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曲音乐的现代化
——京剧《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的差异

2022-11-13 08:13
戏剧之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海港唱腔乐队

凌 钰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200030)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而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戏曲中,京剧有一定的代表性。作为一种古老的剧种,无论在宫廷还是民间,京剧都流传广泛。在清朝,京剧集各剧种优点于一身,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元素,也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道光年间,京剧发展达到鼎盛。清朝时期,京剧受到各阶层人民喜爱,其间,涌现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剧目。

在研究这些剧目时笔者发现,中国传统京剧作品在演唱形式、唱腔创作、乐队编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传统京剧音乐可以在原有乐队编制的基础上,加入西洋乐器组来丰富传统京剧音乐的音色。如今,已经有许多作曲家在中国传统风格的剧目里加入现代化风格的素材,使中国传统京剧音乐更富有感情色彩。

文革时期,中国涌现了一系列样板戏,它们把京剧的发展推向又一个高潮,革命现代京剧《海港》就是诞生于这一时期。《海港》是八大样板戏之一,它打破了传统京剧乐队编制的模式,并加入西方管弦乐队。该戏以码头工人为中心,表现了码头工人胸怀祖国的精神。全剧运用了板式扩充、借字转调、主题音乐贯穿等手法,表现了复杂的节奏,加入了中西混合乐队。这部戏在继承中国传统京剧板式的同时,进行了大胆创新,是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一、《海港》作品介绍

《海港》创作于“文革”时期,由上海京剧院演出,是当时唯一一部以工人为题材的现代京剧作品。该作品叙述了某装卸队里党支部书记方海珍、组长高志扬和码头工人们的故事,他们为了支援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赶在台风来临之前把一批出国稻种装上驳船、转运外轮,在此过程中,他们揪出了阶级敌人、完成了援外任务。作品情绪呈递增状态,在高潮处,情绪高涨激昂,体现了码头工人胸怀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放眼世界的国际主义豪情。作曲家运用了中西混合的管弦乐队编制为此戏配器,作曲技法上,作曲家多用复调模仿,包括支声复调、长音拖腔和填充式对比复调帕萨卡利亚,使该戏音响效果多样而现代,技术上更加严谨,旋律线条更加清晰。

二、《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的差异

(一)《海港》的人物性格刻画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是作曲家于会泳创作的,作为文革时期的作品,它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整出戏围绕以码头工人方海珍为首的爱国青年为中心而展开故事情节。作品的故事发展以人物情感起伏为主要依据,通过音乐的变化对人物性格进行刻画,方海珍的人物形象塑造和她代表的工人阶级的爱国情怀与壮志豪情的体现,都是通过音乐来完成的。另一个角色高志扬对共产党的忠心、不畏艰难险阻的决心,也是通过音乐来体现的。整出戏情节进展速度较快,开场的前奏曲营造出一种紧张氛围,加上随后跌宕起伏的情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出戏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层次性、深度性。

(二)传统京剧音乐中人物性格刻画

中国传统京剧音乐是通过程式化板式的唱腔音乐来塑造人物性格的。举例来说,中国传统京剧《状元媒》为张(君秋)派代表剧目。全戏主要人物有柴郡主、杨延昭、赵德芳。该戏里的柴郡主【二黄原板】的唱腔华丽、端庄,表现出她宫中淑女的特质,【西皮导板—慢板—原板】的唱腔突出了她敢作敢为的个性。柴郡主个性率真,为了自己的幸福,不顾少女的矜持,唱腔既体现出她淑女的气质,又把她率真大胆的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整出戏有很强的戏剧性,杨六郎英雄救美却好事多磨,后来,状元公为杨六郎和柴郡主拉线做媒时上场所唱的【西皮流水】,把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描写得惟妙惟肖,也把京剧音乐的“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两首作品在人物性格刻画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两者有不少差异,但不管用何种方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它们都是用戏曲音乐帮助演员更好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把他们积极向上、大胆追求美好事物的人物性格特点呈现给观众。

(三)《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唱腔的差异

1.《海港》中所体现的唱腔音乐

作为现代京剧,《海港》中的经典唱段“忠于人民忠于党”,以中国传统反二黄板式为基础,旋律经过精简改良,更加注重整体逻辑性。唱腔上,该戏没有照搬老戏、套用曲牌,而是更注重长短结合。同时,在唱腔创作之中,该戏注重节奏之间的对比、变化,通过借鉴声腔的音乐特点,使整出戏的旋律更加高昂。《海港》打破了中国传统京剧唱腔旋律发展的方式,运用主题音乐发展、借字转调(唱腔所有下句通过“借字”的方式转到上方四度调,层层攀高,给人一种紧张感)、板式扩充等方法,使唱腔与唱词内容更贴切、情感表达更细腻、音乐形象更统一,这一做法借鉴了西方歌剧音乐。主题音乐经过加花、缩减、分裂、变奏、模仿、再现等手法的处理,把主要旋律深深刻在观众的心中。唱腔结束句落sol,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坚定决心。同时,节奏拉宽、音区提高,给人一种由黯淡转向光明的感觉,前后衔接非常自然,也体现了现代京剧音乐开始朝专业性方向发展的趋势。

2.中国传统京剧音乐中所体现的唱腔

中国传统京剧音乐中的唱腔一般是演员与琴师共同设计的,这种创作的优点是“集体性、传承性”,这种集体创作经常“一曲多用”——这是典型的传统京剧唱腔音乐的创作方法。戏曲音乐的程式化特点表现在板式上,一般来说,原板的音乐就套用原板过门;慢板的音乐就套用慢板过门。

三、《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音乐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海港》中的音乐都是新创作的,可以说是专曲专用,旋律唱腔上,运用主题音乐发展做全曲贯穿。节奏方面,在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时,音值短,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比较紧凑;在表现抒情氛围的时候,音值长,音与音之间的连接比较松弛。整部戏的音乐强弱力度紧跟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音色立体、饱满,并且,通过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反复模进,进行音乐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四、《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在乐队编制上的差异

(一)《海港》的乐队编制

作为革命现代京剧,《海港》一方面保留了传统京剧乐队三大件的编制,另一方面又加入了西洋乐器。主要乐队编制有:京剧三大件、木管组乐器和铜管组乐器。木管组乐器由键盘排笙、竹笛(第一长笛兼)、唢呐(双簧管兼)、2 支长笛、双簧管、单簧管(降B 与A调)组成。铜管组乐器由2 支圆号(F调)、2 支小号(降B调)与长号组成。打击乐方面的配器有了比较大胆的突破,除了传统的板鼓、大锣、铙钹、小锣以外,还加入了民族打击乐器如小堂鼓、武锣、大锣等扩大声部,加入高音大锣、2 面中音大锣和低音大锣,小锣也加入低音小锣声部,同时,还有小钹、碰钟等。与此同时,还大胆地加入西洋打击乐器(3 架定音鼓),在必要时起到渲染烘托作用。又加入中国弹拨乐器组的琵琶和西洋乐器组的竖琴,作为点状织体的烘托。在弦乐声部,直接用4 把小提琴(第一声部)、3 把小提琴(第二声部)、2 把中提琴、1 把大提琴和1 把低音大提琴。

(二)传统京剧的乐队编制

在传统京剧音乐中,乐队编制分文场和武场。在文场中,一般以管弦乐队伴奏为主。常用乐器为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这些乐器常常伴奏二黄、西皮、四平调、南梆子等腔系。根据整出戏在情感表达上的需要,有时会加入一对唢呐,用于吹奏曲牌或者为歌唱伴奏。在京剧武场中,主要乐队编制为打击乐队,通过节奏感鲜明、音响强烈的打击乐做情绪的渲染与烘托。武场打击乐队的编制通常包括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件乐器。在京剧乐队中,板鼓通常起到指挥的作用。每个乐器渲染的情绪不同,大锣的音色饱满、力度强,主要用于剧烈的大场面;铙钹音色暗淡,音响比较闷,主要用于气氛低沉、伤感的剧情;小锣单打的音色清淡,将其安排在安详平静或者活泼跳跃的场景中较合适。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乐队的编制是比较灵活的。可以根据每出戏具体场景的需求对乐器作出一定的调整。建国以后,我国涌现了许多戏曲音乐方面的作曲家,使我国对乐队的编制探索更加深入。这些作曲家在保留传统乐队编制的基础上,加入不少色彩性乐器,有中国民族乐器,如琵琶、笛子、唢呐等,也有西洋木管组、铜管组、弦乐组与打击乐组乐器。乐队人数从一开始的10 多人发展到现在的20 余人左右,声部组成发展到由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弦乐四声部组成的中小型民族管弦乐,这使得中国戏曲音乐不论在音色、音乐的表情还是音区等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海港》与传统京剧音乐在演唱形式上也存在不少差异。《海港》作为现代京剧,与传统京剧音乐相比有很多创新,比如,《海港》在京剧音乐中加入了多声部合唱的形式。传统京剧音乐里,早期是独唱、对唱及齐唱的形式,到了样板戏时期,特别是样板戏后期的音乐创作中,几乎每一部戏里都加入了多声部的合唱。将合唱与唱腔巧妙结合,可以更形象、更细腻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五、结语

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音乐也在不断发展创新。本文通过对京剧样板戏《海港》与中国传统京剧音乐的对比,归纳了两者的共性,阐明了两者的差异。

如今,京剧样板戏受到各界广泛认可,留下的大量优秀唱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学习。然而,在“样板戏”时期之后,戏曲作曲一直处于冷淡状态,戏曲音乐现代化的进程也很缓慢。在如今百花齐放的文艺环境中,传统的京剧音乐不太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京剧音乐重新焕发生机,是发人深省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肯定“样板戏”的同时,吸收其中的精华。虽然传统京剧音乐的长过门、拖腔已经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仍应该保留传统京剧音乐经典的部分,借鉴并吸收西方优秀的音乐素材与和声、复调、配器等手法,进行创作。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作曲家投身戏曲音乐创作之中,在充分了解传统京剧音乐的基础上,对唱腔、乐队编制进行灵活变动,加入更多演出形式,不仅可以有大乐队演出,还可以有单独胡琴、司鼓等演出,甚至可以大胆地让京剧音乐以各种形式的曲式结构出现。

我们应在保留传统京剧音乐特色的同时,通过加花、缩减、变奏等方式对京剧音乐的唱腔进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脚步,打破大家对传统戏曲音乐的固有认知,让观众听起来耳目一新,既有新鲜感又不失戏曲韵味。

笔者认为,在对戏曲音乐进行创新与探索的同时,我们不能忘了传统戏曲音乐的根与魂。只有充分了解传统戏曲音乐各行当、各流派、各腔系的特色,同时,熟练地掌握西洋音乐的作曲技巧,作曲家才能够将二者融合,创作出既有浓浓的戏曲韵味,又符合时代潮流的戏曲音乐。

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每位投身创作的作曲家都需要有强大的热情与耐心,仔细钻研、琢磨,为我国戏曲音乐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海港唱腔乐队
花的乐队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花的乐队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海港清洁工
FOLLOW FOLLOW 《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