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提升研究

2022-11-07 10:17刘永鑫宋国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传播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刘永鑫,宋国华,鞠 丹

(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2.北京师范大学长春附属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5)

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新闻传播学教师来说,肩负着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双重使命,仅仅具有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背景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新时代”这一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做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其中蕴含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1],指明了新时代与伟大历史时代的关系,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确立了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指出新时代发展观的灵魂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能够担负起民族复兴重任的新一代,必须是与新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前进的全面发展的人[2],这也明确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

兴国先强师。自2012年11月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对教育的重要讲话: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关于“好老师”的四点要求,强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常抓不懈;2016年,在《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重视高等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2020年9月,在北京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21年3月,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号召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投身于教育事业。

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部、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于2011年12月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国家、社会、学生、自我四个维度对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制定了标准,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量化评价奠定了基础[3]。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十大准则》,在师德方面为高校教师划出了7条“红线”,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硬性要求和明确规范。

二、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构成

肖本罗认为,师德素质呈三维结构:定向结构(动力维)、知识结构(信息维)和能力结构(活动维)。(如图1)模型中,定向结构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方向;知识结构奠定了教师履行教学和教育职责的知识基础;能力结构保证了教师教育活动的质量,模型对教师的显性职业道德素质进行了演绎。从这3个维度出发,新闻传播学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其实还存在着隐性结构,这一结构既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的延伸,也是新闻传播教育者的内在追求。

图1 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师德素质结构图

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隐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与新闻工作者有着十分密切的交集。从内驱力维度看,职业思想素质包含职业追求、职业作风、职业敏感3个方面。职业追求体现为对新闻传播工作有坚持不懈的文化追求,自觉做好文化选择,大力推行文化创造,积极开展文化传播,充分重视文化积累。职业作风体现为实事求是、严谨务实。做新闻传播工作要严密谨慎,工作过程中要探求真知。职业敏感性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敏感性;二是对市场信息的敏感性;三是对文本质量和传播规范的敏感性。从知识维度看,一是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二是要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会表达传播意图和主要思想;三是要学习信息论知识,学会获取、整理和利用信息。从能力维度看,包括新媒体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和发展能力。新媒体技术能力是指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新闻处理的能力;新闻实践能力是指每个岗位在新闻策划、采写、编辑、发布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发展能力是指在新闻线索、新闻价值、新闻视角、新闻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存在问题分析

(一)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理想信念意识淡薄

高校历来是思想最活跃的地带,也是党的思想工作的重要领域,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高校教师,他们肩负着重大的责任[4]。新闻传播学教师所培养的是一线新闻工作者,需要教师通过教育塑造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肩负着培养一线新闻工作者的使命。

(二)社会服务意识欠缺,为人师表行为失范

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也是未来媒体传播者的引路人,既应该具有主动服务社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意识,更应该有关注百姓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重视民生的民本意识。但是,有的教师闭门造车,忽视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联系;有的教师本本主义,照本宣科,闭眼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薄弱;有的教师课堂上不注意衣着打扮,举止不够文明;有的教师不关注民生,无法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新闻实践,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关注民生;有的教师不关注新闻实践,新闻实践能力不强,对新闻实务不熟悉,难以用新闻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做学生新闻工作的引路人。

(三)师德意识淡化,育人德行有亏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新闻传播学教师还应熟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职业道德,但个别教师的师德意识淡化,成就感和责任感缺失。表现为工作态度方面,缺乏进取精神,教学敷衍了事,课前准备不认真,照本宣科,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积极性不高。

(四)学术规范意识淡薄,学术不端行为频发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一些新闻传播学教师对名利的追求过度膨胀,追求学术精神的动力日益枯竭,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的功利化。

四、提升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策略

(一)重师道,强化政治素养

从新闻传播学教师素养结构的动态维度看,其行为规范主要通过其内在理想信念发挥作用。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师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这也符合新闻工作者的核心素养[5]。因此,新闻传播学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分析前进中的矛盾、发展中的难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问题,唤起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其成长为政治信念坚定,能以正确的方法阐释、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弘扬社会正气的新闻人才。

一是铸造坚实的理想信念基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领会党的权威读物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牢固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的同时,把握新闻工作发展的脉搏。二是培育爱国奉献的职业情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师和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和新闻工作者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切实践行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陶冶情操,追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职业情操和道德操守。三是激发新闻传播学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新闻传播学教师只有在心里认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追求和职业作风,才能有效地把两种职业的职业情怀融合在一起,并为之感到自豪,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责任感和事业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因此,可采用宣传优秀教师教书育人先进事迹、提高教师参政议政参与度、给予教师职业荣誉、开展教师和新闻工作者的联谊活动等多种激励方式提倡尊师重教。

(二)塑师魂,坚守使命责任

高校教师要严格遵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两个标准,提高高校教师素质,做好这项基础工作,必须塑造教师的职业灵魂[6]。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好“四个引路人”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灵魂。

一是大力弘扬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情怀的体现,更是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的信念和保证。新闻传播学教师潜心育人,扎扎实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自觉培育高尚品格。二是全面提倡教师仁爱公正之心。引导教师关爱学生,激发爱,传播爱,把这种爱变成一种道德义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履行;这种爱通过公平、平等的对待获得学生和全社会对教师的信任。三是倡导教师无私奉献。新时期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加突出,这使得教师的劳动报酬不可能平等。因此,教师的无私奉献是高尚道德的基础。

(三)强师能,打造过硬教学本领

知识和能力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奋的教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7]。过硬的教学本领是教师立足于教坛的“法宝”,对于新闻传播学教师来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要精通专业领域的学科知识,占领学术阵地,而且还要强化自己的技能。

一是强化教师基本能力。通过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在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方面下足功夫,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二是提升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这既是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实要求,也是媒介融合过程中对新闻工作者的现实要求,必须强化新闻传播学教师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移动云教学平台、虚拟现实、数据运用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8]。三是提高新闻实践能力。新闻传播学教师应摆脱坐而论道的被动局面,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亲身参与新闻实践,体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热点,并将实践得来的知识传播给学生。

(四)正师风,坚守学术底线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新闻传播学教师要坚守学术底线,实事求是,营造科学诚信的学术氛围。

一是端正教风,廉洁从教。教师应遵循教育规律,端正教学态度,提升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同时,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廉洁自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二是严谨治学,遵守学术规范。教学方面,教师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严谨治学;科研方面,要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不进行学术造假,不虚报教学科研成果。

猜你喜欢
传播学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综合指数法在高校教师教学水平评价中的应用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