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觉醒,理想绽放
——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浅谈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

2022-11-16 07:02□赵
记者摇篮 2022年5期
关键词:觉醒年代陈独秀历史

□赵 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题材文艺作品遍地开花,以其丰满的骨肉和坦诚的态度向人们证明:“红色题材创作的作品并非只重视说教,同样能讲好故事,更能闪耀思想的光芒。”在既往时代,人们谈到影视艺术,总是习惯从视听性、市场性等角度出发评判。但事实上,影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影响力和价值观的体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觉醒年代》,2021年年初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该剧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全景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剧中刻画了很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像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每一个人都是大写的、立体的形象,着重展现了他们为中国寻找出路所做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

全剧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该剧内容厚重翔实,制作精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出当时孕育着撕裂与变革的时代,引发观众深思。

一、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应以“文化自信”为根基

人民正在时代浪潮里翻涌着,随着历史的前行而阵痛,觉醒后彰显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界百花齐放,随着影视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一代人意识的凝华,影视剧成为了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影视剧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和传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责任。

像早期的《早春二月》体现出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之下的无能为力,也表达出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近几年出现的《我和我的祖国》《建党伟业》等一系列新主流电影,展现新中国,讴歌新时代。总而言之,红色文艺作品旨在增强国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年轻人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觉醒年代》这部剧以“觉醒”为题,回望初心,感怀信仰,紧紧围绕“觉醒”主题,把视角辐射到各个阶层。李大钊呼吁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写下《厌世心与自觉心》;陈独秀呼唤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提出当代中国青年的“六项标准”;毛泽东认为“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心理体力合二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不管路途艰难险阻,这群时代的探索者依旧兴致盎然,付诸实践,探索救国,这就是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淀的过程。受到“先觉者”们的带动,以陈延年、陈乔年等为代表的进步学生也由受先进思想启蒙之初的懵懂,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广大人民群众也逐渐意识到“改造中国,首先要改造中国人的思想”“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时,就越应该唤起民众的觉悟”,要用民族觉醒之力抵御船坚炮利。本剧中较多使用演讲画面,这种尝试在先前的电视剧中并不多见。这里却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几十场站在讲堂里的戏,各界名流各抒己见。

笔者印象较为深刻的一场是辜鸿铭的一段演讲,辜鸿铭的立场是保皇党,宣扬复辟,因此在北京大学学生中不受待见,学生们群起攻之,希望将他驱逐出北大。反而是当时的校长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并没因此妄下定论,他约谈了辜鸿铭先生,说给他一个月的时间,希望他能把对他丧失信心的学生们重新收纳回来。由此便有了剧中一段演讲《论中国人的精神》:“我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篇文章在辜鸿铭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尽管他是一个保守派复辟派,但他依然有一颗爱国的心,他在文化领域上也许是保守的,但不难窥见,自始至终他对中华民族的爱是不变的,这一段演讲同样也体现出不同视角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和观察。当中可圈可点的一个逻辑是“你们笑我是因为我的辫子在头上,我笑你们是因为你们的辫子在心里”,这是一套有思辨色彩的弘论,放在今天来看也是有参考价值的。在这样的影视剧中敢于去塑造这样的角色,恰恰从侧面体现了我们国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

剧中还出现了一封杜撰出的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未成的信。这封信用后来者的视角回答了一些问题。如今,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主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革新之争以及对中国旧学的态度,成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这封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阐述。时代环境变了,人们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观点甚至会发生逆转。所以双方的争论并非是学术上的进步体现。

东方美学天然含蓄而具有诗性,本质上这种审美体验是从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中得来,后而深刻融入骨髓。《觉醒年代》中,还不乏涉及中华文明的典故,像陈独秀、刘半农和钱玄同在大雪下的陶然亭中聊新文化,当时情景,红梅怒放,飞鸿雪泥,剧中人置身在诗情画意里谈古论今,剧外人感受到铿锵的文化力量和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这同样也是“文化自信”在剧中委婉的展现。

二、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若要再现其历史厚重感,形式需融合岁月经典与时代流行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过去常常是“说教性强,观赏性弱”,青少年群体不太爱看,而党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其豆瓣9.2分的高评分打破了主旋律电视剧收视圈层和传播壁垒,收获了各个年龄阶层的观众。可见,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只有跟紧时代潮流,把握当下年轻人心理,才能产生共情。

年轻人更喜欢“真”的东西,所以对于创作者来说,讲好故事的前提,真情实感是第一位的。这部剧吸引年轻人的一个原因在于其“真诚”的态度,历史应该是热烈而鲜活的,绝不是某种非黑即白的评说。该剧在人物方面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复杂性,众多历史人物,每一个都饱满鲜活接地气,先生动,再传递精神内涵,主旋律不再是只塑造高大上的人物,而是越来越贴近“人”。同样,细节处也是可以拉近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的。比如有一场编辑部里的戏,几人交谈过程中,陈独秀不停地吃花生、嗑瓜子,鲁迅先生端起碗来吃炸酱面,陈独秀和蔡元培把吃完的瓜子皮相互推搡,生活的质感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在接收到这些信息的时候,会对剧中角色产生认同感,获得精神层面上的互动。

年轻人喜欢“多元”的事物。《觉醒年代》这部剧的多元体现在其叙事视角和视觉呈现的独特上。每到剧情中社会背景有大变化时,《觉醒年代》常会运用版画形式的过场动画来表现,“版画”这一形式在这部剧中具有合理性,如“南陈北李相约建党”这一处,波澜壮阔的版画横移过屏幕,寥寥几笔,传情达意,超越文本。这横来一笔,结合时下制作技术,角度新奇,使这部剧的风格更独特鲜明,更好地应和了年轻人的审美习惯。

百年历史穿越时空,离不开主创者一颗年轻的心。因为用心,所以赤诚。Bilibili平台弹幕里有这样一句话,“觉醒年代有续集吗?”导演张永新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回应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续集。”这句话好像打通了100年的时空,好像把百年前的那个时代和当下结合在一起了。这部剧同时还达成了戏剧特有的使命,将距离观众很遥远的时空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即便历史人物和剧中演员是割裂开的,但在演员们精湛的演技之下,也许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很多人心中,这些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都会是剧里演员的样子,像看见于和伟会想起陈独秀,看见张桐会想起李大钊,看见张晚意会想起陈延年……新的样貌深刻在当代人心中。笔者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这部剧做到了。旧貌换新颜,给时代以赞歌。

三、找准与宏大叙事连接的小切口是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成功的关键

《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题材宏大,讲的是一代人思想流变的过程,包括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冲突。这类题材作品最常出现的弊病就是“假大空”——一味宣扬国仇家恨,用视听语言渲染当时年代大环境的混乱,或一味赞扬英雄人物的伟大。《觉醒年代》这部剧在表现形式上做到了小切口、大情怀。着力表现历史波澜壮阔展现民族“大爱”的同时,也有诸位主人公在人间烟火里的家长里短、亲情爱情友情中的“小爱”。如,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友情,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父子三人“爱恨交织”的亲情,李大钊和妻子赵纫兰青梅竹马、相濡以沫的爱情。

整部剧“全景式”的景观,不仅展现出一个大气磅礴的时代,还有那个时代中至真至诚的情感。有专家点评说:“这部电视剧可谓一面是严肃认真,一面是积极活泼。严肃的是人物角色面对国家民族将往何处去的理性思考,积极活泼的则是角色们谈笑间的生活工作画面。”

再就是细节方面,切入点也可谓是精诚所至。整部剧最为经典的是第一个镜头,漫天黄沙下,残破的城墙前,一支驼队浩荡地踏过,留下一道深深的车辙。反观该剧时代背景,清朝刚刚灭亡,民国初年,百废俱兴,这种写实的影像手段意图表现当时中国真正的生活环境。这其中含有细节的隐喻,像骆驼和车辙:骆驼这种动物,因其背有两座驼峰,性情温和厚重,从古到今给人一种“任重而道远”、人畜无害的感觉,当时北京城内骆驼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给人们带来便利。这里骆驼的形象就是在隐喻当时我们国家在世界上的样子,任人欺凌宰割,国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再看车辙,20世纪中叶,西方工业已经非常发达,工业革命后,坦克、飞机陆续出世,但我们当时的国家,仍然是马车驶在地上。这里就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真实再现出: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在负重前行,踏破万里河山,等待着觉醒。

还有一个切入点是鲁迅先生对于年代的审视。这一时期,鲁迅先生处于一个人生的低谷期,心情沉闷,不问世事。有天钱玄同找到他,问他:“你不去救这个铁屋子里的人吗?”他说,“这不关我事。”“不是消沉了,是看不到前程了,家事,国事。”这几句台词颇有考究,是人在当时的困境里下意识对自我和世界的反抗,但他的这句“不关我事”不是真的不关我事,背后折射对国家浓浓的爱。鲁迅先生在本部剧中场次并不多,但都非常精彩,包括他的出场,包括《狂人日记》的创作,酝酿《狂人日记》和写成《狂人日记》,这两场戏是下了大功夫的,鲁迅先生在创作中挥洒和燃烧自己的样子淋漓尽致。

第33集结尾有一场戏,陈独秀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家,进院子后的一个画面是苍白的面容,佝偻的背,身子疲惫地像刚生一场大病一样,他饮酒时,酒呛了出来,这个细节非常亮眼,这个动作非常好,人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愧疚的时候,一口冷酒下肚极其容易引起人生理上的不适,更多也反映了人物精神层面的东西,极具细节真实感。

同时,这部剧最大限度诠释了每一个角色。比方说陈独秀是大思想家,但他更有烟火气,烟火气真实,观众爱看,能共情。还有李大钊,在历来的文字记录里,他都是坚毅的、顶天立地的,但在剧中有李大钊的家庭戏,讲述他如何做丈夫如何做父亲,听到他管妻子叫姐,人的血肉之心真实情感扑面而来。伟人在面对亲人的时候就是普通人,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真的伟大源于平凡,没有生活就没有生存。

四、结语

上文着重探讨了红色文艺作品的精神根基、时代元素融合以及叙事切入角度等创作策略上的转型。从现状中不难窥见,红色文艺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纽带,同时也与时代的话语体系密切相连。追溯历史,在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中,人物的扁平化等缺点一度使得红色文艺作品的发展陷入困境。但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加速转型,80后、90后乃至00后都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新一代社会的主体,这一代人的思维模式、审美心理、消费需求等都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红色文化的话语转型要与当代人的文化观有机结合,追求历史深度的同时不放弃时代高度,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顺应新时代,才能建构起老少皆宜的“共同体美学”。

而红色文艺作品由于其题材特殊性,在制作中也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办法全部实景拍摄,没有办法把想象当中的民国初年状况全部呈现,没有办法把每一个历史的节点都波澜壮阔地呈现等。但这一代人在努力着,努力用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维度,去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无忧无虑,《觉醒年代》这部剧的问世,终于让我们看见那些风云年代里的山河故人,让我们有机会表达对这一代人的敬仰礼赞。觉醒的是他们,同样也是我们,岁月已远行,而新时代的青年们将带着强国梦,无畏前行。这就是红色文艺的价值。

猜你喜欢
觉醒年代陈独秀历史
《觉醒年代》:直叫人上头的主旋律
《觉醒年代》里的红色地标
新历史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