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医院:给重病患者“打个分”

2022-11-05 05:21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19期
关键词:医学科危重危重症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早发现、早预防、早抢救”,台州医院RRT 小组通过MEWS 评分系统最大程度保证对危重患者的干预及时到位,减少意外发生。

“患者周根木(化名)的氧饱和度93%,心率115,体温38.7°C发热了,而且乳酸1.8mm/L……”4月2日晚,浙江省台州医院(以下简称“台州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张胜拨打了心胸外科值班医生的电话,“他的MEWS评分5分了,有潜在重症的危险!”

随后,值班医生立即查看患者病情,马上向科主任汇报,并向重症医学科发出了会诊通知。重症医学科值班医生项莎莎会诊后,认为该患者符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标准,建议转科。当晚,周根木转入了重症医学科进一步治疗。

因为发现及时,经过气管插管等抢救,患者逐步脱离了危险。4月7日,周根木转入普通病房,等待病情好转后出院。“如果当时继续待在普通病房,那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患者生命有危险,对医护人员来说也有责任风险。”张胜说道。

据介绍,MEWS评分系统是一套根据患者(≥14岁)的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意识5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分,然后再根据分值提早发现潜在危重症患者的评分方法。在台州医院的护士站和门诊分诊台,可以根据患者以上的生理指标自动评分,出现符合潜在危重症患者的评分时,医务人员会收到提示。通过这样早期发现、早期介入的形式,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完善MEWS 系统

生命宝贵,一旦逝去就不可能重来。很多患者病情复杂、进展快,若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极易加重病情,带来严重的后果。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医护人员每天面对形形色色、病情不一的患者,怎样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靠什么能第一时间分辨出早期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呢?

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识别和管理那些有潜在风险的患者,英国出台了早期预警评分(EMS)。据相关文献报道,EWS将早期预警评分≥5的患者作为干预的临界点,即如果患者评分≥5分,则发生意外死亡、心脏骤停或因其他疾病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概率将大大增加。2001年,研究者经过对EWS进行临床实践总结后,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形成了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即MEWS。随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正式认可,将MEWS推荐在急诊及ICU使用。

2004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楼滨城教授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上率先提出“潜在危重病”概念,就是指那些表面上看,没有特定某一器官衰竭的明显证据,但若不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处理,患者有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后病情急剧快速发展,成为危重病患者,甚至危及生命。专家们普遍认为,“潜在危重病患者”正是各医疗机构希望能早期识别,并提前干预的主要对象。

台州医院党委书记张锐利告诉记者,作为一种简易的病情及预后评估系统,MEWS评分系统对患者(≥14岁)心率、收缩压、呼吸频率、体温和意识5项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每项参数的范围均为0~3分,分数越高,病情越危重,患者的预后越差。所有参数评分相加得到一个总的评分。临床上一般由护士评估,通常达到4分以上,就应汇报主管医生启动相应的干预。据相关文献报道,近年来预警评分≥5的阳性预测值为6.8%,阴性预测值为99.5%。也就是说,预警评分≥5的患者中大约6.8%是潜在危重病患者。

表1 近3年台州医院住院患者死亡率变化

2013年,台州医院引入了MEWS评分系统用于危重患者早期筛查,并制定了《急危重患者早期预警识别管理制度》和《快速反应(RRT)小组管理制度》,对评估时机和方法、评估病情和记录流程、医疗处理程序、快速反应小组(RRT)的组成及工作流程、职能部门监管程序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

为了应对突发危重病的患者,医院还制定了《急救紧急呼叫及处理作业标准规范》。保证院内患者一旦发生非常紧急的、危及生命的情况,能立即获得专业医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施予的最有效急救。院内急救医疗团队(EMT)采用24小时值班制。当医务人员判断不需要启动全院急救紧急呼叫时,现场医务人员负责抢救;当判断需要启动全院急救紧急呼叫时,则立即通知医院消控中心,消控中心通过全院广播,播报急救信息。例如,成人急救信息代码为“地点+999”;儿童急救代码为“地点+儿童+999”。急救医疗团队(EMT)成员收到信息后,要携带急救箱5分钟内到达现场并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组建RRT 团队

在台州医院的MEWS评分系统中,护士站是第一道防线,护士根据提示,及时记录急危重患者各项信息,并通知医生处理。RRT小组是第二道防线,主要开展对院内潜在危重病患者的筛查和协防工作,为避免客观评分带来的不足和专科局限导致的漏诊筑起防火墙,让危重患者更加安全。

张锐利对记者说,RRT团队成员主要由具有危重症患者早期识别能力且具有娴熟的复苏技术,以及具有快速决策能力的医务人员组成,前期由ICU、EICU的高年资医生主要负责。

RRT团队的第一个职责是对住院患者的危重症状况进行筛查和评估判断,平均每天都要筛查20~30名患者。尤其是对当天全院MEWS≥4分、MEWS≥3分且有单项(呼吸或血压)≥2分的患者进行病史查阅,根据病情状况,与首席医生进行沟通,必要时开展协同查房,给出诊疗建议。

图2 MEWS 评分体系处理流程图

第二个职责是参与危重症患者的协助处理。对于MEWS≥3分的患者,主管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情况自行处理,也可请相关科室会诊或启动RRT协助处理。主管医生评估后,认为需要呼叫RRT小组的,直接呼叫ICU医生值班手机,同时提供患者楼层、床号和简要病情。RRT小组接到电话后要求5~10分钟到场,迅速评估患者启动急救处置。

2021年1—12月,台州医院MEWS评分筛查共计58985人次,其中MEWS≥3分的7609人次;MEWS≥5分的1746人次。RTT小组通过筛查,主动收治15例患者入住ICU,这些患者预后良好。通过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近3年来,台州医院的住院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021年仅0.2%。

除了MEWS评分系统外,台州医院还制定了多种制度提高危重症患者的管理。例如,医院在2014年引入夜查房工作制度,规定值班院长、总值班、内外科主任及值班护士长协同,一起去床边查看每一位危重症患者。内外科主任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值班护士长查看护理措施是否合理。每天早上,医护人员会在夜查房工作群中汇报检查结果,所有院领导均要参加早交班。

张锐利表示,下一步,台州医院会在分析总结前期数据的基础上,完善以MEWS评分作为基础的危重病识别体系,建立符合不同专科需求的评分,扩充RRT团队的人员,完善RRT工作的模式。同时,依托数字化平台,将危重病信息互联互通,对不需要住ICU的潜在危重患者进行实时监控和响应,在保障危重患者安全的同时,更加便捷、更加人性。

猜你喜欢
医学科危重危重症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观察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人文关怀在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管置入术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研究
核医学科的放射防护及护理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