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对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1-10 06:31杨雅婷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2年21期
关键词:血气呼吸衰竭气道

周 娟,杨雅婷

1.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陕西西安 710300;2.西安市第九医院老年病科,陕西西安 71005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与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有关。由于其患病的人数较多,病死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统计学调查指出,COPD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1]。COPD病程长,随着病情进展会发生肺通气不足,当对气道产生阻塞容易发生缺氧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控制将会发展为呼吸衰竭,不仅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而且增加了死亡风险[2]。鼻导管低流量吸氧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既往被应用于纠正缺氧、改善呼吸困难治疗中,效果可靠,但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方面作用有限。近年来,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被应用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其能够克服气道阻力,有利于呼吸肌疲劳缓解,在加快肺功能及排痰功能恢复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3],为探究其应用效果,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收治的100例中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陕西省森林工业职工医院收治的100例中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随机信封,信封中从1~100随机放置数字卡片,根据卡片上数字单号、双号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7/23、26/24,观察组年龄为43~76岁,平均(65.63±8.02)岁,病程为2~18年,平均(13.39±2.26)年;对照组年龄为42~78岁,平均(65.58±8.09)岁;病程为1~18年,平均(13.43±2.5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胸部X线片或胸部CT、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诊断为COPD 合并呼吸衰竭[4]。(2)研究前为患者及家属介绍目的与意义,在知情并了解的基础上征得患者同意,在知情同意书签字,医学伦理会查阅申请及相关项目表示认可,并予以支持;(3)患者交流正常,能够配合完成研究;(4)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重要脏器官受损;(2)存在精神性疾病、无法正常沟通;(3)恶性肿瘤;(4)合并心功能异常或心血管系统疾病;(5)对研究药物或治疗方案存在过敏史或不耐受;(6)存在免疫系统疾病或血常规检查异常;(7)合并全身性感染;(8)合并肺癌、支气管哮喘等其他类型肺部疾病。

1.3方法 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检查及诊断,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予以对症治疗,包括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配合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对照组:经鼻导管行低流量吸氧治疗,设置参数为2.0~3.0 L/min。观察组:给予BiPAP治疗,结合患者鼻型及配合度选择适宜的面罩,指导患者保持半卧位,头部偏向一侧,采用怡和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机(德国德尔格),治疗时将模式调整为S/T压力支持模式,相应参数血氧饱和度控制在90%以上,设置潮气量(VT)标准参数为10 mL/kg,治疗参数按照2 L/min的氧流量实施治疗,予以4 h通气治疗。治疗初期可将压力水平调低,结合患者病情适当上调,确保患者可耐受,期间若患者有喝水、咳嗽等要求可中断10 min左右。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1周。

1.4观察指标 检测患者血气指标、呼吸力学指标及生活质量、血清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和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水平在治疗前后的改善幅度,按照疗效标准评估其治疗效果。(1)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采用ABL80FLEX血气分析仪(雷度米特医疗设备公司)检测。(2)呼吸力学指标:呼吸频率(f)、VT及吸气时间(Ti)/呼吸周期总时间(Ttot)采用FLEXO双水平呼吸治疗仪(美国凯迪泰医学科技)检测。(3)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评估,评估项目包括3个维度:症状、活动能力、疾病影响,共涉及51个条目,评分均采用百分制评分法,越低的分值表示越好的生活质量[5]。(4)α-HBDH:治疗前后均取3 mL晨起空腹静脉血,室温放置2 h后应用美国贝克曼生化自动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盒进行α-HBDH水平检测。TREM-1:治疗前后均取3 mL周静脉血,常规离心后应用美国 RD System 公司生产的TREM-1试剂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进行TREM-1水平检测。(5)疗效标准:各项指标包括血气及呼吸力学在治疗后恢复,各项症状得到控制为显效;治疗后症状缓解、临床指标有所改善但并未完全正常为有效;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或更为严重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有效)所占的百分比[6]。

2 结 果

2.1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气指标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前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较对照组高,PaCO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2.2两组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降低,VT、Ti/T均呈升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呼吸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动力学指标比较

2.3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血清α-HBDH和TREM-1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α-HBDH和TRE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α-HBDH和TRE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续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血清α-HBDH和TREM-1水平比较

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53,P=0.012)。见表5。

表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

3 讨 论

目前,COPD已经成为了我国第三大常见的慢性疾病,患病的人数仅次于高血压、糖尿病,COPD如果不受到重视,治疗不当会出现多种并发症的严重后果,导致肺部出现慢性炎症反应,如自发性气胸、呼吸衰竭等,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有研究报道,COPD患者呼吸肌需要克服通气阻力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氧气,这个过程会引起呼吸肌疲劳,引起通气障碍,存在较高的缺氧及CO2潴留风险,严重者发展为呼吸衰竭,导致不可逆损害[7]。

临床强调,针对COPD患者应以改善气流受限程度、纠正缺氧等为主,常见治疗方案为鼻导管低流量吸氧,其具有操作简单、不影响患者进食、咳嗽等优势,但氧分压浓度高低不一,患者呼吸状态也会对治疗产生影响,且会对患者局部鼻黏膜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达不到预期效果。随着医疗设备的更新、进步及临床治疗水平的提升,BiPAP在中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治疗中得以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作为一种无创机械通气模式,BiPAP主要利用的是面罩,能够对呼气及吸入气道正压起到调节作用,有利于克服气道阻力的影响,促进肺部有效通气量的增加[8-9]。在呼气状态下,较低气道正压便能够对内源性呼气末正压产生对抗,避免了气道闭陷、肺泡萎陷等的发生,可极大程度上放松呼吸肌,解除疲劳状态,有利于血气改善,促进症状的缓解[10]。从本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PaO2、PaCO2治疗后得到了更为明显的改善且优于对照组,体现了BiPAP在改善血气指标方面的效果。与传统鼻导管吸氧相比,BiPAP与患者生理状态更为接近,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通气需求对VT作出相应的调整,吸氧浓度较为稳定,且减少了对患者鼻黏膜的刺激,患者接受度高[11-12]。采用双向正压通气模式仅对低吸气压力进行设置便能够得到稳定呼吸力学指标,有利于改善呼吸衰竭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过治疗在VT、Ti/Ttot、f改善及治疗总有效率上比对照组效果更为明显,体现了BiPAP的优势及治疗价值。在生活质量影响改变方面两组均有改善,但观察组表现更佳,提示该治疗方案更有益于患者生活质量改进。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TREM-1、α-HBDH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TREM-1、α-HBDH在COPD急性加重患者早期诊断中作用显著,COPD患者的TREM-1、α-HBDH水平明显较高[13-14]。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REM-1水平较低中可以看出,BiPAP对于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症状改善更为明显。BiPAP模式会分配两种不同的气压,使患者呼吸道在睡眠时保持打开状态,吸气时需要保持较高的压力,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缓解呼吸衰竭症状。但基于研究时间及现有条件的限制,收集样本量较少,有待进一步大规模研究,且观察指标不够全面,今后临床研究应增加随访指标,进一步挖掘BiPAP在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方面的优势及作用机制,随访其安全性,为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提供更多可靠的证据。

综上所述,中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治疗方案,能够在血气指标及呼吸力学指标方面显著获益,有利于生活质量改善,可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血气呼吸衰竭气道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补喂植物多酚对伊犁马1000m速步赛运动成绩及血气指标的影响
儿童中心气道狭窄84例的病因及诊疗方法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黑珍珠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