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新闻采写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2-11-07 02:17邱馨陈朝红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新闻采写五化育才

邱馨 陈朝红

摘要:融媒体时代,媒介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信息传播技术、媒介文化的更新迭代,让固守传统新闻教育模式的大学课堂面临落尾的危机边缘。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出走在时代前沿的传媒人才,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媒体融合”的背景入手,辩证分析新的媒介环境和传播主体素质之间的关系,并沿着“实践化”和“全能型”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思路,结合传媒业界的经验和实际需求,探讨媒介深刻变革形势下大学新闻采写教育应采取的改革策略,旨在为培育新的社会传媒形势语境下的传媒人才提供可行的路径建议。文章认为,高校新闻教育,需要以“融媒体意识”浸润“化育”新闻学子,从教学计划、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备等方面综合培养锻造新闻人才,提升媒体人综合素质。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采写;媒介素养;高校教改;“五化”育才

中图分类号:G212;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067-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绵阳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融合媒体时代大学新闻采写课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研究成果,项目编号:Mnu-JY18263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1]。这是自2014年中国“媒体融合元年”以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媒体发展规律的最新顶层设计,必将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格局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投射”到新闻教育领域,使高校新闻采写课教学面临改革的现实必要性。

一、融媒体的概念及特性

2003年,里奇·戈登归纳了美国存在的五种“媒体融合”类型: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和新闻表达融合[2]。综合来看,融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将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及新兴媒体形式和渠道从战略、资源、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的一种媒介传播和运营模式。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先进技术引领驱动

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AR/ MR……这些在互联网领域日新月异的技术也愈发频繁地运用到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来,颠覆了传统的新闻生产理念和业态,使传播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景观,重新定义了“媒体”的概念,并且与传统媒体相互依存,形成立体的“全媒体”,即融合媒体。融合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社交化)、开放性,是融媒体的主要特性和得以存在、更新的优势所在。数据新闻、全息影像、精确传播、可感化传播、虚拟仿真等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使得融媒体的发展产生了纵深化、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精准投放,以及沉浸式的传播体验等前所未有的效果。技术的驱动和支撑无疑是媒体融合的“硬核”条件。

(二)多元傳播、内容为王、创新为要

媒体融合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资源分散、封闭经营、管理粗放”的旧体系,在现代互联网传播技术加持下,建立起集团式经营的融媒体平台,共享资源、统一管理、协调分工,实现信息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多渠道融合和多平台互动,这是从变革传统媒介的角度对媒介所有权、媒介经营权、信息的采集和发布、新闻内容的呈现等方面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整合和创新。融媒体环境下,消息来源更为丰富多样,新闻内容能以更为复杂的渠道和多种形式面向不同受众进行发布和呈现,实现“传受合一”的多元互动。这不仅需要整合各种内容产品并进行深度挖掘,尽量提升新闻内容的附加价值,还需要对新闻产品进行包装,新闻采编人员须对新闻进行深度策划和解读、阐释,通过对新闻的“深加工”,充分发挥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超文本等不同元素的优势,提升新闻产品的竞争力和适用性。

(三)以人为本,用户导向

专业化、品质化、个性化和对受众喜好的精准把握是融媒体新闻的传播价值所在,融合媒体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强烈的“对象意识”,利用日益先进的媒介技术满足人们日益个性化、情景化的需求。未来的媒介将坚持差异化用户导向,将实现与人零距离的关联,更加注重个人化的体验。总之,个性化推荐与智能算法将助推服务性新闻的勃兴。

二、融媒体环境对传播主体素质的挑战

互联网兴起后,信息获取及发布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人人皆有自媒体”。融媒体时代,PGC(专业生产内容)不再是媒体“产能”唯一形态,UGC(用户生产内容)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媒体用户逐渐拥有了更大的信息生产和发布的主动性,传媒人不仅仅是新闻的采编者,更需要成为运营平台的组织者、新闻信息的整合者、具备新闻专业主义的“全能型、复合型”多面手。

这就要求媒体人才具备多种能力和素养。除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掌握基本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外,还应懂得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管理、文艺、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数字信息开发、新闻产品设计、用户体验和交互等知识;要掌握解读大数据、编辑制作视觉化新闻等多媒体的操作技能;具备跨文化思维和跨文化背景;拥有管理能力、信息统筹与整合能力、新闻内容策划能力以及与受众进行良好交流的能力,要能把握媒介市场的变化并摸透用户的消费心理,实现从新闻的采制者、把关人到新闻解析者及公共论坛主持人的角色转变[3]。总之,传媒人不仅要具备“专业性”,还要有“融能力”和“数字感”,拥有敏锐把握和深度阐释新闻的能力。

在融媒体传播环境中,舆论引导、正面宣传对负面新闻的把控工作也日渐复杂。目前,互联网环境中存在不少传播乱象,如无底线、无节操地渲染明星绯闻、血腥暴力和色情淫秽;“4S(失)报道”,即行为失德(信息采集不讲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事实失真(故意捏造、道听途说)、传播失序(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发布信息)、价值失准(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低级红”“高级黑”)等等。对于网络传播乱象,党的新闻工作者务必坚决抵制,切实维护新闻传播的良好秩序和网络的清朗空间。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新闻采写课教学改革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新闻业界莫不如此。“四全”媒体背景下,新闻实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且更新迭代的频率越来越快。然而,囿于各种条件,大学的新闻采写课作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前端环节,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等“软硬件”方面,目前都未能与飞速发展的新闻实务界同频共振。不少大学的传媒教学存在设备未翻新、实验技术平台落后、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陈旧等问题。

融媒体时代,对大学新闻采写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应充分吸收业界的经验,以新闻机构需求为导向,利用媒体的资源,与新闻工作者充分合作互动,培育符合时代需要、顺应形势发展的合格人才。从学界和业界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可以互为补充、互相帮助、互为依存、共同进步,笔者二人曾作为2017年全国高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人选,对此深有感触。“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要在分析与研究当代社会传媒语境的过程中展开,结合学校和业界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新闻采写课程改革,以新时代、新思想、新模式浸润“化育”新闻学子,把“融媒体意识”融入血液、融入日常,对接培养新形势下所需传媒人才。

本着“实践化”“一专多能”等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思路,当前大学新闻采写的教育模式改革可以从教学计划、教学思路、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综合进行,而新闻媒体则可为新闻采写课的教育提供技术环境支持和实习平台。重点通过以下“五化”培养锻造传媒学子。

(一)弹性化学业

目前,不少本科院校利用大学二年级的一个学期开设新闻采写课,如未完成学分,会再给一学期重修。但本研究认为,新闻采写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是新闻业务的关键所在、重中之重,应秉持“时间服从质量”的理念,把此门课程的修业年限拉长,可放在本科四年的时间轴上加以考量,采用更加弹性灵活的学分管理模式。如可按中国新闻奖评选项目的分类法,把以往一学期集中学习的课程分成若干小学期,比如讲解消息类(含文字、电视广播、新媒体)专题,课堂上用10个课时,而重点则放在课后实践中考察学生的应知应会能力(以在媒体发表作品为重要依据)。

(二)情景化教学

由于媒体融合的趋势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新闻素养和能力的教育和培养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互联网意识。基于此,高校可以建立面向所有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开放式新闻采写课堂,与学生保持密切互动,打造“案例介绍——理论传授——案例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体系,探索模拟访谈、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情景化课堂教学模式,并且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式、延伸式、实践式课堂,布置需要学生进行小组协同分工合作的“话题式”课后作业。例如,借鉴国家精品课程、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的“大篷车新闻学课堂”操作手法,新形势下要把课堂打造成融媒体采写的“虚拟现实”。

(三)实战化练兵

高校的新闻院系应与当地主流媒体乃至县级融媒体建立密切的关系,以方便制度化安排学生大四之前的“小实习”(寒暑假期间不超过1个月短期见习)和大四期间的“大实习”(为期不低于2个月)。这类直接在媒体单位的“实战”,既是情景化课堂的延伸,更是把课堂上融媒体采写的“虚拟现实”变成真实可感的现实,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除了这种制度化安排学生实习外,还要充分利用“零碎机会”。比如,现在新闻单位经常策划不少大型活动,像与乡村振兴结合的电商购物节,这类活动通常在节假日举办,需要较多志愿者提供服务,新闻学子可以参与其中,感受见识新闻策划和现场采访报道。

此外,也要注重校内实战化练兵,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建立并运营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媒体等自媒体,或者让他们参与建设、运营校内的融媒体,采集、制作、编辑和发布文字、图像、视频等作品,并且进行资源整合,使其在校内也具备一定的融合媒体实践操作经验,树立起正确的自身定位和“品牌形象”等意识。笔者学生的圈子中,就有热爱新媒体,平时策划制作以校园生活为主的抖音短视频,粉丝高达200多万人,点击率经常高达100万人次,后被北京网红机构看重并与其签约,在流量变现后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实战化育人

瞄准新闻单位和社会机构需求的融媒体人才,高校提前主动与其沟通衔接,借鉴高职院校“王牌专业”的通行做法,采用订单化育人模式,精准对接用人单位所需,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在人才教育培养上,除学校专职教师担任主力军外,还要“开门办学”,如邀请传媒界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精英给学生授课,重点介绍其媒体定位特色、人才锻造计划等。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主张,“学新闻最佳的方式是实践,强调动手做和职业取向”[4]。可见,高校对学生的媒介素养和职业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与业界建立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尤其表现在资源的共享与人员的交流上。在这些方面,西北政法大学从2015年起开创的卓越新闻传媒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班的做法值得借鉴。该实验班以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政府企业、国内国外等多种资源融合为支撑,与多个部门单位进行合作,构建了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育人机制,弥补了校园教育开放性、多元性不足的短板。

(五)导向化测评

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对学生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测试考核中,要以适应融媒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测评考核不能仅限于完成试卷或小论文,必须运用互联网思维,书面考题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在要求学生在掌握新闻采写基本原理以外,充分观照现实的媒体融合手段的多元化,除了对文字语言表达力进行考核外,还要注重其画面表现力、数字表达力的训练。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计分时,原则上课堂学习表现占10%、平时作业占40%、期末占50%。考查方式上重点突出新闻报道计划拟制、新闻产品制作等实务。同时,对学生在各级主流的报、网、端、微等媒体平台发布的作品,给予不同的加权分,如在中央级媒体发表有版面主图、1000字,或者5秒以上视频中的任何一项,该门课程总成绩不低于90分(其他例行测评可不计)。这点与南京大学一学院关于论文认定的新规类似,该学院规定,博士生在公众号发文且阅读量超1万可参评国家奖学金[5]。

四、结语

媒体融合环境下,对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事业,不仅需要提升未来从业者的专业和技术能力,也需要把握媒体和社会之间的情感和利益关系,坚定新闻人应持有的立场和新闻操守。因此,在大学立德树人方针的指引下,新闻采写教育应当注重“德”与“才”的结合,使学生毕业后在媒体工作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輿论导向、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2020-09/26/c_1126542716.htm,2020-09-26.

[2] 罗以澄.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65.

[3] 曹洵,刘兢.“采制分离”与“记者角色转型”:当代西方网络新闻生产的新变化[J].新闻界,2011(1):100.

[4] 刘义昆.走向多元:新闻传播教育的变革与坚守[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26-127.

[5] 南京大学一学院发布新规:博士生在公众号发文且阅读量超1万可参评国家奖学金[EB/OL].央广网,http://china.cnr.cn/xwwgf/20200923/t20200923_525273332.shtml,2020-09-23.

作者简介 邱馨,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陈朝红,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新闻采写五化育才
王育才
浅析媒体融合时代报纸新闻采写的转型策略
新媒体视阈下新闻采写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五化”建设给力纪律审查
着力促进“五化”协同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闻采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五化”凸显作文魅力
“五化”管理提升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育才中学
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