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边界与职责定位研究*

2022-11-16 03:47白玉权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8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育人

白玉权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

一、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家长教育理念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备受重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2022年1月1日开始,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其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即倡导“家校社”协同发展理念。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通过家校社协同合作,青少年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当前国家大力构建以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基础模式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在此背景下借助学校所在社区开展相关活动,构建以“互信、互学、互助、互补、互赢”为基础的“5H”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基本运行理念,厘清明晰家校社三方育人边界,探究三方育人职责,创新开展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忽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在“育人”过程中承担相应责任的明晰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首要突出问题是忽视家校社三方育人责任明晰问题。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教育承担较大的比重,家长普遍认为,学校承担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学业成绩、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教育主体责任。在此过程中,学校充当着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主体责任,而家庭教育缺失成为普遍现象,更多的家庭只承担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管护,对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素养提升、综合能力提升都普遍认为是学校的责任。在“双减”背景下家长焦虑于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将“学习至上,成绩至上”作为家庭责任的唯一目标。从社会层面来看,街道社区更多的是借助学校资源完成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将一些社会化工作推给学校,未起到社会层面三方育人的应尽职责。

(二)轻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第二个突出问题是轻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把希望多寄托于学校教育、班级老师的教育,轻视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庭教育职责的发挥,没有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纳入整体规划,从而使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积极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在明晰家校社三方育人职责边界方面没有理清相应的责任框架。

(三)弱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

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弱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由于重视不够,家校社协同育人对学生素养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还未显现,因此,各级部门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的研究不够完善,从而造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目前只停留在行动研究层面,在相关制度的制定方面还存在滞后现象,制度的完善更无从谈起。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及家长普遍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素养提升方面学校应承担更多责任,家庭与社会在学生素养提升方面所承担的职责较少,殊不知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素养提升方面家校社协同育人责任重大。

二、“5H”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边界与职责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教育的三种基本形态,三者关系能够反映出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所谓“5H”背景是指基于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构建,通过“互信、互学、互助、互补、互赢”打造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在“5H”背景下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就要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种教育的基本形态“育人”边界与职责做出梳理与界定。

(一)以“互信”为基础,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边界

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的教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本研究主要指的是狭义角度的家庭教育,并认为所谓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中的长辈(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或其他年幼者)施加影响,使其身心朝着长辈期待的方向发展,不断接受长辈所具备和认同的生活知识、技能、道德习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

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使其身心素质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的正规形式和主导形态,是制度化教育。

社会教育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是最直接也是最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教育形式,而借助城市场馆对公民进行社会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这种教育所发挥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没有受到大众重视,教育内容不够突出,一段时间以来社会教育的功能被家校教育所涵盖。

通过对“家校社”三者教育功能的解读,厘清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边界,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互信”为基础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肯定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对促进学生素养提升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家庭应承担更多的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责任,以便在入学后适应义务教育阶段的集体学习生活;学校通过开设种类齐全的统编课程及符合本校实际特点的校本课程,将学科知识讲授、集体学习规则掌握、学习方式形成、生涯规划设计等方面提供给学生发展规划设计与拓展想象思维空间;社会层面应充分挖掘本土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红色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城市场馆开展主题教育及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可盘活社区人力资源、场馆资源及一些隐形教育用于对辖区学校、家庭进行相关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二)以“互学”为方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思路

在界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边界后,以“互学”为方法创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活动。首先可以由社区牵头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委员会,制定“固定协商”与“主题协商”相组合的协商议事机构,通过“固定协商”模式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点确定年度家校社协同育人计划;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沙龙”“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研讨会”“家校社协同育人分享会”等方式相互学习先进做法,适度总结推广优秀案例,从而在共享中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1.开列优势清单,总结优秀案例分享

家校社协同育人要以“互学”为方法,将三方在已有可用于“育人”的软硬件条件列出优势清单,以季度、学期或学年为时间段进行优秀案例分享,在疫情背景下还可以采用简报、美篇、公众号、微博的方式进行展示交流。明确家校社三方自身优势,发挥家校社重要作用。从家庭角度出发,将红军故事、传统习俗、家教理念、教育心得等优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的专栏讲座、现代媒体机制等多样化形式突出展示。从学校角度出发,利用场地优势设立丰富的社团项目,开展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从社区角度出发,将图书馆、博物馆、红馆等公共场馆资源合理配置,将社区资源最大化、共享化。

2.组织讨论交流,推广成熟经验学习

在对优秀案例分享后,教师还可以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推广成熟经验进行相互学习,在此环节可以将三方的困惑、具体操作时的疑难点逐一解决,从而使讨论交流的效果达到最大化。从家庭角度出发,家长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家长大讲堂”“优秀家委会经验分享”“最美家庭”故事分享中收获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从学校角度出发,可以借鉴社区优秀工作经验助推学校各项工作的提升;从社区角度出发,社区可以组织分享具有社会性的“反诈小妙招”“垃圾分类好习惯”“疫情防控小贴士”等贴近生活的经验,提高学生生活自主能力的养成和社会意识的形成。

3.召开协商会议,创新协同育人思路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通过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可以创新协同育人思路,将一段时期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及时表彰,适时调整工作思路,在执行中创新、创新中执行。家长与家长之间共同交流、协商,总结教育心得和疑难问题,连结学校共同解决教育难症,将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绩通过学校、社区多方协作,以表彰激励的形式鼓励大家更好地投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创新实践中,以共商、共创、共享的方式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思路的形成。

(三)以“互助”为依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在创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相关思路成型后,以“互助”为依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在疫情背景下开展以“互联网+”为手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专题讲座,社区统筹安排辖区“智库”人才,学校利用现有网上教学平台及设备,家长协调时间参与互动交流学习,将常态化学习机制引入各层次、各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

1.共享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模式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共享教育资源必将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借助“共享经济”的相关模式,在一定区域内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既可以盘活“家校社”闲置教育资源,物尽其用;又可以在共享的过程中增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得家校社协同育人取得更大成效。

2.依托互助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依托互助平台,开展针对特定人群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利用心理辅导技巧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邻里关系;解决家庭矛盾、家校矛盾、社会矛盾;在互助平台构建新型协同育人模式,将志愿者精神灌输其中,从而达到依托互助平台,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

(四)以“互补”为契机,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起点

在磨合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成熟模式后,以“互补”为契机,通过家校社相互“补位”,在创新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中,“用己之长、补彼之短;相互支撑、协同发展”。家庭教育中利用“微观”聚焦的方法将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反馈于学校及社区;学校教育中借助系统评价的方法将学校教育中学生在综合素养提升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反馈于家庭与社区;社区借助利用城市场馆开展的主题活动中将优缺点及时梳理反馈于家庭与学校;家校社在收到反馈后及时利用自身优势补足短板,从而以“互补”为契机,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起点。

1.借助家长讲堂,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

在学校、社区开展家长讲堂活动,利用家长讲堂通过“家长宣讲成功育儿故事”“最美家长经验分享会”“优良家风传承会”的方式普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使参与家校社相关活动的家长在理念的提升中改变育儿策略,通过积极与学校、社区配合的方式达到育人目的,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的形成。

2.创建反馈机制,打造协同育人的新起点

在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建设上创建反馈机制,依据家校社三方反馈及时调整年度规划,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在各项主题活动后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利用调查问卷、问卷星、交流座谈、成功经验分享等方式及时收集各方意见。要特别重视参加活动的学生、家长、社工、社区居民及特定人群的反馈意见,及时听取各方反馈意见,改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从而实现家校社三方有效互动,从而打造协同育人的新起点。

(五)以“互赢”为目标,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高度

家校社协同育人产生的背景就是要实现家校社三方在育人方面的“互赢”,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作为发展性指标,以扭转家长、学校、社会唯分数论的单一性、片面性育人观。在新时代“双减”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升家庭所有成员的综合素养,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共同参与,将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家庭教育之中;另一方面通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依托三方互动提升社会整体水平,以家庭成员的发展促进优良家风的形成,以优良家风带动学风、校风的形成。通过良好的学风、校风促进班级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社区帮扶氛围的形成,最终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互赢”“共赢”。

“5H”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有效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助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有效落地实施,为新时代家庭教育助力,为新时代学生健康成长助力。同时为家长教育理念的更新、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