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2022-11-19 14:44张靖宜
读与写 2022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

张靖宜

(大连大学 辽宁 大连 116622)

引言

诗歌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其独特的韵律、格式彰显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词占据了传统文化的半壁江山,其短小精悍却寓意深远的特点,使其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初中是学生夯实基础,建立思想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学生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及审美感悟的能力,有助于其更好的领悟传统文化中的丰厚内涵,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

1.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传统文化是国之根,民之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被习总书记在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并将之作为治国理政的不竭的智慧源泉。同时,一系列文件表明了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不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升学考试的比重。此后,国家纲领性文件多次强调其重要性,表明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传统文化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淘洗与沉淀下来的精粹,其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浓缩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折射出那段时期文人志士的爱国、自强、诚实、勤学等精神品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认识不足,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需要发挥好语文课堂的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课本上那些文化典范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其中丰厚的文化常识和文化知识,更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这些凝结着历代文人墨客智慧的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在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其中作者使用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也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典范。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的形成时期,接受何种教育便会形成何种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此阶段学生迫切的需要教师指引。教师应当让学生受到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用课本中那些经典的、充满正能量的佳作指引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内化,并以此为做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行为。见贤思齐、严于律己,树立积极的、健康的为人处世标准,具备明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自觉肩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为社会无私奉献之人,而非自私自立之人。教师要用古诗词中那些闪烁着的优秀的文化精神,使他们成为心存善念的孩子。

2.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自部编版教材发行以后,古诗词比重明显提升。这一趋势下,古诗词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但就目前的教学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古诗词本身理解起来较难,其创作时期与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存在着很大差别,自然使部分学生感觉晦涩难懂。同时在西方文化的融入下,新鲜、热闹使其受到当代学生的追捧,如果此时教师再不加以引导,则传统文化的传承只能止步于美好的设想,难以落到实处。其次,传统文化内涵深远且纷繁复杂,对于初中生来说,难以调动起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学习,而与之相对的是初中高压的升学考试,教学时间紧,各个学校之间竞争愈演愈烈,教师和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挖掘诗词背后厚重的文化内涵。在重成绩轻素养的应试教育面前,传统文化教育被忽视。那些课本里经典的诗词歌赋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重要意义,沦为了苍白的文字。学生面对沉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学校和家长对成绩的极度关注,渐渐丧失了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归根结底,与如今浮躁的社会风气脱不了干系,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时代人们变得急躁的心态,都逼的学生难以真正的沉浸下心来怀揣崇敬,细细品读流传千年的经典。在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下,学生虽拥有了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却不知如何应对眼花缭乱的新颖文化,更不要说主动地钻研传统文化,充实精神生活。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只有结果而忽视了初中生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过程中,他们不能用长远的目光关注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存在着问题。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教法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填鸭式”“死记硬背”等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氛围往往枯燥单一,学生无法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释义,从而导致了学习兴趣逐渐下降,传统文化教育更是难以融入。[1]教师过于注重考查学生的背诵,而忽略了唯有理解才是真正的学习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也造成了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而只会死记硬背、生搬硬套,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完全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得课堂缺乏思维的碰撞,教师倾向于标准答案而不是发散思维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思想并能联系生活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情感体验就尤为重要,而当前有教师在这一能力上仍有欠缺。

3.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显示其影响与价值。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古诗词教学。

3.1 感受节日之美,体验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是应该深入到课余乃至学生的全方位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其魅力,体会其蓬勃不息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内涵丰厚,包蕴万千。传统节日文化亦绵延了数千年,古代的文人骚客在这一个个节日中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这些诗篇脍炙人口,折射出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师应借此科普相关节日习俗。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七年级下册)“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一句描绘了农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在春社这一天,农民们会祭祀土地神以祈求农事的丰收[2]。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九年级上册)描写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样一个阖家欢乐、团团圆圆的日子里,作者望月思念弟弟,由此感叹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遇佳节,人们往往会倍加思念家乡和亲人,中国人自古就有在中秋节赏月的民俗,以月圆象征人团圆,祈盼丰收和幸福,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模拟传统节日开展专题活动,营造氛围,例如开展“新年习俗之古今差异”,首先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春节的古诗词,了解古人的过年方式,比如,陆游《除夜雪》里写道:“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其中提到了换新桃符、喝屠苏酒等习俗,再让学生谈谈对于当下新年习俗的认识,甚至还可以联系当地的春节习俗,讨论其差异,明白不同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会更广泛,也会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节日,改善崇尚洋节的状况。通过活动,让学生能够坚定热爱本民族文化,提升民族自信心,积极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

此外,还可以借助专题活动。

3.2 提高教师文学素养,潜移默化感染。如果想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本身也相对于散文等文体更晦涩难懂,只有教师的自身素质过硬,对古诗词背后蕴含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在教学中更游刃有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乃至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一方面,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有扎实的古诗词知识,能够独立地、深度地剖析古诗词,并不断的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的文学素养提高了,文学功底扎实了,学生才可能学好古诗词,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要给学生一瓶水,教师首先要成为活的源泉,始终保持对古诗词的背景和典故有深刻清醒的认识。教师除了用丰厚的文学功底去影响学生,还要用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具备完善的人格修养。

其次,教师还要真正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秉持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入钻研古诗词,挖掘教学意义,谦卑好学,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善于发现学生理解的可取之处。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也是培养老师的场所,因此,学校层面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实践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鼎力支持。学校可以聘请资深学者来校开展传统文化相关讲座,帮助教师在学习和交流中克服畏难心理,解答其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疑惑。

3.3 巧用媒体,创设情境。由于古诗词中涉及悠久的历史背景,且往往包含诸多生僻字词,与如今的白话文大不相同,对于刚刚步入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文学基础较为薄弱,很难独立的赏析古诗词,更谈不上掌握深厚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要帮助他们突破学习的瓶颈,发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深入高度凝练的语言和诗词的意境中提炼作者的主旨观点和思想。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赋予了教师教学的诸多便利,巧妙运用视频、音乐、PPT等手段,创设情境,突出古诗词声、色等方面的特点,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到《木兰诗》,教师可以播放花木兰的影视片段,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但是百姓的生活状态,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声像不仅让学生声临其境,也给予了想象一方天地。多媒体使用的恰当,能渲染气氛、营造情境,扩展古诗词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渗透传统文化有着重大的意义。[3]

3.4 注重朗诵,激发情感共鸣。诗词的不同于其他体裁,具有自身独特性,其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情感,非常适合朗诵或者歌唱。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朗诵的指导,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朗诵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同时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底蕴,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感受到诗词的美妙之处。在指导朗诵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思绪,加强情感代入。例如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讲述了诗人与弟弟七年没有见面,在中秋佳节展开想象,创作此诗,表达了对亲人的美好思念和祝福,还表达了诗人虽然遭遇仕途失意,但是却并没有因为挫折而一蹶不振,仍旧拥有宽广的胸怀。在讲解后,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怀,才能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学生能够仔细体味古诗词的形式、音节和表达魅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促进语文文学素养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做好诵读的示范与指导,使学生的诵读成为有效诵读,在有感情的朗诵中为后续品味语言、探究主旨和传统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诗经《关雎》是一首典型的四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反复的朗诵以体味四言诗形式,教师先明确四言诗的按照“二二式”来进行朗诵,然后可以为学生范读,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并在这一基础上介绍相关背景、梳理生僻字词。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出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指导学生要有感情的朗诵,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让学生在平仄起伏中渐渐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情境,从而加强对于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可以说诵读无论是在初读诗歌还是精读品味诗歌语言的环节不可或缺,诗词的情感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要善于通过诵读来感悟诗词中的情感,课本中诸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脍炙人口的名句,教师在教学中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在细读品味诗歌语言时,借助节奏、语调等把握情感基调,并引导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继而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之处,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

3.5 结合书画作品,欣赏传统艺术。俗话说“文艺不分家”,文学和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诗歌和书画在古代也是相互彰显的。我国古代就有很多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在书画领域仍旧造诣不浅,如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的诗佛“王维”,被苏轼赞叹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歌相关知识以及作者情感以外,应适当的拓展绘画领域,带领学生一同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所描绘的壮阔雄奇的景象,利用多媒体出示水墨画图片,感受诗歌的画面美。此外,部编版教材中提供的插画也与诗词内容相映成趣,比如学习到陶渊明的《饮酒》(八年级上册)时,教师应利用好清代石涛的绘画作品《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视觉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陶渊明的隐逸之境,同时拓展的书画知识也积淀为初中生的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将古诗词教学与书法作品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方法,在赏析古诗词时,结合作者的真迹,辅以作者生平和相关历史背景的介绍,通过“字如其人”,能更好的把握诗人特点。例如,在讲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补充他的唯一存世的书法墨迹《去国帖》,在流畅自如、浑厚沉婉中感受他的方正挺拔之气,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之余能够了解到更多传统艺术的知识。

3.6 挖掘民族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初中的古诗文佳作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它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但字里行间都渗透出浓烈的情怀。仁爱孝悌、精忠爱国、修己慎独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经过这些文人的笔墨流传至今,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这些经典名作,不仅是打开文学世界大门的钥匙,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朽丰碑。

自立自强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生价值而励精图治,这一优良的品格延续至今,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初中古诗词中展现自立自强的典型有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立志勇攀高峰,这一宝贵的进取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依旧巍然不动,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除了自立自强外,初中古诗词中更易发掘的应该属爱国情怀,自古以来,励志报国是无数仁人志士的至高理想。爱国情、报国心,为祖国无怨无悔的奉献一切应该被深植于初中生的心中。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描述了边塞将士们生活的艰苦,但他们愿意为了报效祖国而奉献一切,这种勇敢的战斗精神和浓烈的爱国情怀值得青年一代学习。此外,初中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的古诗词不胜枚举:杜甫的《春望》《江南逢李龟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等。因此,教师也可以用群文阅读法,整合初中古诗词篇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孝”文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它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在生理因素的影响下,常常会抗拒来自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如何将他们的叛逆思想引到正途,教师可以寻找体现孝道的古诗词,让学生认识古人对长者的尊敬。如《木兰诗》中除了巾帼英雄的形象深入人心外,还彰显了我国优良的“孝”文化。这首经典的乐府诗讲述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表现了木兰的孝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于父母的相处方式,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爱,对比自己与木兰的差别,用孝道感染他们,让学生自爱今后的日常生活中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从爱家人到爱人民再到爱社会,保持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面对茅屋被摧毁、阴冷潮湿的生存环境,杜甫却能够由己及人,为天下的贫寒之人担忧,表现了杜甫的仁爱之心。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心存善念。

学习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树立爱国情怀和远大的志向,培养优秀品格。教师用古诗词中的精神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向着理想砥砺前行,并在这个过程中不自觉的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传统文化这个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时至今日,那些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仍然值得我们发扬传承下去,而古诗词教学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为了利用好这一载体,加强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语文教师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对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一颗热爱探索的心,并不断的挖掘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教育中汲取养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感,自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不竭贡献。

猜你喜欢
古诗词传统文化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我爱古诗词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