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针刺抗抑郁研究热点和趋势*

2022-11-08 01:37图娅李军焦倩谭雨晴姜会梨
中医药导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抗抑郁电针发文

孟 超,图娅,李军,焦倩,谭雨晴,姜会梨

(1.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3.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精神疾患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以显著而持续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疾病[1]。由于抑郁症患病人数逐年增加,抑郁症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目前,抑郁症临床一线治疗方式主要为抗抑郁药物疗法,但存在不良反应。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针刺或针药结合具有良好的抗抑郁作用,并能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3-6]。

目前国内外针刺抗抑郁领域研究力度大、文献众多,但缺乏系统梳理及热点、趋势分析,不利于研究者对该领域研究热点动态的把控,亟须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热点、趋势分析。CiteSpace作为一款可视化分析软件,可对一个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分析,并形成可视化图谱,直观而明确地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因此,为了探究针刺抗抑郁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转变,本研究选择CiteSpace 5.7.R5软件对2005—2020年国内外针刺抗抑郁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该领域研究文献并分析研究热点、趋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WOS为文献来源。

1.2 检索策略

1.2.1 中文检索(1)检索词:主题词为抑郁症、郁证、抑郁、抑郁状态、针、针刺、电针,检索语言限定为中文。(2)时间跨度: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3)文献来源: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来源期刊,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来源期刊。(4)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

1.2.2 Web of Science(WOS)检索(1)检索词:主题词为“acupuncture”OR“acupuncture therapy”OR“electroacupuncture”AND“depression”OR“depressive disorder”,语种限定为英语,文献类型限定为Article或Review。(2)时间跨度:2005年1月至2020年12月。(3)数据库:WOS核心合集。

1.2.3 文献纳入标准(1)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2)文献题录信息完整。

1.2.4 文献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研究主题词与“抑郁症、郁证、抑郁、抑郁状态、针、针刺、电针”无关的文献;(3)非论文形式的有关“抑郁症、郁证、抑郁、抑郁状态、针、针刺、电针”的文献,如会议通知、报告、新闻、编辑材料等;(4)题录不完整、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3 研究方法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的中文文献题录以“Refworks”与“NoteExpress”格式各导出一份,然后使用NoteExpress软件的查重功能,对3个数据库的文献进行查重,并根据查重结果,将重复文献在“Refworks”格式的题录中进行删除除重,利用Notepad++软件将除重后的万方数据库、维普网“Refworks”格式的中文文献题录的DS改为CNKI,将3个数据库“Refworks”格式的文献题录导入CiteSpace软件内置的文件格式转换器,分别转换为download_***.txt格式以备使用。英文文献题录以WOS中纯文本的格式导出。所有检索结果及导出在1 d内完成。

将数据导入CiteSpace 5.7.R5,参数设置:时间分区为2005—2020年,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为“1”,节点类型(node types)分别为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选择g-index(k=25)。节点越大表示出现次数越多,节点间连线越粗代表联系程度越强,以此实现文献的作者、来源、机构、关键词等方面的知识图谱分析。

2 结 果

2.1 检索结果及相关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经过检索词检索及文献筛查,最终纳入中国知网文献493篇、万方数据库153篇、维普网77篇,中文文献共723篇;英文文献870篇。中文数据库及WOS数据库发文量均呈上升趋势,WOS数据库发文量增长迅速,于2012年超过中文数据库后,发文量始终高于中文文献。(见图1)

2.2 作者分析

2.2.1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基于中文数据库2005—2020年的文献,运行CiteSpace,构建作者合作网络,得到中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节点的大小反映作者的发文量,各节点之间以不同颜色、不同粗细的线段连接,表示节点之间发生关联,如颜色越深、线条越粗说明作者间合作强度越大[3]。其中节点(N)552个,连线1 110条,网络密度为0.007 3,即作者552名,作者间合作为1 110次。存在着多个子网络,主要形成了分别以图娅、符文彬等为核心的团队,其中以图娅团队最为庞大。(见图2)

基于WOS数据库2005—2020年的文献,运行CiteSpace,选择g-index(k=25),构建作者合作网络,得到WOS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其中节点(N)520个,连线833条,网络密度为0.006 2,即作者520名,作者间合作为833次。存在着多个子网络,主要形成了分别以LAO L X、XU S F、HUANG Y等为核心的团队。(见图3)

2.2.2 发文量 运用CiteSpace,以发文量分别对中文数据库及WOS数据库中作者排名进行统计。其中,中文数据库中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图娅发文量最多,WOS数据库中来自香港大学的LAO L X发文最多。(见表1)

表1 发文量前5 的作者

2.3 机构分析 运用CiteSpace对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分别得到中文文献、英文文献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并对机构的发文量进行统计排序。中文文献机构间的合作共现图谱显示,节点(N)406个,连线(E)401条,网络密度为0.005 3,即发文机构406个,机构合作401次;英文文献的机构间的合作共现图谱显示,节点(N)408个,连线(E)571条,网络密度为0.006 9,即发文机构408个,机构合作571次。(见图4~5)

中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英文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庆熙大学。(见表2)

表2 发文量前10 的机构

2.4 国家分布 运用CiteSpace对英文文献进行分析,得到国家合作网络图谱(见图6),对发文量及中心性进行排名。发文量前5依次为中国、美国、韩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心性前5依次为美国、英国、中国、德国、澳大利亚。(见表3)中心性值在知识图谱网络中是连接作用大小的度量,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则中心性值越大,说明其具有枢纽作用。中心性值≥0.1的节点即为该网络的重要节点[7]。

表3 英文文献中发文量及中心性前5 的国家

2.5 关键词分析

2.5.1 关键词共现 运行CiteSpace,生成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7~8),并对关键词频数进行排序,体现针刺抗抑郁研究关键词趋势。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有“抑郁症”“针刺”“电针”“海马”“大鼠”“慢性应激”“焦虑”“中风”“针药结合”“疗效”;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有“acupuncture(针刺)”、“depression(抑郁症)”、“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随机对照试验)”、“electroacupuncture(电针)”、“anxiety(焦虑)”、“pain(疼痛)”、“therapy(治疗)”、“disorder(紊乱)”、“efficacy(疗效)”。(见表4)

表4 频数前10 的关键词

2.5.2 关键词聚类 采用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应用对数似然率算法,通过提取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命名。Modularity Q值即聚类模块值,可反映网络的模块度,该值越大,表示网络的聚类效果越好。Q>0.3意味着聚类结构显著。Silhouette聚类平均轮廓值(S值)可反映网络同质性的高低,该值越接近1说明网络的同质性越高。S>0.5聚类即是合理的,S>0.7意味着聚类是令人信服的[7]。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Q=0.507 1,S=0.859 9。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Q=0.344 7,S=0.740 3。聚类结构显著,聚类结果可信。(见图9~10、表5~6)

表5 中文文献关键词聚类表

以引文发表时间为X轴,聚类ID为Y轴,绘制得到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结果显示,近年该领域中文文献的主要研究热点为:针刺减轻脑内炎症反应、防止海马神经元细胞自噬,电针改善抑郁症,以及针刺改善抑郁合并失眠。近年该领域英文文献的主要研究热点为:针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常合并抑郁症的疾病。(见图11~12)

2.5.3 关键词突现 中文文献关键词的突现词为“百会”“更年期”“氟西汀“针药结合”“慢性应激”“音乐电针”“大鼠”“产后抑郁”;英文文献关键词的突现词为“trial”“major depression(重度抑郁症)”、“United States(美国)”、“beta endorphin(β内啡肽)”、“medicine(药物)”、“double blind(双盲)”、“complementary(补充)”、“alternative medicine(替代医学)”、“acupuncture analgesia(针灸镇痛)”、“osteoarthriti(骨关节炎)”、“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药)”、“primary care(初级卫生保健)”、“St.John's wort(圣约翰草)”、“response(反应)”、“survivor(幸存者)”、“breast cancer(乳腺癌)”、“model(模型)”、“impact(影响)”。(见图13~14)

表6 英文文献关键词聚类表

2.6 文献共被引分析 WOS文献共被引分析见图15。共被引频次及中心性前10的共被引文献分别见表8~9。其中被引量和中心性最高的文献均为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SMITH C A团队于2010年发表的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被引频次前10的共被引文献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是英国约克大学MACPHERSON H团队于2013年发表在Plos medicine杂志的Acupuncture and Counselling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2020年该杂志影响因子为11.069。

表8 被引频次前10 的WOS 文献

表9 中心性前10 的WOS 文献

3 讨 论

我国人群中抑郁症患者约占4.1%,而伴有抑郁症状的人群高达37.9%[8]。全球范围内精神相关疾病患者约为183 900 000,其中抑郁症占所有精神类疾病的40.5%,抑郁症患者数量巨大,对抑郁症相关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9]。国内外研究人员都对针刺抗抑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领域研究力度大,文献众多。通过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直观而准确地得到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中文文献及英文文献发表趋势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英文文献发文量增长迅速,且高于中文文献。2020年英文文献发文量为中文文献的近两倍。说明在全世界范围内针刺越来越被接受,国际上对针刺抗抑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吸引了更多学者开展本领域研究。

中文文献及英文文献作者节点、合作线条均较少,研究团队较少,团队内部合作密切,但团队之间合作较少。中文文献中图娅发文量最多,其团队主要致力于针刺抗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显示,针刺的抗抑郁作用与减少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抑制前额叶皮层炎症反应有关[10-13]。英文文献中LAO L X发文量最多,其团队围绕电针治疗抑郁相关失眠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显示,电针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14];电针可能主要通过调节5-羟色胺受体水平来恢复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来改善抑郁样行为[15]。

中文文献发文量靠前的机构主要是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英文文献发文量靠前的机构大多为中国的医学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目前国内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较少,研究机构间的合作还有待加强。

目前发文量最多国家为中国,中心性最高的国家为美国。中国的发文量虽然排名第一,但中心性排第三。可见,国内外不同研究机构的众多学者开展了针刺抗抑郁研究。国内学者应加强研究机构间交流合作及国际交流合作,开展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提升针刺抗抑郁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可反映文章的主题概念与主要内容。高频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文献的关键词可发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核心内容。中文文献的高频关键词显示,研究人员在电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16-20],开展了众多针刺干预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的研究[21-23]。此外,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24-26]。英文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与中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大致相同。国际上研究人员在治疗慢性疼痛可改善抑郁这一研究基础上[27],开展了大量针刺治疗疼痛性疾病以改善抑郁的研究,如癌性疼痛等疼痛性疾病[28]。

关键词聚类结果与聚类时间线图谱显示,国内研究人员在早期已围绕针刺抗抑郁展开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热点起初以临床取穴、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的治疗为主,近年来研究热点多为针刺治疗伴随抑郁的其他疾病。基础研究的热点也从神经元凋亡机制过渡为免疫炎症机制。国际上,在针刺抗抑郁的良好疗效被证实后,针刺已作为一种替代疗法应用于诸多伴随抑郁的其他疾病,且针刺抗抑郁作用的机制也是研究热点之一。

突现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频数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反映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2005—2011年中文文献的研究热点为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研究,研究人员围绕更年期抑郁展开了大量临床研究[29];2012—2017年研究人员通过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探讨了音乐电针与脉冲电针的差异,开展了大量针刺抗抑郁机制的研究[21-23,30-31];2017—2020年,随着产后抑郁的关注度增加,针刺治疗产后抑郁的临床研究开始增多[32-33]。

2005—2020年,英文文献研究热点为针刺抗抑郁的临床疗效研究,研究人员围绕此展开了大量临床试验[34-35];2007—2013年,研究人员逐渐发现针刺抗抑郁与针刺镇痛作用密切相关[28],且疼痛性疾病合并抑郁症的相关临床研究也成为了研究热点,如针刺可改善骨关节炎患者的抑郁状态[36-37];2014—2018年,研究人员开始关注针刺改善癌症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如针刺可改善乳腺癌患者抑郁状态[38-41];2017—2020年,通过大鼠模型对针刺抗抑郁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热度开始突增[15,42]。

文献共被引是指两篇参考文献同时被第3篇文献引用。共被引频次越高,说明这两篇文献相似性、关联性也越大。被引量是确定某一领域内核心文献最常用的依据,高被引文献通常是该领域研究者的主要关注对象,共被引分析可反映领域内高影响力的经典文献。高被引频次及高中心性共被引文献均为荟萃分析或随机对照试验,不仅证明了针刺抗抑郁的有效性,也提示关于针刺治疗伴随抑郁的其他疾病的临床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共被引频次和中心性均最高的文献Acupuncture for Depression为一篇系统评价。该文献纳入了30项试验(截至2008年12月),涉及2 812名受试者。该研究发现,大多数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均存在高风险偏倚,尚无充足的证据推荐抑郁症患者使用针刺[43]。而共被引频次第二的文献The Benefit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for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为一项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截至2013年12月),涉及1 046名受试者的荟萃分析。该文献提示针刺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具有更好的疗效,并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44]。上述两篇文献的结论不一致,说明早期临床试验无法提供针刺抗抑郁的有效证据。Acupuncture and Counselling for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的载文期刊影响因子最高。该文献为一项针对抑郁症患者针刺和咨询的随机对照试验,结论表明针刺和咨询均可显著改善抑郁[45]。

在临床研究方面,本领域研究起初以简单的临床疗效评价和针刺取穴研究为主,随后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逐渐增多,同时近年来针刺治疗伴随抑郁的其他疾病的研究成为主流;在基础研究方面,本领域研究开始聚焦于神经元凋亡机制,但目前又转移到了免疫炎症机制。

猜你喜欢
抗抑郁电针发文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解读抑郁症的认知与治疗误区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孕妇服用抗抑郁药后代患孤独症概率翻倍
抗抑郁药与自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