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段亚亭运用温肾活血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2022-11-15 17:22彭杰刘凡
河南中医 2022年3期
关键词:附子心衰西医

彭杰,刘凡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阶段,可归属于中医学“心痹”“喘证”“水肿”等范畴[1-2]。现代医家已开始使用“心衰病”命名西医的心力衰竭[3],更全面概括了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反应。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偏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从整体入手,通过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用武之地[4-11]。国医大师段亚亭(后文尊称段老)是国家首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重庆市名中医,临证70余载,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擅治内科疑难杂症,在巴渝之地乃至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特别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段老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与治则

1997年《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对中医心力衰竭的首次定义: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血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将心力衰竭的中医病因病机做了简要的概括。段老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认为心肾阳虚为心力衰竭之本,而瘀血阻滞是最常见之标,间或夹杂水湿、痰饮。阳气虚衰,不独责之于心,因“心肾相交,全凭升降。而心气之降,由于肾气之化,肾气之升,由于心气之降”(《慎斋遗书》),《尚书·洪范》云:“火曰炎上,水曰润下”。心阳居上,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居下,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水无心火之温煦,则水邪泛滥,心火无肾水之滋润,则心火亢盛。而心为君火,位于上焦,主宰全身;肾为相火,居于下焦,根于命门,温养脏腑,心肾之阳气上下相宣,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阳虚衰,不能上温心阳,心阳不振,寒饮凌心,故见心悸;寒饮射肺,肺气不宣,故见喘促、咳吐痰涎。而水停是心力衰竭的必然结果[12],皆因肾阳不足,气化失司,故见少尿,水气不化,流连肢体,故见水肿。段老因之提出“心肾同治”“温补心肾阳气”为主要治则。而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13],多数患者迁延日久,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瘀血阻络,气机不畅,则寒饮不能猝然而散,阳气难以一朝而复。段老认为,瘀血阻滞是心力衰竭病必然伴随之标。血不利而为水,又加重水液停聚。因之又提出治疗心力衰竭,活血化瘀应贯穿始终。心脉得通,气机调畅,则邪能去而正易复也。

2 经验组方

根据“心肾同治”“温补心肾阳气”“活血化瘀贯穿始终”的治疗原则,段老以温肾活血为治法,拟定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组方:温肾活血方,此方在多项临床[12-13]及基础[14]研究中,获得了良好效果。基础方药组成:附子(先煎1 h)9 g,肉桂6 g,生地黄30 g,黄芪30 g,当归9 g,三七3 g,茯苓15 g,泽泻12 g,陈皮9 g,炙甘草6 g。方中附子味辛性热为君药,能温补心肾之阳。肉桂温肾与附子相须为用,并能引火归元。生地黄、黄芪共为臣药,《本草经疏》云:“干地黄,乃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附子配伍生地黄,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化生无穷”之意。黄芪大补元气,附子与黄芪配伍,能增强附子补阳的功效,如虞抟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当归、三七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使心脉得通,阳气易复,茯苓、泽泻利水泻浊,使寒饮得其去处,以利阳气归复。《素问·玉机真脏论》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少佐陈皮以醒脾解腻,使温补而不碍胃气。诸药配伍,共奏温补心肾、活血化瘀之功。

3 抓主症,兼次症,改善生活质量

段老除了潜心中医药临床与科研,仍关注西医治疗心力衰竭的最新进展。段老认为,在慢性心衰的急性发作期,西医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且操作简便、快捷。在慢性迁延期,随着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在临床的规范使用,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15],而近年来出现的治疗心力衰竭的新药,如沙库巴曲[16]、新型利尿药托伐普坦[17]等,减低了传统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作为一个新世纪的现代中医,应与时俱进,摒弃门户之见,吸纳西医优势的治疗方法。同时,段老也发现其中的不足,比如心力衰竭的死亡率仍相对较高,在不发达地区,5年死亡率高达52.5%,特别是慢性心衰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没有因为新药的出现而明显改善[18]。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能较长时间存活,但心理状态[19]、运动耐量、社会关系[20]、性活动[21]、工作状态[22]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段老认为,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生活质量,自拟了基础方的加减法,如心力衰竭患者常因胃肠道瘀血食欲较差者,予焦/炒四仙(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15~30 g以醒脾开胃;心力衰竭患者多因病情迁延日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情绪抑郁,可加香附10~15 g,郁金10 g,柴胡9 g等以疏肝解郁,抑郁较重者再加淫羊藿18 g,石菖蒲18 g,巴戟天18 g,乌药10~15 g 等,伴失眠者再加用酸枣仁15~30 g,柏子仁15~30 g,茯神15~30 g,知母10~15 g,合欢皮30 g等养心安神;头痛者加羌活10 g,白芷10 g,川芎 10 g 等;心力衰竭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便秘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轻症可加肉苁蓉 18~30 g,枳壳 12 g,重症用生大黄(后下)6 g,芒硝(冲服)10 g,枳实12 g等,腹胀加木香6~12 g,砂仁6~15 g,厚朴6~12 g等;又如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灌注不足、心理因素等原因出现阳痿、早泄、性冷淡等,可酌加九香虫9 g,淫羊藿15~30 g,巴戟天15~30 g,覆盆子15~30 g等。

4 验案举隅

林某,男,52岁,2018年9月16日初诊。主诉运动耐量下降半年余,行走200 m左右即出现明显喘息气促,乏力、肢冷、失眠、纳少、进食后腹胀、阳痿、大便黏滞、小便少,双下肢轻度水肿,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涩。既往史:2年前行冠状动脉CTA示右侧冠状动脉中段70%~80%狭窄,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仅口服二级预防药物控制,未进一步治疗。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T波低平;心肌酶谱、心肌标志物均正常范围,NT-proBNP:2 491.62 ng·L-1,6 min步行实验:295 m。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评分77分。西医诊断为慢性心衰,心功能II级。中医诊断:心悸,辨证为阳虚血瘀证。处方:附子(先煎1 h)12 g,肉桂6 g,生地黄30 g,黄芪30 g,当归9 g,三七3 g,红花 12 g,茯苓15 g,泽泻12 g,磁石15 g,九香虫9 g,巴戟天 18 g,淫羊藿18 g,陈皮9 g,木香9 g,炒鸡内金12 g,车前子18 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2018年9月30日二诊,患者服药后运动耐量有所增强,睡眠改善,性生活质量部分改善,双下肢水肿基本消退,进食增加,偶有进食后腹胀,予上方去磁石,鸡内金改为30 g,厚朴9 g,10剂,水煎服,日1剂,后复诊均随证加减。患者运动耐量逐渐增强,2018年10月21日复诊,双下肢无水肿,性生活基本恢复正常,腹胀明显缓解,复查NT-proBNP:1 094.36 ng·L-1,6 min 步行实验:480 m,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评分41分,均较前明显改善。

5 小结

根据慢性心衰的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学“心痹”“心水”“心咳”“喘证”“心悸”“水肿”“脱证”“厥证”等范畴。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论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与西医的风湿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十分相似,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关于“心水”的描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与心力衰竭的临床特征相符。“心咳”之称亦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曰:“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心咳,久咳不已,三焦受之”终末期可见心痛、腹满、不欲食、水肿等症状,与西医肺心病心力衰竭类似。

心力衰竭二字在中医典籍中最早见于王叔和的《脉经》,“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文中对“心衰”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的描述,与西医急性心力衰竭极为相似。但段老认为,此段文字出现在《脉经》第三卷第三章脾胃部,联系上下文,此段是为了解释脾胃病水肿的脉象和治疗方法,不是专论心系疾病。后世古籍中对“心衰”也有零星记载,如《千金要方》《圣济总录》等,但均与西医心力衰竭相去甚远。1997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首次出现与西医心力衰竭相对应的“心衰”病名,并对中医心衰病做了定义。但是到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才开始采用“心衰”的病名。在各个版本的中医内科教材中,西医的心力衰竭相关内容散乱分布在喘证、水肿、心悸、胸痹(心痛)等章节中。段老对中医心衰病的命名持肯定态度,单纯以喘证、水肿等症状为主的名称来命名与西医相对应的心力衰竭,不能全面概括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和病理反应。

清代名医徐灵胎有“一病必有一主方” 之说,抓主证定主方,也是段老临证用药的重要原则。段老临证先辨病,确定主方,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加减。段老原创的除湿汤[23]、佩兰汤[24]、双补汤[25]等,已在川渝地区广泛应用于临床。段老治疗心力衰竭注重于中西医结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为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急性发作期,西医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且操作简便、快捷,在慢性迁延期,能有效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但患者的心理状态、运动耐量、社会关系、性活动、工作状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医疗干预,段老认为,心力衰竭的主要矛盾是心肾阳虚,瘀血阻滞,以温补心肾为主要治则,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拟定温肾活血方,并随证加减,在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感谢段亚亭老师对本文的指导)

猜你喜欢
附子心衰西医
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超声诊断分析
诺欣妥治疗缺血性心肌病致心衰的效果分析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两手
山西省心衰中心联盟在并成立
治三叉神经痛
洪昭光:中西医将相和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蒙西医结合治疗对宫颈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CD4+/CD8+的影响
耐寒与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