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科学交流:合作、传播与响应

2022-11-18 03:02王贤文大连理工大学
图书情报知识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系科学新冠

王贤文(大连理工大学)

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科学交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跨国跨地区的旅行管控约束了学者间的直接交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学合作(特别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国际科学合作),阻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展开,降低了国际科研产出及其在开放获取平台的发布数量。开放科学是科学交流的必然趋势,疫情促使开放科学加速且更加审慎的发展,并深嵌于科学交流体系中。疫情推动科学交流网络形式(如Zoom和腾讯会议)的普及,并很可能成为后疫情时代科学合作与学术会议形式的“新常态”。疫情也使得科学共同体更加团结凝聚,形成科学共识,为共同抗疫和变革科学交流活动群策群力。

2021年底,欧洲科学学研究机构Research on Research Institute(RoRI)发布了题为《危机时代的学术交流》的研究报告,以丰富的证据资料回顾了全球科学交流系统为应对新冠疫情所做出的实际响应。同时,也极有必要对疫情下我国的科学交流状况开展研究,评估新冠疫情对我国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揭示疫情前后我国国际科学合作的特征变化,评测我国疫情主题论文的科学传播力。

针对新冠疫情背景下的科学交流话题,我们在《图书情报知识》2022年第3期组织了4篇论文,涵盖了疫情背景下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成果发表、传播影响的全链条,涉及科学交流中的科学合作、科学论文传播(开放获取和使用评价)以及全球科学交流系统对疫情研究实际响应三个主题模块。基于bioRxiv平台12余万篇论文的合作关系数据,《新冠疫情爆发前后我国国际科研合作模式的变化——基于bioRxiv的分析》从复杂网络分析的视角,探测疫情前后全球科学合作主导网络的变化特性,测度我国在国际科学合作中的影响力变化,为我国提高国际合作影响力提供有益参考。《开放科学背景和疫情影响下预印本发表模式的扩散研究——以bioRxiv为例》同样基于bioRxiv平台,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预印本在国家和机构层面的扩散规律,以及新冠疫情对预印本发展的影响。《基于Altmetrics的中国新冠疫情学术成果传播力研究》以中国新冠疫情的学术成果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热度、传播广度和传播速度三个维度分析论文的传播力特点,剖析中国新冠疫情学术成果的传播力,探索社交媒体环境下影响学术成果传播的因素。《落空的设想与隐现的契机——对RoRI报告<危机时代的学术交流>的解读与探讨》通过对RoRI报告的梳理总结,回访了疫情初期科学共同体所拟定的关于改进科学交流系统的主要承诺是否已经实现,进一步探讨了后疫情时代科学共同体继续完善科学交流系统的启示。

对于疫情时期科学交流的研究,本专题只是一个初步探索,未来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例如,宏观层面可以探掘新冠疫情对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推动科学家个体、机构、地区和国家之间无障碍的科学交流和合作生产知识;中观层面可以探讨我国在后疫情时代弯道超越的实现路径,以在全球科学交流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微观层面可以探索科学交流网络形式的作用和局限性,并尝试收集数据和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后疫情时代的科学交流体系不仅是对疫情前的体系重建,更是包含原有要素新发展和新要素融入的体系重塑,是一个重要且前沿的主题,需要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体系科学新冠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新冠病毒的自白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My Heroes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