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表演艺术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

2022-11-12 20:35管浩淼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萍表演艺术笔者

管浩淼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艺术与传播学院,广东 珠海 519087)

西方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时代。我国表演艺术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在当时,乐师宫女等人为帝王演奏音乐、表演舞蹈等。这类表演艺术广泛用于祭祀神灵、先祖,再后来慢慢发展为戏剧、戏曲,最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到达了电影电视阶段。换句话说,“其实,电影表演艺术是由舞台表演艺术发展而来的”。由此可知,二者是具有同样的特点和性质的。比如:“模仿还原”,即对于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以及给观众呈现的表现形式等。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在中国知网中查阅的文献资料,大体总结出以下表演艺术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重要作用。

一、表演艺术的认识到实践

(一)对表演艺术的初步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的本质是这样定义的:“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也就是说人有一定的自我认识能力。表演艺术亦是如此。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艺术,它十分推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表演者要运用这种方式探究其中的奥义。研究表演中的非理性因素,首先要对表演艺术形成初步的自我认识。通常来讲,表演者要具备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感受力、深刻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表演艺术是实践的艺术,表演者只有通过多次排练、演出,才能提高专业水平。笔者对表演艺术的初步认识在于,真正拿到一个剧本之后要思考人物形象,弄清楚他都经历过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并不断往人物身上靠。只有这样,表演者才会逐渐提升表演水平。

(二)对非理性因素在表演艺术中的影响的理解

在表演艺术中,非理性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理性因素一般是由人产生的,比如:

1.非理性因素——情感

人产生的情感会对表演艺术起到激化的作用,比如一位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受到其他演员的言语、行为等刺激而产生了悲伤的情感,从而留下了眼泪,进而感染了其他演员,使他们也红了眼眶。由此不难看出,非理性因素——情感的重要作用。

2.非理性因素——灵感

人产生的灵感是创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表演艺术的创作过程中,不管是前期剧本编剧的创作,还是表演过程中演员的二次创作,灵感都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编剧还是演员,他们在某一时刻,受到外部刺激或者内部诱发后,灵感在脑海中浮现,思维中的各种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突然汇集,从而让主体思维已存的信息同外来信息在神经系统的通路中突然相接通,从而带来出乎意料的效果。这是非理性因素——灵感在表演艺术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3.非理性因素——习惯

人自身的习惯是一种非理性因素,在表演艺术中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比如,习惯引导着演员在表演时形成肌肉记忆。我们在观看表演时会发现,有些演员演某一类型的角色非常得心应手,仿佛他就是这类角色的原型。这是因为他们在表演这类角色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走向一个几乎固定的表演状态,这正是非理性因素——习惯所引导的。

(三)表演艺术的理论创新对实践创新的影响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以,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表演艺术的理论创新亦是如此。表演实践的创新就是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研究表演艺术的出发点——交流,这也是表演艺术中很重要的非理性因素。实践创新就是受到理论创新的影响而不断磨合的过程。

“戏剧的技巧,是交流的技巧。没有交流,戏剧便丧失了生命力。”这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的话。在排练过程中,我们总会有跟对手搭不上戏或者进入不了角色的感受,此时,表演理论会强调,“真听、真看、真感受”。表演艺术的理论创新就在于表演者不应该只停留在理论上的“进入状态”。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崔冰就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真实的表演,取决于真实的交流。”表演艺术的理论创新其实大部分还是受“演员”“观众”感受的影响,创新也大都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交流和感受是舞台表演的基础,演员与演员之间,要真实地感受彼此,包括眼神、语言、动作、表情。很多演员没有理解角色、没有全身心投入到人物的世界当中,就会把自己所认为的普遍的行为逻辑和表演技巧表现出来。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两个演员好像在相互“看着”,其实没有真正“看见”,就更不用说角色与角色之间灵魂深处、精神世界的互动了。非理性因素告诉演员,要每时每刻感受到对方给予自己的刺激,哪怕只有一丝一毫,要从这些刺激中,激发出不一样的感受。顺着角色的行为和逻辑,演员的台词也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二、表演艺术中的非理性因素

戏剧演出中的表演艺术的三要素是“演员、剧本、观众”,这其中都蕴含着非理性因素,接下来本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表演艺术所延伸出来的职业我们称之为“演员”。演员在表演艺术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演艺术从理论到实践都离不开“演员”。而演员作为“有着自我意识的人类”,他们可以称之为“表演艺术中非理性因素最多的承载者”。表演艺术中的非理性因素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演员本身,比如演员的情感、意志等。

剧本也是表演艺术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首先是表演艺术中理论的呈现、理性因素的载体,但非理性因素在剧本中也是存在的,它直接影响到演员对于它的理解以及呈现。虽然它有着“理性”的框架,但更多的还是需要“非理性因素”的填充,比如创作的灵感、幻想以及非逻辑状态下的想象。

观众,是表演艺术的直接受体,也是表演艺术最大的“非理性因素”。观众的反馈直接影响到演员、剧本的创作,很多时候,演员会根据观众的反应进行临场发挥、即兴创作等。观众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表演艺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口味千变万化,因此,表演艺术也要随着这一“非理性因素”不断调整。

其他因素,就要考虑到现实演出了。表演是需要场地空间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舞台空间”。没有演出空间,表演艺术就无法完成。所以,演出空间可以说是表演艺术的“第四要素”,它促使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三、非理性因素对表演艺术的影响

对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非理性因素是演员,演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表演的呈现效果。演员在呈现角色人物方面分为三个阶段:本我、自我、超我。

观众的现场反应这一非理性因素也对表演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以笔者在表演艺术课上所扮演的角色为例。

先说本我,本我阶段是表演中最容易的一个阶段,也许演员饰演的角色与自身的性格极其相似,那么,本我阶段的非理性因素完全来自于演员生活中的状态,比如笔者扮演过曹禺先生的话剧《雷雨》中的周冲,他与笔者年龄相仿、性格极其相似:冲动、热情、富有同情心。他的性格本来就跟笔者很像,所以笔者演起来也比较舒服。在剧中,周冲愿意为四凤付出,笔者觉得这就是自己。对于这类角色来说,演员在生活中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就是最大的非理性因素。这对于演员来说,会产生积极影响。因为这个角色与演员极其相似,角色的创作来源于演员的生活经验,演员可以把自己的故事或者思想带入到角色中,这样也会给观众带来比较舒服的视觉体验。

自我,这个阶段是演员与角色相互融合的一个阶段,这里的非理性因素就有些复杂了。它不仅包括演员身上还存在的一些“本我”性格,还包括演员对于角色的重新认知。角色与自己的性格有些许差异,这就需要演员探寻这个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学会换位思考。不过这个阶段的难点在于,很多演员无法脱离“本我”阶段,依然用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来诠释角色,这就会给另一个非理性因素——观众带来不好的体验,进而导致演员再次调整状态,进入恶性循环。不过,如果演员能够发现角色与“本我”的差异,就会得心应手。比如,笔者扮演过电影《再见前任》里的余飞,他与笔者的年龄相差较大,笔者找到的差异就是他的性格更加狂放一些,笔者将性格中狂放的一面放大化,因而表演比较贴合实际,观众也拍手称赞。这就是非理性因素对于表演艺术的作用。

超我,是演员在扮演角色中最难的阶段,也是受非理性因素影响最大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角色与演员的“本我”阶段可谓天差地别,在“自我”阶段,演员还能将自己与角色相似的一面放大化,到了“超我”阶段,演员就需要完全脱离“本我”。比如,笔者扮演过话剧《雷雨》中周萍这一角色,他有些胆小、懦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说话、生活方式与笔者完全不同。笔者通过思考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对繁漪四凤的情感究竟如何,渐渐地,笔者心里建立起来一个周萍的形象。在第四幕中,周萍把自己以往因懦弱胆小而不敢表达的情绪逐渐释放,逐渐抗争。在理解了这些之后,笔者带着这份沉甸甸的情感去诠释周萍这个角色,仿佛真的体会到自己就是周萍。笔者在这错综复杂的情感里徘徊迷茫,有了脱离本我的那种感觉。要想达到超我阶段,演员要全身心换位思考,撰写人物小传,理解角色每次行动的原因。如果演员处理不好,观众更不会买账。这里的非理性因素包括:演员的意志以及一些灵感、直觉等。

四、总结

不管表演艺术如何发展,“非理性因素”对于它的影响也都大同小异。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动力、选择、调节、激发、催化、促进的正面作用。认识事物是由“人”这个主体来进行的,因此,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过程中离不开非理性因素的参与。表演艺术是实践的艺术,作为演员,要想真正理解其中的非理性因素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初步认识它,并且在理论创新之后要投入到实践创新中,不断探索表演艺术中非理性因素带来的影响。

猜你喜欢
周萍表演艺术笔者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