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艺术歌曲分析
——以《永恒之歌》为例

2022-11-10 01:16姚嘉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系
艺术品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乐段小调艺术歌曲

姚嘉(深圳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系)

被柏辽兹称为mélodie 的法国艺术歌曲,根植于法兰西高贵典雅的民族气质中,在经历了16 世纪用琉特琴伴奏的独唱曲、17 世纪用复调音乐伴奏的舞曲和18 世纪结构方整的浪漫曲的积累沉淀后,从19 世纪中叶开始突破了传统的模式。mélodie 区别于德奥艺术歌曲,它有着不对称的自由结构、精致新颖的音调和独立性更强的钢琴伴奏等特点,近年来越发受到史学家、教育家和歌唱家的重视。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代表圣桑和古诺、素有“法国的舒曼”之称的福列、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等音乐家的艺术歌曲作品不断得到研究和演绎。而以管弦乐作品著称的作曲家肖松,尽管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在数量上和名气上均不如上文提到的作曲家,但也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同福列和德彪西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诗歌鉴赏力,这使他在创作中能够更好地表现诗歌内容、更精确地还原诗歌韵律。尤其是他在生命终结的前一年创作的《永恒之歌》,把爱的隽永谱写流传,也把他在艺术歌曲上的创作成就写入永恒。

阿梅德-埃尔内·肖松短暂的一生,生活于1855-1899 年的法国。19 世纪中叶到20 世纪初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法国文化艺术的海洋掀起新浪潮,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波涛最为澎湃。为了摒除德奥音乐的影响,法国作曲家力图寻找一种独有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能够代表法兰西民族与众不同的气质。而文学和绘画的革新让作曲家看到了希望,在其艺术歌曲中,精练的法语决定了诗歌的气质,而诗歌则决定了音乐的内容,绘画风格又影响了音乐的手法。文学和绘画的双重辐射带给了音乐史无前例的崭新面貌,而音乐又反过来描绘出一幅幅听觉上的印象派画作,诗歌的气质也被音乐所升华,传播的范围更广。肖松作为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作品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肖松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886 年之前,主要受马斯内的影响,其作品展示出流畅和优美的旋律感,如《魅力》和《蜂鸟》。第二阶段从1886 年到1893 年间,其作品中有了更多戏剧性特征的痕迹,这些痕迹有部分来源于与艺术环境接触而受到的感染,如创作时间横跨10 年的声乐套曲与管弦乐《爱与海的诗》。该作品分为两个部分,其创作基于肖松友人莫里斯·布绍尔的诗歌《花之水》和《爱之死》,而布绍尔又为肖松提供了另外15 首歌词。除用管弦乐伴奏之外,两个部分之间还有管弦乐演奏的间奏曲,管弦乐的加入使原本只有钢琴伴奏的声乐作品更富于色彩性和戏剧性。第三个时期始于肖松父亲去世的1894 年,这个时期他阅读了大量象征主义诗歌和俄罗斯文学,如屠格涅夫、妥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俄罗斯文学则使他的作品更具深度,而《永恒之歌》正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声乐作品。

《永恒之歌》创作于1898 年12 月,与《爱与海的诗》并称为肖松最重要的两部声乐作品。

总的来说,《永恒之歌》与这一时期法国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有以下共同之处。

①风格上:保持着法兰西民族的高贵典雅,没有利德歌曲中民歌的通俗感;②内容上:采用同时代诗人的作品,把象征主义诗作的通感、神秘感、画面感和音乐性融入创作中;③结构上:依据音乐发展的需要自成一体,但简洁凝练,不遵循传统曲式;④旋律写作上:重视语言和诗歌的音韵规律,以短小的音乐语汇组合成新颖的曲调,同时避开传统节拍规则的重音和乐句的对称;⑤调性布局上:突破传统大小调的局限,扩大调性概念,频繁使用变化音来破除调的确定性,增强调性的游离感;⑥钢琴伴奏上: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以达到渲染音乐色彩的目的,伴奏与声乐部分紧密结合,离开伴奏的声乐旋律顿失光彩。

除了以上法国艺术歌曲普遍性的特点之外,《永恒之歌》还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这部作品的歌词来自夏尔乐·克洛的诗集《檀香木盒》中的《夜》,诗作中充满着对死去恋人的思念和表白,色调既深沉又多变,情感表达非常强烈,但又透露着难言的悲哀,诗作本身的矛盾性对音乐的创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意味着作曲家不可能用温婉、超然的风格去写作,古诺的高贵、福列的典雅、德彪西的吟诵和光影等都不适合这首诗作。

(1)风格上,肖松突破了法国艺术歌曲雅致内敛的情感表达,歌曲情绪随着诗作跌宕起伏,情感的澎湃激昂几近浪漫主义,但及时的回落又使其保持了法国的敛致。歌词共有十二节,前三节中,曲调虽稍有起伏,但尚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第四节是第一个情绪高点,不仅音调上扬,而且音符密集、速度加快,但第五节又急速下落;经历了第六节的低吟之后,连续三节使用情绪提升、但节末又归于沉痛的手法,表现近乎病态的情感;第十节是最后的压抑,为接下来最强烈的情感释放做伏笔,歌曲在如同生命终结前的呼喊中走向高潮、走向结尾。

(2)结构上,《永恒之歌》较之其他作品,结构庞大而复杂,全曲可分为七个部分,主体是中间的四个乐段,见表1。主体四个乐段中,既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结构性再现,一般歌曲中上下句重复的乐句结构也完全不存在,乐句和乐段之间依靠连绵不断的伴奏联结。

表1 《永恒之歌》曲式结构

(3)旋律写作上,不似德彪西、福列等松散流动,而是在看似无规律的旋律进行中,暗含着整体性。

《永恒之歌》在旋律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①采用双动机的发展方式,在旋律中交织行进,两个动机在前奏中接连出现(见谱例1)。

谱例1 第1-3小节(来源:作者自绘)

二者在曲中反复使用,如同小说的双线结构般,动机1 主要在伴奏中出现,表现沉重的氛围;而动机2 在歌唱的旋律和伴奏中都一再用到,表现哀痛的倾诉。第5 小节伴奏第二次使用动机1,把前奏中渲染出来的沉重的色调埋入歌声——“树木颤抖着,星空闪烁着”,接着动机2 在声乐声部第3 小节第二次出现,歌词唱道“我的良人他已离去”,而下一小节钢琴伴奏中呼应了声乐声部,把爱人离去的悲伤再次强调,引出了“他已将我的心带走,多么让人悲痛”。随着这个乐句最后一个音的落下,动机1在属调上出现,音乐走向#g 小调。

浪漫主义常见的扩充发展手法在法国艺术歌曲中很少见,但在《永恒之歌》中,第一乐段结束后的间奏正是由动机1中的三连音作为材料来发展(见谱例2),其间调性不断游移,直到第二乐段开始时,暂时停留在#g 小调,节拍也由4/4拍变为8/12 拍。随着旋律的进行,调性再次偏离,歌词进入第六节时,原本的#c 小调变为同主音大调,音乐情绪走到了最柔和的部分:“我对他说,你会尽你所能地爱我吗?”其仿佛沉醉在过往温馨甜蜜的回忆中。然而,随着这句歌词最后一个音节的落下,调性又开始改变,灰暗的色调再度占据了回忆画面,“我只有在他的怀中才能入睡”的到来,情绪急转直下。

谱例2 第44-46小节(来源:作者自绘)

歌曲的第三部分一开始,尽管声乐旋律完全不同于第一乐段,但伴奏部分几乎是一致的,动机1 和动机2 再次与声乐旋律呼应。

随着旋律的发展,节拍在2/4 拍和4/4 拍之间不断切换;而到了第56 小节即歌词的第8 节第3 句时,动机1 比初始时高小三度出现,使调性走到了e小调,它作为a 小调的属调,又为第四乐段在a 小调上进行埋下了伏笔。在歌词的第九节结束时,动机1 在a 小调上再现,之后调性渐渐走向#c 和声小调。

经过了65-69 小节即歌词的第10节这一最后的蛰伏,旋律即将推向高潮。最后一段调性始终在#c 和声小调和#C 自然大调上摆动,尾声还原了#A 和#E 两个音,回归到了#c 自然小调,全曲结束。

②肖松除了运用动机写作手法,还将歌剧中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写作手法融为一体。旋律线条紧扣语言音调,既有念白式吟诵(见谱例3),也有气息宽广的旋律线条,谱例4中的乐句虽无连音线,但气息却必须接连不断,既表现紧张不安的心情,又体现无法停止的思绪(见谱例4)。

谱例3 第32-33小节(来源:作者自绘)

谱例4 第60-61小节(来源:作者自绘)

第一乐段可看作小抒情乐段,而中间的三、四乐段则以吟诵调为主,出现了大量在中音区的同音反复和大小二度音阶行进,但最后一个乐段又是波澜壮阔的大咏叹,虽然音域也没有超过小字二组,但长达四、五小节的4/4 拍旋律却必须一气呵成。两种手法头尾呼应,相映生辉,使作品的每个部分既有独立性,又不失完整性和一体感。

(4)伴奏写作上,该歌曲的伴奏称为弦乐与钢琴部分更为恰当。肖松在管弦乐作品上的成就使他在歌曲写作上也融入了管弦乐的创作思维,脱离了弦乐和钢琴部分,歌声如同树空有枝干而没有繁茂的绿叶,声乐、弦乐、钢琴是一个整体,并无主次之分。但为了叙述的方便,下文还是称弦乐和钢琴部分为伴奏。情感变化如此剧烈的作品绝不能只用钢琴来表现。尽管肖松也写作了纯钢琴版的伴奏,但钢琴加弦乐四重奏的伴奏更为常用,也更能渲染出该曲的戏剧性。所以,即便是纯钢琴版的伴奏,依然可以看到四个声部交织进行,层次丰富,伴奏音型多变。第一乐段伴奏缓慢宽松,配合着音乐的抒情性;间奏运用了动机1 中的三连音作为发展材料,在第二乐段变为12/8 拍时,三连音很自然地成为三个一组八分音符组合;而在旋律发展到歌词的第四节时,伴奏织体变得更加密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连接三十二分音符震音,将乐曲推上一个小高潮;当音乐情绪平静下来后,伴奏又变得松散,各个声部也不再那样密集出现;第三乐段结束后,用连续的切分音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预示着高潮的到来;然后作曲家刻意先抑后扬,伴奏随着旋律蜻蜓点水了一番,最后才再次使用三十二分音符的震音使音乐情绪达到了顶点;而伴奏却并未在制高点终结,在持续减弱的震音中,旋律声部在加入了休止符后慢慢变得疏松,乐声在#c 小调的主和弦上渐渐远逝。

尽管在19 世纪的下半叶,以德彪西、福列、拉威尔为代表的法国音乐家们的艺术歌曲大多都是采用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为歌词,以新颖的写作手法和自由的结构来创作,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高度融合,肖松的作品亦是在这丰沃的土壤中开花结果。但除了早期的浪漫曲类型的作品,肖松的艺术歌曲应该是法国作曲家中感情最热烈的、曲风最富戏剧性的,而声乐与器乐结合的紧密度也达到了顶峰。《永恒之歌》是肖松在艺术歌曲创作上的巅峰之作,也是他的“天鹅之歌”。歌词透露着象征主义的画面感和音乐性,作曲家时而淡淡叙述,时而激昂感叹,在压抑的回忆中,情绪一步步走向高潮。演绎该作品时,既要掌握歌词的韵律与旋律的结合点,也需对歌词的背景和内涵有一定的了解;既要遵循法国艺术歌曲惯有的控制的原则,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地保持淡然,而是要把握好乐曲情绪,及时地收放,把声乐部分视为作品的一个声部而非主导,与钢琴和弦乐达成默契的配合,形成统一的立体音响。

猜你喜欢
乐段小调艺术歌曲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和声小调音阶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视唱练耳与钢琴
Colorful you
二胡曲《新婚别》演奏浅析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