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道两路”理论探析壮医脐环穴治疗水肿的思路*

2022-11-15 04:37蓝毓营李力
中医药导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水液水道脏腑

张 妍,蓝毓营,李力

(1.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水肿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影响体内津液代谢,导致机体内外、组织间隙、血管内外水液交换失衡,从而造成局部或全身出现浮肿的病理现象[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集第四十三》云:“人中百病难疗者,莫出于水也……类目多种,状各不同。”水肿之病因病机复杂多变,病势迁延,愈后复发率高,为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2]。

壮医学“三道两路”理论认为:“气道”是人体的呼吸系统,相合脏腑是肺;“谷道”是人体的消化系统,相合脏腑是脾;“水道”是人体的泌尿系统,相合脏腑是肾;“龙路”是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相合脏腑是心;“火路”是人体的神经系统,相合脏腑是脑[3]。壮医学认为水肿病由外邪侵袭阻碍气机运行,以致“水道”阻塞,水液不得外泄,泛溢肌肤所致,属壮医水道病“浮肿”范畴,与“三道两路”关系密切[4]。笔者从壮医学“三道两路”理论切入,通过刺激壮医脐环穴以通利气机,恢复脏腑生理功能以驱水外出,从而治疗水肿病,以期为水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解析“三道两路”,认识水肿之理

壮医学认为“三道两路”作为人体内部的通路系统,是人体与外部环境沟通维系的重要通路。“三道两路”各司其职,则机体生化有度,天、地、人三部运转正常。若“三道两路”闭塞不通,则机体功能失调,天、地、人失于同步,百病由生[5]。故疏通“三道两路”气机,恢复“三道两路”的生理功能,促使体内水液运转有常,可防治水肿病。

1.1 气道宣降失调,液则不布 壮医学认为气道是人体之气与自然之气交换的通道,与肺(咪钵)相合,主气机宣降和通调水液,是推动体内水液输布运行的原动力。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气化占据主导地位,气行则液行,气滞则液阻[6],故水液的通调运转实质上是靠气道在体内的宣降而实现。《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降,有通调水道的功能,在全身水液运转过程中承担着沟通联系的重要作用。肺气向上通过腠理宣发汗液,向下通过膀胱肃降尿液,与全身脏腑配合紧密,以此保持机体内水液输布协调,防止机体发生水液停聚现象[7]。若肺宣降异常,则水液阻滞,正如《证治汇补·水肿》言:“肺主皮毛,风邪入肺,不得宣通,肺胀叶举,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亦能作肿。”可知肺外感风邪,致宣降失常则腠理不密,小便不利,水液不布、泛溢肌肤而发为水肿。因此气道宣降功能失调,是导致水液输布失调的重要因素。

1.2 谷道健运失职,湿则不化 壮医学认为谷道是人体受纳腐熟水谷的通道,与脾(咪隆)相合,居人体中部,主水湿运化。《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属脾,脾化湿,人体内凡水湿类疾病皆与谷道密切相关。《脾胃论》曰:“脾主运化水湿为枢,脾运障碍,清阳不能出上窍,浊阴不能出下窍,上下不通则水肿。”脾为阴脏,湿为阴邪,脾与湿同气相求,相互制衡,脾能运湿化湿,湿能困脾阻脾[8]。脾阳升健,运化如常,则清阳得以上滋,浊阴得以下润,体内水湿运化有常;若湿邪困遏脾阳,阻滞气机运化,伤及脾土,致脾不化湿,湿邪上下不通,清阳浊阴交换失常,机表水湿四布,浸淫肌肤,诱发水湿病。正如方有执所说:“脾虚无以制水,易引起水势泛溢。”因此谷道健运功能失职,是导致体内水湿弥散的关键因素。

1.3 水道开阖失司,水则不行 壮医学认为水道是指全身水液出入排泄的通道,与肾(咪腰)相合,为一身阴阳之大主,司水液开阖,是人体水液排泄的统领者。《素问·逆调论篇》曰:“肾水脏,主津液”,强调肾为水脏,主全身水液的流转、疏通、排泄。喻嘉言谓:“肾司开合,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肾主人体阴阳,水液在人体内的“循环往复”主要依赖肾之开阖[9],肾气从阳得开,肾阳温煦机体使水液气化有常;肾气从阴则闭,肾阴濡润机体使水液周行有度。若肾阳亏虚,气化失司,则水道开而不闭,水液横流;若肾阴亏虚,气化失司,水道闭而不开,水液排泄受阻,流转失度,故聚水成肿。因此水道开阖功能失司,是导致体内水液横流的根本因素。

1.4 龙路通利失常,津则不畅 壮医学认为龙路是指全身血液循环的通路,与心(咪心头)相合,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曰:“诸血者,皆属于心。”高度概括了心具有化生血液与运行血液的功能。《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液和血液由中焦水谷精微之气运化所得,两者同宗同源,相互资生,故有学者指出血液与津液在生理上同源互化,决定了血液和津液在病理上也互相影响[10]。《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血不利而为水。”《景岳全书·肿胀》曰:“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为水,故水肿乃血之水病。”可见血水相因,两者互累为病[11]。龙路推动一身血液运行,龙路传导顺畅则血液通利,津液畅行;若龙路阻滞,无力推动致血液瘀滞,脉管堵塞,津液不畅,则“血不利”致“水不利”而积水成肿。因此龙路通利功能失常,是导致体内津液运行不畅的重要因素。

1.5 火路传导失守,邪则不去 壮医学认为火路是指全身信息传感的通路,与脑(巧坞)相合,是三道两路的核心,为生身之本,主一身之神经感觉传导。《类证治裁·健忘》曰:“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壮医学认为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指挥官,其网络纵横交错于体表,沟通联系气道、谷道、水道、龙路,是集中反映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重要传感器,具有调控人体一切精神情志和感觉意志的作用[12]。《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曰:“诸髓者,皆属于脑。”表明脑为精髓、骨髓、脊髓的藏纳之处。目前研究表明水蛋白家族(AQPs)是一组与水通透性联系密切的细胞膜转运蛋白,在参与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同时,也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3]。其中AQP4在脊髓、侧脑室、下丘脑等多个部位均有表达,在细胞水液代谢及维持水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4]。故火路传导正常,各脏腑信号接收如常,AQP4功能正常转运水蛋白,细胞内外水液调转正常;若火路信号传感失常,AQP4运转失利,细胞膜内外水液交换失衡,机体失常,发为水肿。

2 浅析壮医脐环穴,探寻水肿之治

壮医脐环穴是广西黄氏针灸流派天阴阳针法的重要穴位组群,是壮医针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刺激脐周穴位以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15]。著名老壮医黄瑾明及其团队经过长期实践调查及临床研究总结出脐环穴的定位,以脐中为圆心、0.5寸为半径画圆,所得圆环即为脐内环穴,1.5寸为半径画圆,所得圆环即为脐外环穴。将脐内环和脐外环分别看作以脐眼为圆心的两个圆,从正北方出发沿顺时针方向按角度取穴,临床上脐内环穴常取圆周0°、45°、90°、135°、180°、225°、270°、315°八穴,脐外环穴常取圆周0°、90°、180°、270°四穴,每个穴位均代表不同脏腑在脐周的映射点。壮医学认为脐部是一个“小周天”,可分为天、地、人三部。脐水平线以上为上部,属“天部”;脐水平线为中部,属“人部”;脐水平线以下为下部,属“地部”[16]。脐周网结密布,与“三道两路”联系密切,脐部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道路”的生理、病理变化,故通过针刺脐环上对应的“三道两路”特定穴,可起到治疗相应“道路”疾病的作用[17]。

壮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体作为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可分为“天、地、人”三部[18]。胸腹部位于人体中央,有联络天部、地部,承接天地之气生化运转的重要作用。胸腹部作为一个整体,亦可划分成“天、地、人”三部。气道、龙路居于腹部高位,可看做“天部”;火路居人体上部,同可看作“天部”;谷道位于腹部中央,属于“人部”;水道处于腹部下部,属于“地部”。通过调理胸腹部的“三部”之气,进而恢复“三道两路”的生理功能,使机体运行有常,方可驱水外出。

2.1 通“天部”之气道、龙路、火路 脐环穴的“天部”与胸腹的“天部”相通应,即与气道、龙路相应。脐环穴的“天部”可主胸腹“天部”的病变,故可刺激脐环穴上“天部”的特定穴以调整胸腹部“天部”的气机,恢复气道、龙路的生理功能,促使体内津液输布平衡,宣降有常。壮医脐环穴中气道的反射穴位于脐内环穴45°、315°。刺激脐环上气道的特定穴位,可增强气道的宣降功能,使津液上下通调有序,出入有道。脐环穴上龙路的反射穴位于脐内环穴0°与脐外环穴0°。刺激脐环穴上龙路的特定穴位,有助于激发龙路传化血液的功能,以增加脉道通利性,使血液运行通畅,促进脉管内血水交换平衡。宋红莉[19]在临床上治疗因血瘀水停而诱发的水肿病时,多采取活血利水、化瘀行水的治法,增强心脏运行血液的能力,以期“血行水行”,促使机体血水正常运行。通过激发气道、龙路之气,帮助恢复其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较好调治水肿病。

脐环的“天部”与人体“天部”相应,即与火路相应。脐环穴的“天部”可主人体“天部”的病变,故可刺激脐环穴上“天部”的特定穴以调节人体“天部”的气机,恢复火路的生理功能,使火路传导功能正常,全身机体协调有序运作。脐环穴上火路的反射穴位于脐内环穴0°与脐外环穴0°。刺激火路的特定穴位,畅通火路,使脑传导信号正常,则各脏腑受火路支配运行正常;火路郁闭,脑传导失常,致脑髓中AQP4表达失常[20],则各脏腑功能紊乱,体内水液失衡,诱发水肿。故治疗水肿病可从增强火路传导功能方面入手,恢复火路通利的能力,使体内细胞水液交换有序,肿则自退。

2.2 通“人部”之谷道 脐环穴的“人部”与胸腹的“人部”相通应,即与谷道相应。脐环穴的“人部”可主胸腹“人部”的病变,故可刺激脐环穴上“人部”的特定穴以调整胸腹部“人部”的气机,恢复谷道的健运功能,以维持体内湿土平衡的状态,使水湿运转有道,湿则自化。壮医脐环穴中谷道的反射穴位于脐内环90°和脐外环90°两个刺激点上,故刺激脐环穴上谷道的特定穴位,可提高谷道运化水湿的功能,使脾健湿化,机体如常。刘壹等[21]总结侯玉芬在临床上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的经验时,强调脾虚湿盛是淋巴水肿的关键病机,提出健脾利湿为主要治疗原则,临证多采取健脾利湿、运脾祛湿、醒脾化湿的治法,以实现益气健脾之功,达到脾健则湿邪自去的目的。故治疗水肿可从增强谷道健运功能方面入手,恢复谷道化湿能力,促使体内湿土平衡,水湿运化有道,肿则自去。

2.3 通“地部”之水道 脐环穴的“地部”与胸腹的“地部”相通应,即与水道相应。脐环穴的“地部”可主胸腹“地部”的病变,故可刺激脐环穴上“地部”的特定穴以调整胸腹部“地部”的气机,恢复水道的开阖功能,使体内水液排泄有序,出入有道,肿则自消。壮医脐环穴中水道的反射穴位于脐内环穴180°与脐外环穴180°两个刺激点上,故刺激脐环穴上水道的特定穴位,激发水道开阖功能,使水液从阳得开,从阴得闭,开阖有度,气化如常。张喜奎从肾阴不足的角度论治水肿,强调肾阴亏虚致肾脏关门不利,水液横流是引发水肿的关键因素,故临床以补肾阴为主,促进肾脏恢复阴阳之大主的功能,以达到肾脏开阖有度,水液排泄正常的目的[22]。故治疗水肿可从恢复水道开阖功能方面入手,激发水道主水的能力,使体内水液开阖有序,排泄有道,肿则自消。

3 典型案例

患者,男,63岁,2021年3月16日初诊。主诉:双下肢水肿10个月余。患者自述10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渐觉双下肢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食少纳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刻下症见:双下肢浮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便溏,小便不利,无心悸胸闷,无头晕头痛等症状。舌质淡白,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目诊见白睛右眼6点方向、左眼7点方向肾、膀胱反应区血脉根部增粗、曲张,集中靠近瞳仁,脉络边界浸润浑浊,模糊不清。甲诊见双手指甲颜色鲜红,月痕暴露多,甲像似鱼鳞。壮医诊断:浮肿病(水肿)。壮医辨证:谷道虚弱兼水道阻滞证。壮医治法:通调谷道、水道,利水消肿。拟用壮医针灸治疗。取穴:脐内环穴(脾、肾、肺、膀胱),脐外环穴(脾、肾),足三里,水泉,复溜。手法:针脐环穴向外呈放射状斜刺,深度为0.5~0.8 cm,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不求酸麻胀痛针感,操作过程嘱患者腹式呼吸以调气;水泉、复溜穴位直刺0.3~0.5 cm;足三里直刺0.8~1.0 cm,用吐纳补法,补2次。同时嘱患者低盐、优质蛋白饮食,并配合适量运动,调畅情志。

2诊:2021年3月21日。患者诉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乏力好转,大便溏烂,寐差,无其他不适,舌质淡白,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治疗取上述穴位,手法相同,另外加安眠三穴,斜刺深度为0.5~0.8 cm,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3诊:2021年3月28日。患者诉水肿进一步减轻,乏力亦好转,面色好转,食欲渐复,寐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舌边齿痕较前少,脉沉。治疗同2诊。

4诊:2021年4月10日。患者诉水肿症状基本消失,精神佳,食欲可,睡眠好,二便正常,正常参与工作。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平。与3诊取穴相同,连续治疗3次,手法相同,巩固疗效。

患者停止治疗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该患者年过六旬,谷道功能失调,运化无力,气机阻塞不通;加之水道阻塞,开阖失司,水液不得外排,故见双下肢浮肿。谷道气血生化乏源,各脏腑失于濡养,故见面色白光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等症。水道开阖不利,阻塞不通,水液积聚体内不得外泄,故见小便不利。壮医学认为脐环穴调气作用尤为突出,可达到调全身的效果,故初诊主穴取用脐环穴以通调谷道、水道,一方面助谷道恢复健运之功,另一方面调节水液进出人体的通道,助水湿之邪排出。配穴足三里增强谷道功能,使谷道生化有源;水泉、复溜通利水道,以调畅气机,外排水液,使患者兼症得以治疗。2诊时患者双下肢水肿较前减轻,乏力好转,寐差,故取初诊穴位,另外加安眠三穴调理脑,安神助眠。3诊时患者水肿症状明显好转,各方面均较前改善,故继守2诊思路治疗,方法相同。4诊时水肿症状基本消失,各方面症状均好转,身体机能基本恢复,按3诊的方案连续治疗3次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综上可见,通过通调谷道、水道,使得水湿之邪祛除,谷道功能恢复,三气同步、三道两路畅通,则疾病自愈。

4 小 结

壮医学认为水肿病主要病变脏腑虽在水道,但与气道失宣、谷道失健、龙路失通、火路失传密切相关。壮医脐环穴有疏通三道、畅行两路、调整气机,促使脏腑生理功能恢复正常等作用。故以壮医“三道两路”理论为基础,在“三气同步”生理观的指导下,运用壮医脐环穴从局部出发调整体气机,通过刺激脐环穴上“三道两路”的特定反射穴以激发“三道两路”的生理功能,帮助各脏腑之气协调运转,促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可达到治疗水肿的目的。

猜你喜欢
水液水道脏腑
“逐孔延时爆破”在西江“龙圩水道”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传销帝”狱中“遥控”骗人遭起诉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倾听“脏腑”之言 安度多事之秋
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