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戏剧中国化

2022-11-13 08:13卜诗琪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戏曲戏剧艺术

卜诗琪

(贵州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在浩瀚无垠的人类艺术宝库中,戏剧文化一直影响着人类的艺术发展,由于古欧罗巴洲的海岸线漫长曲折,一些重要的自然资源较为稀少,古欧洲人习惯了在海洋上贸易打猎,商业极其发达,这也造就了他们的人民直接猛烈的情感表达,所衍生出的艺术产物——戏剧,便是这种“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而在亚欧大陆东边的古老中国,则一直沿袭着男耕女织的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衍生出委婉内敛的情感表达,其所孕育的如戏曲等艺术形式便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当西方戏剧来到了中华大地,当直接猛烈的表达遇上含蓄内敛的情感会碰撞出怎样的花火呢?我想戏剧会告诉我们答案。

一、西方戏剧扎根于中国的艰难历程

(一)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定义

戏剧作为人类艺术高峰上的明珠,在人类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戏剧一般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一种综合艺术。而戏剧的起源有二:一是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时期的文字中,“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祈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另外一种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中国戏曲作为中国本土的舞台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有着大量的观众基础以及重要地位,而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宋等朝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合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戏剧与戏曲的起源及定义有很多共通之处,这也为两者在中国融合创新打下了基础。而我们可以通过观看戏剧与戏曲剧目,了解新思想,了解人类文明史,引发人生思考。

(二)戏剧中国化的阻碍

戏剧中国化的过程艰难且漫长。在中国社会的文化固有性的影响下,西方戏剧在纷繁复杂的中国艺术门类中仍能占据一席之地,自然离不开它强大的艺术属性与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在一百多年的戏剧转型中,中国本土的戏曲门类也在不断被舶来品所冲击,西方戏剧在古老东方的土地上不得不做出变革,来解决古与今、旧与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为应对这个问题,我们运用了“降维法”或“升维法”来思考与解决。中国传统思想讲究委婉内敛,而西方主流思想则更多地讲究直接猛烈,这在戏剧与戏曲这两大艺术大类中便展现得淋漓尽致。20 世纪中国戏剧最大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是它的古典时期的结束与现代时期的开始,是传统戏曲的“一统天下”被话剧和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的戏剧文化生态所取代,并且由新兴话剧在文化启蒙和民主革命运动中领导了现代戏剧的新潮流,而这些“精神文明”的更迭则具有一定的政治性,通过全面“西化”思想来逃离当时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但在当时社会经济极不发达的旧中国,这种极端“夹生饭”似的艺术思想也让戏剧中国化的过程走了很多弯路。只有全盘西化才能救中国,“兴中国的现代戏,就只有兴西方的戏剧这一条路可走”的思想是行不通的。“文化绝对主义”的偏颇,抹杀了中国戏曲的艺术价值与本土文化的合理性,而正确的创作思路则是从“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加以创新与融合,产生有中国特色的戏剧。这一正确的融合路径,也给戏剧中国化打开了思路。

(三)西方戏剧与中国戏曲的融合创新

戏剧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探究。莎士比亚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由于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是属于舶来品,历史较短,而占据中国舞台艺术主流的一直都是戏曲,戏曲艺术有很多名作,如《长坂坡》《西厢记》《牛郎织女》等。它们都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的记录与改编,达到让观众深省的目的。当时间来到了清朝末年时,中国的经济大门、文化大门被打开。一时间,男耕女织的文化传统被冲击,各种西化思想如泉水喷涌而出。戏剧也在这一时间来到了我们古老的中华大地。在中国,莎剧被改编为众多的地方戏曲,拿到戏曲舞台上演出话剧。莎士比亚的爱情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多次被改编为中国的各种民间戏剧,这种戏剧和戏曲的有机结合,无不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创新基因和对民族文化土壤的敏锐嗅觉。通过戏剧这一表现形式展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思想,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是戏剧中国化的一个巨大成就。在中国的文化土壤里重生,它所反映的人们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使我们震撼,封建礼教与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斗争故事使我们动容。

(四)戏剧对中国的发展作用与反作用

戏剧对国家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戏剧在中华大地出现的这不长的时间里便涌现出大量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戏剧剧作,如剧作家曹禺先生的《雷雨》《日出》《家》、老舍先生的《茶馆》《龙须沟》等。这些经典的中国原创剧目,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给苦难中的人找到了精神希望,并鼓舞着人民追求自己的幸福。如《茶馆》这一剧作反映了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幻。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茶馆》点醒了青年,让青年开始反思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以及这种制度对于人民的压迫,更有利于中国人民感知新中国成立的不易,建立自己的制度自信。经典剧目《江姐》再现了革命先驱江姐的英勇事迹,把她为革命理想献身的精神传递给了新一代的年轻人。《红色娘子军》属于革命现代色蕾舞剧,它将西方芭蕾的技巧融入其中,展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的剧作无不展现出发人深省的思考,为社会的进步与蜕变给予帮助。同时,当代中国的高速发展也给了戏剧发展的温床,传统戏剧与先锋戏剧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这些剧目多种多样,有对经典的传承,也有对艺术的探索,吃饱了饭,生活过好了,才能更好地深思人生,深思艺术。中国的发展,正好给了一批人站在时代的前沿去进行戏剧创作的机会,如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经济基础雄厚,戏剧剧院数量多、质量高,不仅仅有老舍、曹禺等知名国内剧作者的戏剧剧目,更有如易卜生、莎士比亚、契诃夫等知名外国作者的戏剧剧目。艺术体系完整,发展速度快,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国家对戏剧发展的重视。戏剧发展促进中国国家发展,同时国家发展也会反哺中国戏剧的进步与融合。

二、戏剧融合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一)戏剧对国家发展的作用

有中国特色的先锋主义戏剧是综合艺术作用的产物。20 世纪的中国是变革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的社会,充满了各种新思想。先锋话剧企图以怀疑的、批判的冒险精神重构中国的戏剧秩序,而这种目标的达成则通过影视、音乐、美术、歌舞、相声、动画、哑剧、朗诵等舞台表现手段综合在一起,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则从另外一种角度表现戏剧舞台背后的艺术思想。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虽只有一个,但道路却有千万条。换了一种表现形式,所传递给观众的精神便也是不一样的。“从旧的里面去发现新的,这叫做推陈出新,必定要旧中之新,有历史渊源的新,才是真正的新,那种表面上五花八门,欺世骇俗的新只是一时的时髦,并不是真正的新。”确实,与其简单地“旧瓶装新酒”抑或“新瓶装旧酒”,不伦不类,还不如让旧瓶旧酒保持固有的本色和魅力,别糟蹋了它。我们强调中国话剧的现代化,并非是在剪断与传统的脐带中实现的,而应是既立足传统又立足现实境遇,既面向广大本土观众又面向国际潮流实现的。无论如何,传统的文化符码和审美积淀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从整体思维理念上构成一种无意识,对异己的艺术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同化力和吐故纳新的功能。所以说,“真正的传统往往不是一种羁绊,更是一层平稳的台阶。”

(二)新时代下的先锋话剧

戏剧有利于中国人民的艺术思维扩展。戏剧传入中国,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更加影响了中国人民。如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民族也在戏剧这一领域实现了很多突破性的创新,如先锋话剧。先锋话剧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它的戏剧结构和表现方式是区别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中国国内也涌出很多优秀的先锋剧作家,如孟京辉、何念等,这些优秀的剧作家从不同于常人的艺术角度深入剖析生活本质,并给出了很多闻所未闻的新思想,给人们的艺术思维和思考方式以很大的冲击,这对于塑造一个新时代的思想浪潮是很有必要的。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量的现代化处理手段也被加进戏剧的创作展演中来,如新媒体技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的广泛应用,也让中国现代戏剧拥有了更多的可能。人们的艺术思维和审美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在视觉效果展现和传达上表现出更强烈的美学追求。在高科技化的艺术时代,创造出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直击心灵的动人故事,更需要为故事传达所服务的多样化的硬件及软件技术设备。新媒体技术的诞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本方向,为戏剧在后工业化时代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化技术手段帮助现代戏剧的发展,在中国社会的熏陶下,新兴技术和优秀思想的结合创造了一部又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如张艺谋导演的舞台演出《最忆是杭州》以及原创沉浸式话剧《经山海》等。这些优秀的戏剧作品给观众以震撼,并指引观众进行深入思考。一个人只有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各个领域拥有创新精神,而戏剧便如雨一般润物无声。

(三)戏剧对中国的贡献

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戏剧表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会随着一个时代的改变而自我创新。在旧中国时期,中国戏曲运用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让中国人“醒过来”,现如今的新中国,戏剧也用自己的方式让中国人在其中得到收获与思考,让国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即使是现在这个生活节奏极快的物质年代,戏剧仍然是人们精神生活里的明灯,有着它不可磨灭的价值。

中国戏剧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戏剧这种直面现实的艺术形式如一双无形的手,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其中揭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革命品质被新时代的我们所接纳,为新中国的建设凝聚民族力量,激发民众的民族责任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大格局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戏剧在中国是很有市场和发展潜力的,不仅是因为它所带来的时效利益,更因为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新形势以下的中国社会,戏剧这一艺术主体会迎来更多如雨后春笋般的创新成果,以更好地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人民也会因为戏剧的存在而得到情感的升华。就如宇宙是浩瀚的,戏剧世界也是一样,总有一天,人们会因为戏剧而思考,中国也会因为戏剧而得到进步。

猜你喜欢
戏曲戏剧艺术
有趣的戏剧课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