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用,落实表达,培养学生“高言值”能力

2022-11-16 09:54江苏省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姜亚萍
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31期
关键词:涵泳文本课文

江苏省宜兴市学府路实验小学 姜亚萍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树立“语用”教学观,站在“语用”的高度,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深入解读教材,发掘隐藏在文本中的语言增值点,创设适切的言语实践训练,让学生的言语技能得到规范化、个性化的运用, 从而生长出丰富的言语智慧,培养学生的“高言值”能力。

那么,“语用型”的训练点在何处呢?教材所选课文都有其典型之处,每篇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成为训练的切入口。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表达了什么的基础上,更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达范式和方法,进而探究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会从关注内容转化到关注表达上来,使言语有效“增值”,从而提升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

一、入乎其内,掌握“语用”训练的法门

教材选取的文章各有其特别的所在,所谓“特别”,是指文本的一种特有的精彩,如特别的语言表达、典型的表达技巧与手段等。教师在钻研文本时,就要抓住这些特别之处。

(一)关注特别的谋篇方式

教材中有很多学生要学习运用的文章结构和布局方法,如首尾呼应、过渡、倒叙、插叙、总分总等写作技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特别的写法。

1.关注文章的结构

如《赵州桥》一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编排,先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及悠久历史,再写它的坚固,接着写美观,最后总结、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发现文章结构安排的独特之处——总分总行文布局合理,一目了然。三年级学生可以仿照这样的结构来进行习作。

2.关注文章的顺序

如《父爱之舟》一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品读课文已接近尾声,教师适时出示课文开头和结尾句,问学生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首尾呼应。”教师接着问:“如果删除第一自然段,文章完整吗?你更喜欢哪种写法?为什么?”学生探究后明确了这种写法是倒叙,能制造出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使人产生热切的阅读欲望。

3.关注文章的线索

文本中的线索有时是景,有时是物,有时是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时是一个词、一句话。从线索入手,可以很快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二)关注巧妙的语言模本

教材就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模本,作者采用的特殊化的段落结构和个性化的语言范式,是学生阅读、积累、仿写的优秀资源。

1.关注别致的句式

如《祖父的园子》一文,教师可将散落在文中的“祖父做什么,我就跟着做什么”这样别致的表达形式提炼出来,再设计一个富有情趣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感受句式的特别,体悟表达的深意。

2.关注相似的段落

如《手指》一文中有三个相似的段落,这些段落写了类似的内容——手指的姿态、性格特点、作用,在写特点时都是先概括介绍再举例说明。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揣摩思考,进而发现这些段落的特点。

(三)关注生动的描写方式

教材中一些语言的描写意蕴悠长,这些生动的语言也是有效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1.关注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设问、排比、反复等修辞经常会在文章中使用,运用修辞可使文章变得灵动,产生美感。而引导学生去体会其表达效果,掌握写的方法,才是教学的要义。

2.关注描写角度

为了更好地描写人物,我们常常需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起来运用。

总而言之,解读文本时,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要从读者角度、作者角度、教者立场、学生立场等进行深度解读,关注作者的话语意图和话语形式,找到文本表达的秘妙所在,如此,才能构建“言意”共生的语文课堂。

二、化乎其中,丰富“语用”训练的形式

深入解读文本后,教师就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来确定语用训练的点,即适合本学段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和能力渐进点,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语言的附加值上,设计基于文本语境的说、写训练,进而让学生把学到的语言通过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慢慢归入自己的话语体系,使他们在体验与训练中亲历言语智慧的生长。

(一)涵泳——滋养语用训练的“根基”

“语用”教学涵盖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两个层面,“理解”离不开“涵泳”。 涵泳,是语言吸纳、沉淀、积累的过程。言语学习需要媒介,这媒介就是文本中那一个个鲜活的词、一句句精巧的话。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反复涵泳,玩味其意义、情韵、表达技巧,让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真正发生,才能夯实运用语言文字的坚实基础。

1.涵泳,聚焦于匠心独运的字词

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一些用词之妙,让字词这个关键点成为文章情韵的“敲门砖”,磨砺学生对这些语言的敏感度。如《桂花雨》一文,文中写到“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用了通感的修辞,把无形的香气写得有形了,让香气可感可触。而“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中的“浸”则表现了村里人互赠桂花食品、共享桂花带来的乐。这样前后一涵泳,同一个词不一样的意蕴便了然于胸了。

2.涵泳,着眼于意蕴悠长的句子

每篇课文中总有一两句含义深刻或意蕴悠长的语句,这样的句子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反复品味。如《慈母情深》中母亲掏毛票的细节,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体会“皱皱的毛票、龟裂的手指”,说明母亲兜里装的都是零钱,这钱来之不易。而作者看到母亲这样一双手、这样的一卷毛票时,他的内心是无比愧疚的。

3.涵泳,注目于富有意味的标点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有时是苍白的,因此作者常有字难寄情之感,而它的合理运用能达到“此处无字胜有字”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关注标点所承载的情感密码,发现其中的深意,使理解由浅显走向深刻,从朦胧走向清晰。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一句中有四个时间点,按照书写习惯,表并列应用顿号,然而,作者用了逗号,这是一种打破常规的用法。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句发现其特别之处。通过朗读,学生发现:一方面作者不是一上来就写父亲挖了36个小时,而选用了时间渐进性的特点,并列排布四个时间点;另一方面,这四个时间点间是用逗号分隔开的。教师追问:这样写用意何在?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既能呈现父亲不断挖掘的漫长和艰难,感受父亲信念的坚定,又留下了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8小时后父亲是怎样的?24小时后呢?从而与36小时后的画面组成一幅连环图,生动地展现出父亲坚持挖掘的全貌。

涵泳,是一种领悟语言的途径,经常涵泳、品析会让我们对字、词、句、段乃至标点产生一种敏感力。在融悟的基础上,积累内化,不断训练这种直觉思维,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语感。

(二)模仿——提高语用能力的“天路”

吕叔湘曾说,语言的运用意味着对一种技能的掌握。而运用技能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要保证正确,其次要熟练。前者要求不断模仿,后者要求不断实践。依托教材,对一些典型的句、段、篇等进行适切的仿效、迁移,学生就能慢慢掌握基本的命词遣意、谋篇布局之法,从而提升语用能力。

1.模仿特色语句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础。教材中不乏优美的词句,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仿写精彩词句,从最简单的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言值”能力。如《四季之美》一文,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思考其语言特点。学生发现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选取了她认为最能体现各个季节特色的事物,并对其颜色、声音等微妙变化进行了描摹,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表达了自己独有的感受。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迁移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的动态变化,感受动态之美。

2.模仿精彩的结构

模仿是通往自由创新的“天路”,把适合学生模仿的词句、段落、篇章等挑选出来作为语用训练的点,学生就像练书法一样有了“大家”的字帖,在不断品鉴中,积累的言语范式就能被有效内化、定格,渐渐成为自身丰富的言语储备。但学生的生活累积才是模仿的源头之水,教师要使学生能在“仿”中求“活”,“仿”中生“创”,“仿”中变“新”,从开始呆板的“仿”过渡到通达的“仿”,最后发展成个性化的“仿”,如此,才是“仿”的最高境界,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

(三)变换——进行语用训练的“通衢”

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适当变换、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转换表达,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文本感知、理解得正确与否、深度如何,也可以创造机会强化学生的言语训练。方式有两种:

1.举一反三巧迁移

题材不变,更换一下表现手法,进行创造性表述,能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其表达能力。如把古诗通过联系实际加入想象改写成叙事文或者写景文,如《稚子弄冰》可以改写成一篇以“玩冰”为内容的记叙文;再如《猎人海力布》,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笔:请从海力布或乡亲们的角度,来讲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搬家的部分。虽只是人称的小小转变,但让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叙述角度,于是文字有了鲜活的变化。

2.移花接木再创造

摘选课文语句,加入自我表达,进行语言重组。如《赵州桥》,开篇首句介绍了桥的名称、建筑位置、建桥年代、设计者及历史地位。刘仁增老师就根据学生发言,将课文描述的这些方面按顺序板书并写上序号,之后,要求学生把这几个内容调整顺序后复述,实现了语言的重组。

语言训练的方式并不局限于这几种,语言训练的内容也不局限于这几个方面。语文教学要将课堂引向纵深,就要以语言建构和运用为目的。夏丏尊曾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中指出,国文学习的侧重点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一线语文教师要依托文本,聚焦语用,注重以“言值”为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言语能力的发展上来,在规范学生言语表达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语言,即从“用正”走向“用妙”。唯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实现从“内容分析”到“策略指导”的华丽转身,学生才能真正拥有“高言值”能力。

猜你喜欢
涵泳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端午节的来历
陆九渊“涵泳”法
背课文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