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斗形底排污池塘养殖黄颡鱼模式分析

2022-11-09 07:23王健华史楠冰程涛
科学养鱼 2022年10期
关键词:鱼种苗种水体

王健华,史楠冰,程涛

(1.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南 郑州 450007;2.郑州市龙祥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1450)

随着消费者对水产品生态绿色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黄颡鱼的人工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提出新的挑战。本养殖模式漏斗形底排污池塘,在土基上挖制而成,一般下挖3米,垫高2米,呈圆形漏斗状,底部铺设排污管道,鱼类的粪便、残饵等通过底部排污管道排出养殖池塘,后经过莲田(稻田)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池塘顶部搭建穹顶式保温大棚,正常可增加3个月生长期。该模式具有节能、节地、节水、简单、灵活、安全、高效、优质等优势。漏斗形池塘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有效地提高黄颡鱼单位面积产量,大大降低黄颡鱼集约化养殖病害发生率,为黄颡鱼池塘生态集约化养殖提供了方向。

一、试验过程

1.漏斗形池塘建设与准备

3个漏斗形池塘,直径30米,池埂2米,中心最深处5米,单个面积706米2,底部坡度为1∶4.5。中心最深处设排污槽,排污槽1米×1米×0.6米,漏斗状,上口覆盖钢丝拦鱼栅,连接直径30毫米PE管道,管道至池外向上高于地面。该管道最深处架设三相电水泵,用于排污。

养殖设备配置:2台1.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按逆时针方打水向安装在池边2米处,1台1.5千瓦叶轮式增氧机安装在池塘中央。

池塘消毒:采用漂白粉1.5毫克/升清刷防渗膜,晴天连续曝晒3天,投放鱼种前灌满井水。

2.苗种投放

202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投放鱼种,从苗种标粗池挑选规格一致的鱼种充氧后由水车运输至养殖池投放。黄颡鱼体表无鳞片覆盖,皮肤脆弱对外伤抵抗力较弱,运输过程和投放时要尽量避免鱼体机械损伤,减少应激(王文彬,2021)。投放鱼种时铺设滑道,减少体外机械损伤,放养后及时用聚维酮碘消毒水体。投放数量见表1。

表1 黄颡鱼投放与收获情况

3.养殖管理

(1)饵料投喂。养殖全过程投喂配合饲料,所用饲料为黄颡鱼膨化配合饲料。每天投喂3次,根据鱼种规格变化逐渐增加投喂量。

(2)底污排放。3个底排污池塘每天用水泵定时自动排污12次,每次2~3分钟,视情况调整排污时间,排污后及时补充井水。

(3)日常管理。养殖池塘实行专人管理,每天定点巡塘,观察水质、鱼的活动与摄食情况,发现死鱼、病鱼立刻打捞后检查或无害化处理。技术人员定期检测养殖水体溶氧、pH、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如发现水质出现问题,及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水或换水。

(4)疾病预防。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病、细菌性肠炎、烂身、寄生虫等疾病,在日常管理中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原则,定期使用中药类保肝护胆产品+加维生素类拌料投喂,提高鱼体自身免疫力。

二、试验结果

4月底5月初,投放黄颡鱼苗种规格30~35克/尾,国庆节前后开始陆续出售,11月底全部出塘,出塘规格达167克/尾左右,3个池塘总产量达21 250千克,饲料总投入量为25 250千克,平均饵料系数达1.60(表1)。

三、结果与分析

1.产出分析

5月投入苗种到11月收获,6个月的养殖周期内,黄颡鱼总产量达到21 250千克,单位产量达到10千克/米2,3个池塘(含苗种费用)总利润达76 234元(表2),明显优于传统池塘0.575千克/米2的产量。且整个养殖周期内疾病发生率显著下降,水产用抗生素投入量为零,降低耐药性风险。试验结果表明漏斗形池塘底排污高效养殖黄颡鱼是一种成功的高效集约化的养殖模式。

表2 黄颡鱼养殖支出与收入统计 元

2.疾病发生状况与药物使用情况

采用漏斗形池塘底排污高效养殖模式,整个黄颡鱼养殖周期内,常见出血病、肠炎病、寄生虫病害发生率明显降低,无群体死亡现象,通过聚维酮碘消毒水体、微生态制剂等调节水质、维生素和保肝护胆剂等拌饵投喂增强鱼的体质,实现了抗生素零投入,确保高产的同时保证了品质。

3.生态效益

漏斗形池塘整体铺设防渗膜,通过漏斗形设计快速高效排出残饵、粪便,改变了传统池塘的残饵、粪便污染底质弊端。养殖尾水经过莲田4级处理,pH、COD、总磷、总氮达到淡水养殖二级排放标准。

四、讨论

通过漏斗形池塘高效养殖模式,黄颡鱼单位产出量达到10千克/米2,是传统池塘的10倍以上,亩平均利润23 973元。试验中每名工人可管理6个漏斗形池塘,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

漏斗形池塘水深4.5米,确保了黄颡鱼生存空间和喜暗畏光习性,搭建穹顶式大棚,冬春季保证了养殖水体温度稳定,夏季高温加注井水降温,能保证黄颡鱼最佳生长温度,降低了鱼病发生的可能。

本次试验采取与莲藕种植结合,残饵、鱼粪直接排入到莲田,每亩收获莲藕1 750千克,也取得了很好收益,2020年种植的水稻长势喜人,都达到了良好效果。下一步计划设置鱼粪收集装置、发酵池,经发酵处理后种植莲藕、水稻或水生蔬菜。

黄颡鱼体表缺少鳞片覆盖,皮肤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水质要求较高,易受气单胞杆菌、爱德华氏菌、车轮虫、小瓜虫等各类病原菌和寄生虫的侵扰(朱文锦,2008)。试验证明,漏斗形池塘黄颡鱼养殖周期内暴发性疾病无发生,抗生素类药物零投入,保证了黄颡鱼产品安全,为近年来黄颡鱼频繁发病问题寻找到了新途径。

猜你喜欢
鱼种苗种水体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的公示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鱼种优劣鉴别方法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