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土著民俗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浅谈雷州歌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2-11-05 20:22李莹莹湛江市文化馆
岭南音乐 2022年4期
关键词:雷州文化

文|李莹莹 湛江市文化馆

雷州歌作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一,是雷州半岛及其区域宝贵的文化遗产。二十一世纪开始,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开展,雷州歌纳入了非遗收集整理的范围。

文化馆作为非遗工作的专业职能部门,除了深入民间开展收集整理雷州歌,还结合群众文化工作中的演出活动,运用地方群众熟悉喜爱的雷州歌,创编了众多音乐作品,在多年的积累和探索下,通过文艺广场演出,送戏下乡,参演评奖等活动,促进了民间民俗活动朝着社会主义文艺现代化方向健康发展,雷州歌这一原生态的群文之花逐步焕发了新的活力,受到群众的喜爱。

如何让雷州歌由土著民俗成为新时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本文试从雷州歌的历史发展和创新摸索进行归纳分析。

1.雷州歌在湛江地方文化中的地位是其不断发展的根基

雷州歌主要流传于雷州半岛地区,是雷州群众身边吟唱的歌,魂牵梦绕的曲。雷州歌是独属于雷州地区群众的独家记忆,以特殊的形式展现了雷州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地方民歌的独特魅力。

湛江是个历史文化深厚的地方,其中,属于闽南语系的雷州话人口众多,不乏上千年的历史村落。经过历史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独特的民间文化,尤其是雷州半岛,闽南语系的雷话,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交流,出现了民歌这一形式,也就是现在的雷州歌。

几百年来,雷歌从诞生起一直活跃在雷州半岛以及雷语地区,歌唱活动遍布田园乡间,学府民居,圩镇集市;既有歌者独自哼唱,亦有团队对垒斗歌。上至文人墨客,下到村民艺人,无不乐在其中。如官至闽浙总督的陈王宾,身为朝中翰林院编修的陈昌齐,名登进士的安徽休宁县知县洪泮洙,举人黄清雅、丁宗闽,贡生黄景星、陈伯常、梁成久、洪翰等都曾热心参与创作和赛歌。《海康县续志》记载: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雷州学教谕李仲光撰写的《重建御书楼上梁文》中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清末民初雷州人编写的《杂字》中就有“雷州歌谣,八百年号”之句。雷州歌参与者众多,唱词内容涉及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通过雷歌,可以纵观到雷州半岛的地域风貌以及人文风情,是研究雷州半岛及其区域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雷州歌活动的兴盛淡化了封建体制重文轻艺的社会现象,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发展。雷州歌的音乐旋律简单,短小,容易上口,七言歌词格式可以随意涵盖广泛内容,尤其是比赛对歌的群体活动,歌手即兴创作,现场发挥,既比思维灵活,也比文采智慧,既颂扬美德,又嘲讽邪恶,既有乐趣,也有教化。雷州歌歌词大量运用比喻、夸张、双关等修辞,歌词具有独特魅力。在雷州,能吟会诵成为时尚和乐趣,雷州歌活动的潜移默化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建立良好的文化生态。

雷州歌的盛行,衍生出了姑娘歌和雷剧,它使地方戏剧活动逐步本土化和系统化。雷州歌的主旋律成为雷剧唱腔的主体音乐,雷剧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并一直兴盛至今。

雷州歌不仅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一直受到文人学者的关注,出现大量记载,研究雷歌的专著和文献资料,影响力较大的有清末黄景星的《歌册》《雷州歌分类》《歌韵集成》《新编雷歌韵谱》《榜歌汇编》等,当代作家编著的有《雷歌发展史》(宋锐著),《雷州歌大典》(何希春著),《雷州歌精品鉴赏》(何安成著),《雷州文化初探》(吴建华著)等;雷州歌列入国家文化部组织编撰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雷州歌深深植根于湛江地区,是湛江地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早已成为湛江本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2.近年来雷州歌的发展状况和可持续的基本原因

雷州歌是湛江地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因,2000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雷州歌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湛江地区的文化和文艺工作者的关注,兴起了研究和传承雷州歌的风潮。如一百多万字的《雷州歌大典》的编撰出版,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成果。作为雷州歌的一个保存载体,该“大典”收录了古今雷歌成千上万首,全面记录了雷州歌的历史变迁和表现形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传承雷州歌的可贵范本。2008年《雷州歌大典》被评为第三届广东省民间文艺著作奖一等奖。

对雷州歌整理研究的同时,雷州歌演唱活动也经常性地举行。2016年举办的雷州姑娘歌艺术节歌手大赛,吸引了众多雷州歌爱好者参赛。在雷州茂德公古城进行的总决赛,更是热闹非凡,呈现出多年未见的精彩场面,为雷州歌的传承发扬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雷州市雷歌研究会获得“雷州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作为雷州市雷歌研究会会长,年近七旬的何安成一直致力于雷州歌的传承发展。从2002年开始,他创作、出书、授课、办比赛,组织申报雷州歌和雷州姑娘歌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把“下里巴人”的雷州歌推向了文艺殿堂。

这些年来,雷州市雷歌研究会为雷州歌的发展不遗余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就在笔者撰稿之时的2022年6月19日,雷州市雷歌研究会与雷州市开放大学联合举办了“十贤在雷州”文艺创作征稿活动暨雷歌创作大赛颁奖仪式,表彰了百余名优秀雷歌创作者。

这些年来雷剧取得的成就也印证了雷州歌越来越多地受到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欢迎。在艺术成就上,改变了唱腔的雷剧也终于走出雷州半岛,获得与其他剧种同台竞技的机会,并取得了荣誉。1999年,现代雷剧《抓阄村长》进京表演,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雷剧《梁红玉挂帅》二次进京表演,主演林奋获得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党的十八大之后,2015年雷剧《岭南圣母》成为广东唯一入选少数民族优秀剧目的作品,这是雷剧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与许多文化遗产不同的是,雷州歌在发展中没有断层,不但没有生存危机,而且生命力旺盛,甚至还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雷州歌成为了在物质文化日趋丰富时代与之相应的文化载体,作为传统民歌的雷州歌成为文化的地标,特色和与众不同彰显了它的个性。

二是雷州半岛浓厚的文化底蕴,几百年浸润出来的文化基因所产生的需求和认同,使它产生了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需求。在城市的中心广场,我们都能经常听到雷州歌那熟悉的音乐和歌声,雷州歌成为公园、文化广场上群众自娱自乐活动或有政府社会机构组织的文艺表演;在农村,群众对雷州歌比赛对歌等活动更是热情不减。各级文化馆文化站,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也是雷州歌创新的探索者。

三是科技的发展为更多的民俗文化被人们所认识和服务提供了条件。我们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就可看到有多条雷州歌的相关资讯,也有各种各样的“网红主播”,这些大小平台上有雷州歌的文史资料、图片,还有歌唱视频、音频,等等,选唱的雷州歌有的是最原始的老歌,也有改编的新歌。

四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近年来,湛江市文化馆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演出了众多较有影响力的作品,如《人龙魂》《雨仔落落》《花好月圆》《颂党恩》《渔家情歌》等,多次参加文化广场巡演、线上艺术展演,参加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百歌颂中华歌曲比赛等。《人龙魂》获得全国十大村歌金奖。

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清楚地认识到的一点是:同众多非遗文化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一样,雷州歌在年轻人当中的受欢迎程度还比较低,传承和发展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让雷州歌由土著民俗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年轻人,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3.抓住特色做文章,守正创新求发展

雷州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湛江地区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循着远古之音,回望历史长河,雷州歌的对唱歌衍生了“姑娘歌”,“姑娘歌”又衍生了“劝世歌”,后又从“劝世歌”发展为“班本歌”、雷州歌班,直至雷剧。从雷歌到雷剧的生息演变,勾勒出一幅雷州文化的发展脉络。

3.1 抓住主调,突出个性

雷州歌的长处是它的歌词,无所不言,包容性强。但短处却是它的音乐,沉闷单调,反复雷同。如叹世歌,苦情歌,还有哭歌,常见于红白喜事礼仪,群众比较熟悉。

如何从单调的旋律中攫取灵魂的元素,既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雷州歌原本的味道,又能“挤出”新的东西,是雷州歌的研究和创作者必须认真把握和不断追求的。雷州歌的音乐特点一是它的主调so do re或so mi re运用较多,如在句首和句尾多出现“呃……啊……能……”的拉腔,有长短高低起伏,如诉如泣,这种标识性主旋律,贯穿在雷州歌当中,因此在雷州歌创新作品里采用比较多。二是雷州话语调相对比较高,声调层次也多,歌唱的表演力比较强。如《花好月圆》《渔家情歌》是运用得比较好的例子,这两首歌的类型是抒情欢快的雷州歌表演唱,也是用re作调,每段歌之间有“呃”“啊”的短叹声腔过渡,乡土气息与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自然融合,很好地展示了雷州半岛中秋之夜“拜月”“浮针”“相亲”等民俗风情,优美的曲调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氛围。

3.2 选好内容,紧贴时代脉搏

经常性的群众文艺表演活动,周期性的文艺作品评选,是雷州歌创新最有力的推动。文艺表演活动最受欢迎的是新编的民间民俗作品,如《鸡角仔》《雨仔落落》等雷州儿歌,唱词生动有趣,与舞蹈配合,既保留乡土气息,也有时空跨越感觉。同其他大多数民歌一样,雷州歌也有对唱比赛的形式,也就是姑娘歌。虽然音乐旋律简单重复,但是通过歌手人物的变化,往来对决,调动情绪,营造气氛。演唱《渔家情歌》,男女对歌,你来我往,既抒情又活泼。《颂党恩》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主题的作品,我们选用了猜谜排比形式的雷州歌,“嘿嘿嘿嘿嘿哟嘿哟嘿,什么生来稔对稔,什么生来两头尖,嘿嘿嘿嘿嘿嘿哟嘿哟嘿,杨桃生来稔对稔,橄榄生来两头尖,嘿嘿嘿嘿嘿嘿哟嘿哟嘿,什么生来甜如蜜,什么生来万年长,嘿嘿嘿嘿嘿嘿哟嘿哟嘿,满山瓜果甜如蜜,党的光芒万年长,啊咧啊咧,什么生来打江山,什么生来永不忘,嘿嘿嘿,嘿嘿嘿,镰刀铁锤打江山,入党誓言永不忘,什么生来要牢记,什么生来大过天,嘿嘿嘿嘿嘿嘿哟嘿哟嘿!初心使命哎要牢记,党的恩情哎大过天”。生动有趣的民俗融入政治主题,非常自然顺贴,再加上语气助词“嘿”“嗬”等的多次运用,听这首歌,感觉是一股扑面而来清醇的春风。

越来越多的雷州歌创作者,以时代为主题,创作出通俗易懂、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雷歌,而这些歌曲,也在无形之中发挥着引导、教化的作用。2020年10月,雷州市经典雷歌采集演唱团在南湖读报亭演唱的以“跨坎会战”为主题的雷州歌——《跨坎打赢“五会战”重塑雷州新辉煌》,把跨坎、打赢会战的精神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基层老百姓听得懂、能领会,转化为推动雷州经济社会发展、接地气的文化力量。2021年,在雷州市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雷歌创作大赛上,雷歌《祝福党华诞》勇夺一等奖。大赛评委、广东省级雷州歌代表性传承人黄新先生介绍道:“这首雷歌之所以拔得头筹,是因为歌中一句‘白绣锤镰夜绣字’画龙点睛地描绘出一位耄耋老人对党的百年华诞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近年来,湛江市文化馆创演出的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人龙魂》《雨仔落落》《花好月圆》《颂党恩》《渔家情歌》等,多次参加文化广场巡演,线上艺术展演,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百歌颂中华歌曲比赛等,《人龙魂》获得全国十大村歌金奖。

3.3 加强雷州歌的音乐表演力

在创新改编的雷州歌作品中,运用戏剧(雷剧)音乐表演方式,如对白,打击乐等营造气氛,汲取雷剧、宗教礼仪等音乐元素来“美化”雷州歌,让它闪亮登场。另外,在编制音乐过程中,除了运用我国民族乐器作为主要配乐外,也大量运用西洋乐器编配,歌手演唱录制多使用具有科技含量的合唱混声,打造完美视听效果。《半岛遗芳》是我市的非遗主题歌,就是采用了雷剧高台调快板、戏剧锣鼓—扭丝、戏曲念白等元素和现代流行音乐、摇滚说唱等艺术手法,用雷州话演唱,将湛江多彩的文化样态和丰富的非遗文化串联起来,让古老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对话,形成一首既时尚动感又活力四射的创新力作。如以雷州音乐元素为基调采用变奏手法创作的《天南重地》,就是一首带有流行音乐色彩的新雷歌。

3.4 充分利用新的文化载体,让雷州歌的传播更加广泛

如果你是个雷州人,或者是喜欢研究雷州文化,常年关注雷州动态,就知道有不少雷州本地的公众号及自媒体平台,皆为雷歌、雷剧开设专属账号。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日益发展,雷州歌表演的舞台已不仅仅限于城乡剧院和文化广场,而变得更加多样化。

以《人龙魂》为例。作为广场游行舞蹈的音乐,雷州歌在这个作品的创编中发挥了“勾魂”的作用。创编者精心运用了鼓点、碎锣、吆喝声,模拟“龙”的脚步(移动)声,翻滚的冲浪声,甚至是龙的呻吟声……随着雷州歌浑厚的男声“黄龙扶摇上青天,青龙呼啸到人间。东方一绝人龙舞,民间传承三百年”,人龙气势磅礴逶迤而出,接下来的是男女声合唱“龙头昂首穿云破雾,龙尾游动威风八面,龙眼闪闪金光四射,龙身翻滚浪花四溅,龙珠闪耀山雨涌动,搭龙游龙牵动万千。嘿!千人成龙百人成线,龙舞传神万化千变,团结合作奋发向上,不屈不挠挺拔如剑,威武雄壮不可胜,气势磅礴力量无边。嘿!人龙舞歌震天,化人为龙千锤百炼,龙的精神龙的希望,千帆竞发一往无前”。这首雷州歌表现了人龙的气势和精神,非常有气场,观众反应热烈。原来的人龙舞全程鼓点变为雷州歌,大大提升了这个纯民俗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为了适应各种场合,《人龙魂》还先后改编成广场版、舞台版、网络版、KTV版等。近年来,人龙舞演出队成了各地乡村春节民俗活动最受欢迎的演出队伍,《人龙魂》视频在网上流传,还代表湛江市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乐民歌总决赛,还夺得全国十大村歌金奖。

2021年,主题为“群心向党,喜迎国庆”的2021年湛江市“非遗之夜”民俗展演被列入2021年广东省十件民生实事之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非遗之夜”线上民俗展演,向观众展示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以多彩的非遗活动营造祥和喜庆、繁荣发展、团结稳定的浓厚节日氛围。通过精心打造的非遗文化精品就这样通过更多的渠道走进乡村、社区、学校、军营,走进社会各个角落。

4.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社会各领域的联系都变得更加紧密和快捷,哪怕是遗落在边远落后地区的文化遗产,这就为我们整理和振兴不可多得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这将使我们的事业前景更加美好。文化馆工作正是承前继后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的职能部门,收集整理、研究、创新、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我们相信,只要紧紧抓住雷州歌的特色根基,守正创新,雷州歌这朵古老的文化奇葩,就一定能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

①《戏剧之家》,2021年04期。

②《湛江民间艺术志》邓碧泉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湛江日报》,2008年2月3日。

斯南方+,林露、刘稳等,2020年12月22日。

⑤《湛江晚报》2022年6月22日。

⑥《湛江晚报》,林艳芳,2021年9月28日。

猜你喜欢
雷州文化
雷州童谣戏剧化创编研究
文化与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雷州潮溪村传统装饰工艺的创新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论雷州音乐文化的双重性特征
梦中题词
乡音心中留
谁远谁近?
雷州话及其独特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