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非遗传承的标准化思考和实践

2022-11-09 09:57从明芳梁慧芳周树华叶翔宇严方平
中国纤检 2022年10期
关键词:技艺纺织文化遗产

文/从明芳 梁慧芳 周树华 叶翔宇 严方平 杨 一

纺织与人民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纺织行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由此形成的纺织文化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纺染织绣、绫罗绸缎、丝帛锦绢,无一不体现着中华纺织文化的历史渊源和深厚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性以及对传统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远的系统性工程,但是从目前的实际而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难题,消逝与重建的双重力量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其传承与发展[3]。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历史性、传承性、地域性、文化性等特点,致使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文化组织、社会、市场、传承人等共同努力。如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传承、创造性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建设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这无疑是急需探讨的理论和实践双重命题。

本文从标准化工作为入口,以浙江省非遗项目——濮绸织造工艺团体标准《濮绸》为例,探讨以标准化工作带动纺织非遗项目传承的实践。

1 纺织非遗及其标准化现状

1.1 纺织非遗现状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57项,按申报地区或单位进行逐一统计,共计3610个子项,据行业分类统计纺织类非遗237项,其中传统技艺89项,传统美术97项,民俗51项,已公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068名,其中纺织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2名。从地域分布来看,在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中,其中有70%位于中西部地区[4],集中在乡村和民族地区,项目数量最多的前3个省(自治区)分别为贵州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占到全部纺织类非遗项目的近30%,各省份具体数量分布见图1。

图1 国家级纺织非遗项目分布图

《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7/2018)》中指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表现形式可分为四大部分:以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以及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的刺绣技艺;以蚕丝织造、棉麻织造、云锦织造等为代表的织造技艺;以蓝印花布、少数民族蜡染、扎染等为代表的印染技艺;以内蒙古、苗族等少数民族服饰以及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为代表的服饰技艺。其中国家级纺织非遗项目最多的贵州省以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以及染织技艺为主,江浙一带则以苏绣、蚕丝织造技艺为主,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在《“十四五” 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行业性指导意见》中指出,纺织非遗的发展还存在设计研发投入不足、传承发展不够健全、品牌体系尚未形成,以及产业化、市场化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1.2 纺织非遗标准化现状

目前国内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相对较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3月),国家级纺织非遗项目产品有关的标准已发布的有40余项,相关的云锦、苏绣、宋锦、蜀锦等非遗项目产品制定了国家标准,有些制定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相关的国家标准有GB/T 21930—2008《地理标志产品 云锦》、GB/T 30670—2014《云锦妆花缎》、GB/T 35258—2017 《宋锦》、GB/T 35444—2017 《蜀锦》、GB/T 38029—2019《苏绣》、GB/T 22850—2020 《织锦工艺制品》,行业标准FZ/T 43011—2011《织锦丝织物》、FZ/T 44006—2019《刺绣花边》,地方标准DB 43/T 1626—2019《土家织锦》,团体标准T/ZZB 1639—2020《色织电子提花丝绸织锦画》等。另外刺绣、扎染、手工土布等非遗技艺相关的大多是一些地方标准,尤其是地理标志产品系列的相关地方标准。

由此可以看出纺织类非遗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化作为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把标准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领域,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不失为一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

2 对纺织非遗标准化过程的思考

关于非遗的保护,我国政府从2004年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标准规范作为指导性文件,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更是标志着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上升到了法治化和标准化阶段,标准的构建与研究成为该阶段的工作重点[5]。柏贵喜等[6]针对过去我国在非遗保护实践中出现政府主导过度、民间(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非遗传承保护标准制定的主体应该多元化、多样化,技术标准应由代表性传承人或由传承人群组成的行业类协会主导,政府以及学者等相关人员广泛参与。与纺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其体现形式多为纺织产品,与非遗项目有关的产品都有其独特的质量特性,这是纺织非遗项目开展标准化的基础。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有助于发展地方特色产业[7]。例如浙江省纺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为织造技艺、刺绣技艺、编织技艺、服装制作技艺等,每种技艺在不同地区都有涉及,如蚕丝织造技艺就包含了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双林绫绢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等。如何在这些技艺中求同存异,同时又能够体现每个地方的技艺特色,展现各个地方的非遗文化,就成了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维护文化差异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需要维护一定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历史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质[8]。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个地方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每种非遗项目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非遗项目中的产品需要符合的指标,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如何保留非遗项目中产品本身具有的特性。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层面很广,不仅仅是一项或几项的产品标准就可以完全覆盖的,需要统一规划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全面、系统的标准体系。王海瀛[9]也曾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体系框架,贯穿建档、研究、保存和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的整个保护过程,可以从管理、技术、工作的各个方面制定非遗文化保护的标准,从而实现非遗项目的全方位保护措施标准化。

3 濮绸织造技艺标准化实践

保护与传承中国的手工技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继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为制定浙江文化发展战略开展第四次调研的时候曾动情地说道:“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要动员全社会共同传承保护好中华文化,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怎么样从标准化的角度,利用标准化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标准化工作者急于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通过标准化实践,在规范技术指标的同时也能帮助企业传扬非遗文化,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保护、传承和弘扬,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播也能帮助企业打开市场。本文所指濮绸是桐乡濮院出产的传统丝绸产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品种之一,与杭纺、湖绉、菱缎并称“江南四大名绸”。据《濮川志略》记载,明代朝廷鼓励种桑养蚕,至清朝、民国期间,濮院养蚕织绸规模空前鼎盛。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濮绸市场逐渐萎缩,之后一直未得到恢复,急需采取措施加以扶持和保护。濮绸织造工艺被列了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T/ZFB 0015—2022《濮绸》标准就是由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主导制定的一项产品类团体标准,本文以该标准为例来具体说明纺织类非遗项目的技术标准实践。

在《濮绸》团体标准的标准化实践中发现,企业、客户比较关注能否在标准中把文化的元素体现出来,能否在标准中将非遗的故事讲述给大家听。《濮绸》标准的引言部分对濮绸织物的前世今生作了介绍,讲好了濮绸非遗的故事,明确其历史文化特征及意义,并详细介绍了濮绸产品的质量特性,如质地细密、柔软爽滑、色彩艳丽、坚韧耐磨,具有风吹不折、日晒不褪色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标准中规定“在浙江省桐乡濮院一带生产,以线密度(纤度)为44.4 /48.9 dtex(40/44 denier)及以上的桑蚕土丝为主要原料”,对其生产地域进行限制,规定了濮绸所用的原料以及其生产的地理范围,明确了濮绸织造技艺的传承范围。

濮绸作为桑蚕丝织物,在技术指标项目的设置中,既要满足国家标准GB/T 15551—2016《桑蚕丝织物》的技术要求,又要能体现其自身的产品特性,把其产品描述性的特征转化为可检测可验证的技术指标。由于濮绸自身的高强、耐磨、柔软爽滑的特点,以断裂强力、撕破强力和耐磨为测试项目对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证明濮绸织物的断裂强力、撕破强力总体表现较好,尤其在纬向的断裂强度相对其他桑蚕丝织物有明显优势,所以对其断裂强力、撕破强力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增加了耐磨性能项目,这正是通过挖掘濮绸产品特性,转化为通过技术指标体现其质量特色的地方。在外观疵点评分中,针对濮绸产品采用的土丝具有独特的纤度特征,其体现的档或柳易被认为是经柳或纬档,因此在外观疵点评分表中增加了注明“由于土丝纤度特征所体现的档或柳不作为疵点评估”,这也是根据产品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的标准要求。

4 结语

纺织非遗要传承发展,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精良的产品是基础[10]。而标准化作为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帮手,能够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濮绸》的标准化实践,发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应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标准中有所体现,将文化通过标准的形式传播开来。质量指标的确定能够从数据上更好地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特性,通过试验数据将特性量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非遗的质量,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更好的金名片。如何创新开展纺织非遗与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渗透性研究,积极思考并践行纺织非遗传承的标准化+行动,在标准中体现产品特色,以标准来促进和提升纺织非遗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是需要纺织从业者和标准化工作者共同努力来推进的!

文化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活动方式及全部产物,标准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以标准来促进和提升中国纺织非遗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凸显中国五千年文化韵味,支撑中国纺织非遗资源的活态传承,这也正是建设“文化中国”,打造文化自信大国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技艺纺织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