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伤害防范

2022-11-19 19:56付英华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少年政治

付英华

从国际化的现代教育理念范畴来看,我国对青少年学生轻生自伤等自我伤害现象所进行的对策研究,长期以来缺乏相对有效的心理和行为科学、系统的调查分析与社会文化认知,相关问题现状调研、理论分析、对策探究的组织过程不够完备,典型案例的数据采集、归因分析、权责论证尚显欠缺,科学、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措施对策及实践探索比较薄弱,亟待确立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生命守护的科学理念,建立积极健康面对人生发展困顿的正能量思想方式和精神体系,并通过遏制青少年学生严重自我伤害行为的路径探索和措施研究,加强相关对策的顶层设计和推动力度,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多元共建生命与安全保护的工作机制、推进路径和落实保障,促进和保护青少年学生健康向上的生命发展与安全成长。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的主渠道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走在青少年学生生命呵护和关怀的最前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讲话精神,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与学校关爱青少年学生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力度,防范其自我伤害心理和行为发生,以人为本,杜绝安全管理漏洞、不良社会信息、学业负担过重、性格和心理缺陷、特殊情感问题、家长粗暴管束、校园欺凌等问题的出现,最大限度地遏制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心理问题和惨痛事件的发生。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建防范机制

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行为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紧紧关联,又与学生个人的性格、心理状况密不可分。而解决问题的根本,不能只从“问题学生或缺陷家庭”的角度出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统一引领带动下,在青少年学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的坚韧意志;培养尊重和守护生命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我国以解决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在开辟更为科学、有效实施德育工作的新理念与途径上,做了许多各具典型意义的探索,而且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教育共识,即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1]自1996年至今,我国内地学界开始了对生命教育的相对粗浅的学术关注,涌现了一批我国萌芽阶段生命教育研究的先行者,各地教育和科研机构带动了生命教育的特色发展。随着《生命安全与健康》课程进学校、进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形成了学校、家庭和全社会践行生命关怀理念的教学措施。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指导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乐观自信的生命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生命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在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建立在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生命的价值上。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理论观点主要包括:生死具有客观必然性与生死的辩证统一;生命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生命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生命的价值与创造性实践是辩证统一的;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与珍惜生命的实践行为是辩证统一的。

指导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鉴于当前青少年学生生命观的误区,为从根本上消除危机性困顿心理,我们应该全方位拓展新时代社会和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用心发现生活的真谛、善良和魅力,用真诚的心理解社会、关爱生命,培育生命情感,增进个体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使命极具重要性和紧迫性。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各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珍爱生命、树立乐观的生命态度、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等主要内容。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关涉生命价值的教育,目的是使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在珍爱生命的前提下自觉投身于中国梦的实现以成就生命。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具有深层的合理性与广泛的解释力,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特殊的存在方式,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的特殊关系。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挑战,加强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新时代的迫切要求。马克思对生命的理解与他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是高度统一的,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基本内涵及其当代意蕴的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基本问题、理论根据和方法论进行梳理,要引导学生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积极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从而珍惜和爱护个体生命,树立远大理想,追求人生价值,远离自我伤害。

(三)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走出精神困境

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成长是一个整体,遵循着从自然人到理智人、有德性和审美能力人的发展序列。个体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相互影响,其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终极关怀等都以不自觉、无条件的方式而规范着自身的思想和行为,都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其生命展开的基本方式中。同时,思想构成自己的根据和原则虽然深深地“隐匿”在思想的过程与结果之中,但它作为思想中的“看不见的手”和“幕后的操纵者”,却直接地规范着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这就是思想前提对构成思想的“强制性”。[3]青少年学生解开面临的生命困惑归根结底在于学生要对生命问题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首先要具备关于生命思想认识的科学思想前提,即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框架提供的基本原则作为思考生命的思想前提,将依据科学的思想前提形成积极的生命思想。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特征,青少年学生对生命发展的认知难以全面、具体,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增强珍爱生命意识,提高守护生命的能力,在生命安全健康成长的同时致力于生命文化的浸润、人生价值的追寻,实现个体从自然到理智的生存状态。因此,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命价值信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效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守护学生珍爱生命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势所趋。

二、科学建立防范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的学校支持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落实还需学校健全安全风险分组管控体系,支持系统防范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建立起科学防范学生自我伤害的工作制度和保障机制。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

建立合理、周全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首先,要根据本校实际,参照行政部门相关规定,制定和执行教育惩戒与帮教细则,特别要重视教育惩戒过程中法律认知尺度的合理把握,坚持“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保障安全”的原则,避免不当行使教育惩戒而导致的学生自我伤害的不良后果。其次,要加强广大教师的师风师德建设,将其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把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完善奖励机制、规范惩处办法。再次,大力加强专业化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对学生错误思想苗头能细致入微对应施教的专业能力;辅导员和班主任更要“以教带管”“教管并重”。教师适当关注学生家庭问题、情感纠葛、学习成绩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抑郁萎靡等异常表现,关于发现、了解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初期的关键性问题,对可能出现的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早化解。教师要多从正面引导的途径对青少年直接进行相关支持和干预,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升情绪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建立健全良好的人格和个性品质,帮助学生掌握和提高人际交往、升学择业、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建立“学生安全风险防控大数据平台”。由各学校收集信息并分类汇总,通过对全体学生的信息采集、心理问题筛查量表、动态跟踪风险、生物反馈仪测试等手段,重点筛查有潜在自我伤害行为风险学生的学业、性格、家庭等状况。通过大数据信息平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督导、监测。

(二)消除青少年学生的精神困扰

要树立学生成长正确评价导向。学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重在深化对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正确理解,科学地把握学校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学生发展评价的基本原则,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和评价标准,避免孤立、歧视等错误教育思想、方式和行为的发生。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从端正育人思想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师从教行为、加强减负工作保障等方面落实减负措施。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往往会演变成学生无法完成的沉重负担,会引发其诸多思想及行为问题,引发自我伤害的风险。所以,更要注重科学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纠正单纯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禁止学校设置重点班和进行考试排名,坚持面向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创设健康包容的校园生活学习环境,坚决避免孤立、歧视等行为的发生。

(三)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完善建立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防控与应急处置的科研系统。要积极倡导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者组成专家智库,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防范中小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方法、规律和措施作为重点研究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课题研究、实践指导等学术活动,带动思政教师专业提升和区域教科研质量提高。

学校尤其要在上好思政课方面下大力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组建课程开发团队,整合思想政治、心理健康和生命与安全课程资源,构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学体系,保质保量完成年度相应课时总量,掌握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守护生命的知识和技能,并终身受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青少年心灵港湾”网上心理疏导平台作用,提升学生抵御和化解心理危机能力;开发和有效利用电子教材,探索新技术手段多元呈现“珍爱生命”专题课程;配齐配全专业的专任生命与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设并用好少年宫、实践教育基地、安全体验馆、安全体验教室、心理咨询室等教育资源,开展安全体验和情感体验活动,锻炼和培养学生自护能力。

三、引领社会和家庭共建防范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健康环境

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社会安全环境综合治理、家庭教育的科学共建,从而实现基层综合治理、家庭正确施教与学校相关工作的深度融合。依托立体化综合监测、防控和治理信息系统,铲除可能导致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有害土壤,打击相关违法犯罪行为。要根据相关法律要求,依法治理因学生自我伤害事件而产生的各种连带性违法行为,维护学校应有的教育教学秩序,依法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

(一)建设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强化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要组织媒体、社区开展强身健体、科技探索、文体游乐、角色体验等宣传和文化教育服务,提升学生互助互爱、自尊自强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正确观察与适应社会,增强国家、民族和集体意识,走出小我狭隘空间,积极面对人生的挫折。通过开展体育、美育等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与活动,让学生能在课余时间拥有安全、优质、良好的活动空间,力求从中得到合作意识、体魄和抗挫能力的有效锻炼。加大改善优良文化环境建设、提高相应教育活动条件的投入,助推学生健康人格的建立,以完满的人格杜绝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发生。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领的优良环境。环境建设具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信息环境等。开展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自我伤害心理和行为,需要在思想政治统领下,带动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建设立体化进行。联合社会管理部门、网络安全机构,协同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遏制不良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学生造成的侵蚀与伤害。

(二)加强防范学生自我伤害的家庭教育

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念。要将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家庭、深入人心,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人生信仰和道德理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家校共育体系的有效建设。学校要充分了解青少年学生的家庭及其教育状况,保证第一时间发现、反馈、解除学生的各种身心危机。学校在进行思政课程规划时,可将部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安排在假期进行。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开展家长学生共上一堂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线上的生命价值观家庭讲座,加强父母对其子女生命成长的认知与关注。[4]积极创设“家长学校”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要重点开设与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相关的教学内容,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生命成长的正确方式,让家长掌握正确、有效的亲子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三)加强社会对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的防范

端正舆论宣传导向,建立和落实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和应对机制,防止重大负面舆情炒作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大对媒体、网络和各类出版物带有暗示、诱导轻生和自伤等负能量内容作品的检查和监管,严厉打击不法网站恶意炒作,教育指导家长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身心健康而致自我伤害的网络信息,形成全社会共助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环境,把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统领的防范青少年学生自我伤害行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青少年政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中日青少年体质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