部呼吸,并将气深吸入丹田之中,才能保证气息畅通,发出来的声音浑厚明亮,这也为戏曲声乐在发声方式上提供了参考。

(四)情感

在传统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由于其来源于各个民族生活,在演绎中讲求情感运用。为更好地提升演唱过程中的画面感,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这就需要演唱者在表演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来形成画面,填补唱词中的空白之处。对于演唱者来说,需在日常演绎的过程中注重眼神的锻炼,将自己的情感运用眼神来进行表达,再结合自身声情并茂的表演方式,使得观众与演唱者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这一点上,戏曲声腔可借鉴民族声乐中对于情感的表达方式,结合气、声以及字,来服务于情感的表达,更好地创造人物。

从上述中可见,民族声乐和戏曲声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与各自特点,因此相互之间吸收借鉴并形成属于自身的演唱方式是两种艺术形式在新时期内创新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无论戏曲声腔还是民族声乐,在表演中对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要求都较高,这就需要演唱者在日常的表演过程中加大对于声腔、气息等的重视力度,充分挖掘演唱作品中的情感,并借鉴二者演唱中的相关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艺术性和表现方式,从而提升该门艺术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猜你喜欢
声腔吐字演唱者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绕口令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论发声练习与歌唱的关系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谈语言在歌唱中的作用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歌唱语言中的咬字吐字探讨
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