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主要养殖贝类中拟除虫菊酯类残留及膳食风险评估

2022-11-09 07:23陈云英
科学养鱼 2022年10期
关键词:除虫菊底泥贝类

陈云英

(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福建省海湾多、沿海江河淡水注入量大,贝类养殖条件优越。根据《2021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及《2022年福建省渔业统计年鉴》等统计资料,2021年福建省贝类养殖面积达7.90万公顷,贝类养殖产量达340.99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62.71%,接近全国贝类总产量的1/4。其中海水养殖牡蛎211.20万吨、蛤类49.40万吨、蛏类30.77万吨、贻贝11.11万吨。牡蛎、文蛤、花蛤(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贻贝是福建省重要的贝类养殖品种。

拟除虫菊酯种类较多,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是最为常见的几种拟除虫菊酯。由于其广泛用于茶树、果树、蔬菜消灭害虫,这些拟除虫菊酯可以通过雨水排入河口,对水产养殖造成影响。同时,由于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可以杀灭池塘中对鱼苗、鱼种危害较大的龙虾等甲壳类动物,拟除虫菊酯也常作为池塘养殖前的清塘药物。拟除虫菊酯对光和热都较为稳定,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和亲脂性。因此,在自然水体及养殖底泥时常会有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残留,并在环境中呈动态变化。养殖贝类可以通过水体或底泥环境富集拟除虫菊酯,进而影响养殖贝类的食用安全。由于目前关于贝类中拟除虫菊酯膳食风险评估的研究尚不多见,故本研究针对贝类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进行分析检测,并通过福建省贝类中拟除虫菊酯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为贝类中农药残留提供风险决策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样品来源于2021年5月-2022年6月在福建省沿海县市养殖基地、农贸市场、超市采集的本地主要养殖贝类样品,其中牡蛎126份、缢蛏119份、帘蛤165份(其中菲律宾蛤仔104份、波纹巴非蛤33份、美洲帘蛤28份)、贻贝20份、泥蚶10份,共440份贝类样品。养殖基地采集贝类样品339份,农贸市场与超市采集贝类样品101份。采用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含量进行测定。

二、结果分析

检测结果显示,整体上采集的品种中帘蛤、贻贝和泥蚶体内均未检出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而部分牡蛎和缢蛏体内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其中,126份牡蛎样品中有5份检出甲氰菊酯(检出率4.0%),最高含量27.5微克/千克,中值17.8微克/千克;119份的缢蛏中有11份检出氰戊菊酯(检出率9.2%),最高含量218.5微克/千克,中值为16.0微克/千克。此外还有1份检出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检出率0.8%),其最高含量分别为18.4微克/千克和44.4微克/千克,牡蛎和缢蛏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情况参见表1。

表1 牡蛎和缢蛏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检出情况

三、讨论

通过对福建省沿海县农贸市场及主要超市的本地产牡蛎、帘蛤、缢蛏、贻贝、泥蚶等重要养殖贝类随机抽样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缢蛏和牡蛎中拟除虫菊酯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9.2%和4.0%,主要检出的拟除虫菊酯品种是氰戊菊酯和甲氰菊酯。贝类中检测出拟除虫菊酯可能与贝类的养殖方式及养殖区域有关。缢蛏以池塘混养与滩涂养殖为主,生存环境以底泥为主。在养殖缢蛏前,许多养殖户会利用拟除虫菊酯对池塘进行消杀清塘。由于底泥中各种矿物质如石英、高岭石对疏水性拟除虫菊酯有吸附作用,拟除虫菊酯在底泥环境中的降解半衰期范围在19.47~38.73天,因此利用拟除虫菊酯对水产养殖池塘进行清塘后,底泥的拟除虫菊酯能维持较长时间,缢蛏等在底泥中生长的贝类易通过底泥环境富集拟除虫菊酯。

牡蛎以海区吊养为主,在养殖过程中并未用到拟除虫菊酯,因此牡蛎、贻贝等吊养的贝类中拟除虫菊酯农药的富集可能与不同的养殖区域有关。拟除虫菊酯对植物害虫螨类的杀灭作用效果明显,在农业种植中被广泛应用。拟除虫菊酯可通过地表径流、雨水冲刷、土壤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环境。因此在农业发达地区的海域,或者是有用拟除虫菊酯清塘的池塘周边,贝类都有可能通过水体富集拟除虫菊酯。在本次调查的2021年5月和2022年6月福建省重点养殖贝类区域的养殖贝类中,发现牡蛎和缢蛏分别有检出甲氰菊酯与氰戊菊酯。由于5月是养殖池塘清塘的时间节点,并且在本次检出样品区域上游海区贝类样品中并未检出拟除虫菊酯,因此笔者推断这次贝类中检出拟除虫菊酯可能是由于个别养殖池塘利用高浓度拟除虫菊酯农药进行清塘后,农药随退潮海水排出,导致附近的牡蛎富集拟除虫菊酯。

福建省海区养殖池塘分布集中,池塘上游两岸都分布有大量的农田、果蔬基地;池塘外侧海域有大规模的牡蛎吊养区,贝类因对拟除虫菊酯有较高的耐受能力而存在富集高浓度拟除虫菊酯的风险,因此,评估贝类中常见的拟除虫菊酯慢性膳食风险对福建沿海居民的生命健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本研究还以具有最高膳食风险的氰戊菊酯为代表,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评估贝类中拟除虫菊酯慢性膳食风险熵。根据本次贝类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分析,氰戊菊酯的残留量最高,风险熵值处于75.1%~79.3%,处于安全水平,因此可以推断出贝类中常用拟除虫菊酯慢性膳食风险处于安全水平。但是,拟除虫菊酯作为一种低毒高效的杀虫剂,在中国农作物中应用广泛,并可以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水体,最终残留和富集在养殖池塘底泥中,同时,部分养殖户利用拟除虫菊酯对池塘进行清塘,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附近或下游的贝类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所以,对贝类开展定期的拟除虫菊酯农药监测及食用安全评估非常必要。

猜你喜欢
除虫菊底泥贝类
不同基因型生态型除虫菊中的除虫菊酯含量分析
天然植物源农药除虫菊酯的杀虫特性、作用机制及应用
灞河河道疏浚底泥固化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河道疏浚底泥堆土镉污染修复技术分析
“长”出来的珍宝
天然除虫菊酯化学成分制备分离及光稳定性研究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水产养殖水体及底泥中的细菌变化分析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认识麻痹性贝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