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品中的语言应用艺术探讨
——以王熙凤为例

2022-11-12 20:35
戏剧之家 2022年2期
关键词:老祖宗俚语贾母

李 珉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济源 459000)

与人进行沟通交流主要是借助语言进行的,一直以来,语言表达能力都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项能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对人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有着非常高深的语言艺术造诣,尤其在王熙凤的人物刻画中,语言描写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状态,是整部著作中刻画最成功的人物之一。王熙凤虽然读的书并不多,但是一直都属于能说会道的能干人,她从社会现实中采撷精炼的俗语、俚语,表达起来简单明了,形象生动,还很俏皮,能够精准的领会贾府核心人物的心思去办事。遇到尴尬时,王熙凤能够用机智幽默的方式去化解,在巧言善辩的语言来往中蕴含着深刻的含义,这为她增添了很多其他人难以企及的语言魅力,这在研究王熙凤语言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感受到她的语言智慧。进入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一个人如果能够在为人处世过程中用得体的语言和恰当的方式去表达,不仅个人人格魅力能够加分,还能提升个人事业发展的核心技能。在我国传统学者研究过程中,通常会将语言的表达和个人的思维模式视为一个整体,很少单独去分析语言。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内容轻形式的问题。在研究《红楼梦》人物语言时可以发现,很多人的研究都是立足于语言描写手法与具体用词,没有深入分析人物语言的内在逻辑性,而在人的语言表达实际状态中,逻辑推理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很多人习惯性忽视的一个要素。如果单单从字面上对人物语言进行分析,很难具有说服力,需要我们将语言的表达形式与逻辑思维方式有机统一起来,更全面地去展现《红楼梦》人物的特点与语言的艺术。

一、王熙凤反驳规劝的说话艺术赏析

在《红楼梦》的第五十二回当中,在王熙凤与贾母之间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这话老祖宗说差了,是人都说太伶俐聪明,怕活不长。是人都说得,人人都信,独老祖宗不当说,不当信。老祖宗只有聪明伶俐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样福寿双全的?只怕我明儿还胜老祖宗一倍呢!我活一千岁后,等老祖宗归了西,我才死呢。”对此,贾母回应道:“众人都死了,单剩下咱们两个老妖精有什么意思。”分析这段话我们可以发现,从表面来看,王熙凤是说自己可以活很久,但是实际上却是在捧贾母,从侧面赞扬贾母是一个聪明伶俐福寿两全之人。通常老年人最喜欢讨论的就是福禄寿,也希望自己能够长命百岁。王熙凤就是抓住了贾母这样的心理特点,用巧妙的语言表述方式抓住贾母的痛点,有针对性地来讨贾母的欢心。王熙凤在表述过程中,对贾母提出的观点“聪明伶俐不是一件好事”进行了反驳,而论证的方式就是贾母之所以能够得到福寿双全就是因为聪明伶俐。仔细推敲可以发现,王熙凤并没有直接推翻贾母的观点,反而在她的话语中,贾母说得很有道理,紧接着表达自己的看法,弱化了自己的反驳意味,避免引起贾母反感,更容易被接受。与此同时,王熙凤也表明自己提出观点并不是简单地反对贾母。甚至花了很多语言来称赞贾母聪明伶俐和福禄两全。最终贾母不仅不生气,反而也认同了王熙凤的观点。

二、王熙凤说话艺术中俗语引用的赏析

有红学研究者在研究中发现,《红楼梦》中,王熙凤在出场时使用的俗语次数高达50 余次,曹雪芹本人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加入“俗语云”“古人云”“自古道”等字眼,多次引用成语、俗语、古诗词等,尤其是古诗词与谚语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

对王熙凤进行语言描写刻画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俗语与俚语,大部分红学研究者都认为,王熙凤的言谈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大俗。事实上,王熙凤在不同情境中引用的俗语、俚语与谚语等都能够直观地体现人物的性格,仅仅通过阅读这些对话就能联想到鲜活的人,大大加深了读者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印象。但是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很多学者都只是从语言美感与修辞手法着手分析人物语言,并没有注重人物语言表达中存在的逻辑性。事实上王熙凤语言描写中引入多条谚语、俗语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增加语言的说服力。

语言交流过程中俗语、俚语的使用并不是简单地增加修辞手法,更多的是为了佐助语言表达,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与感染力。王熙凤所使用的俗语、俚语都是人们在长年累月的生活经验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常常被用于日常生活交流。在王熙凤的表达中,俗语的出现不仅仅增加了她语言的说服力,还为人物形象刻画增添了风趣幽默的色彩。王熙凤引用的很多俗语都有着比喻意义,比如:她在“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这句话中,就借助比喻的形式说出人没有心眼就很容易吃亏的现实,用“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这句话说明,虽然自己很多事无法亲身经历,但是也在走过的人生中见识了很多事情;她在“癞狗扶不上墙”这句话里用比喻说明一个人如果品行不端,那么即使有人帮助也不没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些语言描写中,借助俗语来喻人喻事。

除了比喻,王熙凤还非常善于用归纳的方式来表达,把看起来彼此互不相关的人与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基于二者相似之处联系归纳,让人们更加信服,作为自己言语的佐证。例如在“判决狱平儿行权”一回当中,王熙凤一向都对下人很严苛,即使自己生病也不例外。在这一回中,王熙凤提出对太太屋中所有的下人进行严审,这样才能让他们招供。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已经弄清茯苓霜并不是五儿所偷,实际上是彩云偷偷拿给赵姨娘的,但是面对平儿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建议,王熙凤却认为这种处理方式过于宽容,借助“苍蝇不抱无缝的蛋”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在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做坏事也不会有人冤枉她的同时,又暗暗指明,即使五儿没有偷,但怀疑她也是因为她此前表露出这样的迹象。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贾珍派贾蔷去往姑苏办事,但是贾琏却害怕贾蔷办不好事情,因此王熙凤就对贾琏说道,贾蔷也这么大了,“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何况贾珍让他去也不是真的去讲价钱去的。在这句话中,王熙凤引用俗语主要是为了说明,贾蔷虽然没有办事的经验,但是却看过别人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也算是有经验,有过学习的机会,办好事情也是应该可以的。在她的劝说下,贾琏被说服,最终同意贾蔷去姑苏办事。《红楼梦》关于王熙凤的出场描写中,还先后出现了“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鸡儿吃了过年粮”“擒贼先擒王”等不同的俗语。除此之外,其他的人物也非常擅长用俚语,比如贾宝玉因为贾迎春在孙家受到欺凌而难过时,王夫人就用“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来劝说贾宝玉,秦可卿劝说王熙凤时,也用过“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树倒猢狲散”等俗语。在《红楼梦》中,俗语的大量出现大大增加了人物语言的说服力,其中,王熙凤出场中对俗语的使用最为具有特色。

三、赏析王熙凤说话中的类比艺术

在王熙凤出现的场景中,多次在其语言表述中出现类比论证,借助这种方式来支撑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当中,王熙凤说了这样一句话“那是要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寿教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碰出那个坑来,好盛福寿的。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坑,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分析这段话可以发现,王熙凤将贾母和福禄寿星进行类比,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共同之处。老人都非常喜欢听到健康、长寿、富贵这样的字眼,正是因为王熙凤善于抓住老人的心理,通过这种类比的表达不仅达到了讨好贾母的目的,也让贾母更加喜欢王熙凤。

纵观《红楼梦》,住在大观园里的才女数量非常多,但是在诸多才女中,读书不多的王熙凤却表现出极高的语言才华,不仅言谈爽利,还有着非常深细的心机,这正是王熙凤人物语言描写中所存在的艺术特色,她在语言应用上,不仅具备很强的艺术性,又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合,适合社会交际,很有特色。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语言描写,可以发现,王熙凤在语言表达中具备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用了非常多的论证形式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以更好地被人接受,这样不仅能顺利说服人,还保持了双方情感的完好性。可以说王熙凤语言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更易于被他人所接受。进入信息化程度高度发展的今天,语言表达始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一个人要想能够独当一面,树立起良好的外部形象,语言艺术非常重要。《红楼梦》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饱满的王熙凤,定格了她的经典形象,可以作为现代人语言艺术学习的参照。

猜你喜欢
老祖宗俚语贾母
贾母的品位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文物表情包
人类的老祖宗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老祖宗的童年
村里的老祖宗
STREET TALK 街头俚语
STREET TALK 街头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