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农村学生个性化情感教育研究*

2022-11-20 12:48李尚军范春娴江苏省连云港市厉庄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25期
关键词:交流情境情感

李尚军 范春娴 (江苏省连云港市厉庄中心小学)

个性化情感教育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设计教育方案,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品性,促使其向符合社会规范的情感导向发展,以完善人性和灵性的教育。农村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周边人们的影响、个人性格问题等原因,容易出现兴趣低俗化、社交沟通能力不强、性格存在偏差等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教师直接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育,则很难引发他们思考,教学效果不好。信息技术能将学习内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展开多元化、跨时空的沟通交流,所以能在不知不觉中起到教育效果。教师要考虑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生个性化情感教育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实现情知共进

(一)自然情境,提升审美感

信息技术能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机制,起到情感感染的效果。部分农村学生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结合这种问题,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法,用多媒体展现诗意的乡村生活,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感悟,促使其调动家国情怀,爱上自己的家乡。

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课件,采用对比的方式,先用老照片、新闻视频等展现了农村以前的生活状态,然后对照地展现了现在的状态,学生发现农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房子高了,道路宽了,庄稼也变得更壮实了。此后,又展示农村一年四季的自然风光,让学生看到春日暖阳下插秧的场景,夏日麦苗成长的状态,秋日丰收的壮观景象,冬日雪原覆盖的纯洁场景。最后引导学生反思这样的场景是否给人美轮美奂之感,思考自己要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

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看到了农村生活闲适、恬然、美好的一面,同时,他们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家乡的态度,认识到自己应该热爱生活的这片土地。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审美感悟能力,而且还能激发他们的乡土情怀。

(二)生活情境,发展理智感

一些学生认为,农村生活就代表落后,而城市生活则代表便利。为了让学生更理性地思考问题,笔者设置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围绕一些社会热门事件展开讨论,发展他们理智感:“部分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为何想着要逃离‘北上广’,而生活在乡村的人,又为何总是想着要去大城市打拼呢?”此后又展现一些社会新闻,如城市人热衷于到农村进行乡土游,喜欢融入“农家乐”的慢生活中。再展现一些数据,让学生看到每年进入上海等大城市打工的人数和回到农村发展的人数。在这些新闻和数据的辅助下,学生在脑海中清楚地呈现出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场景,并激发他们的理性思考,学生开始辩论分析城市生活和农村生活到底哪里更好。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城市便利、交通发达,但是农村慢节奏,人际关系简单,因此各有千秋,并没有孰高孰低的说法。通过问题情境,学生深入对比了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学会理性思考,得到了情感的发展。

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他们认识到农村生活和城市生活都有自己的好处,要理性地看待问题,那样不管生活在哪里,都会提升幸福感,增加生活质量。

(三)文化情境,深化道德感

利用网络还能创设一个虚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集体归属感,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孤独的心理。他们在虚拟的学习情境中,能深入了解乡土文化,从而优化情感道德的培养。

教师在网络上设计了“书香茶苑”板块,在其中推送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古诗词,讲述一些和道德有关的古代小故事,如孔融让梨讲述的是谦让的品德等。学生可以沏一杯茶,点开一段古诗词配乐诗朗诵的录像,感受传统文化的情境。此外,学生还可以在“书香茶苑”在线交流板块互动讨论,说说自己阅读传统文化故事后的感受。如有学生提出:“父母生二胎后,我原本一直都很不开心,觉得弟弟会将原本属于我的东西分走。但是看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我觉得我原先的想法是不对的,我应该谦让一些,和弟弟分享我喜欢的玩具,陪伴他一起成长。”在情境讨论中,学生感受到了兄弟情,提升了道德品质。

部分农村学生的父辈文化知识不够丰富,他们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但是在多媒体情境下,他们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结合自身反思,从而提升思想品德。

二、双向交互,拓展时间空间

(一)搭建在线平台,深度沟通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交互性,能让使用者超越时间、空间,更方便地交流互动。部分农村学生因为缺少和家人的沟通交流,所以变得性格内敛,不善于和他人沟通交流。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为他们搭建在线沟通平台,丰富他们的沟通渠道,拓展沟通时间,提升沟通效果。

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敢主动和他人交流,为了激发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笔者开展了“网络漂流瓶”活动,学生可以在心中设想一个交流对象,将平常不敢说、不好意思说的话写下来,发送出去,其他学生猜猜这话是对谁说的,陈述自己的理由。如果认为这话是对自己说的,则可以回应一句,也发送到网络上。若有多人同时回应,则猜测一下谁才是真正的交流对象。通过这样的活动,一些较为羞涩的学生也渐渐地敢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有学生抱怨同桌老是偷偷地用他的文具,还有学生在和他人吵架后,不好意思当面道歉,就用“网络漂流瓶”表达了意见和歉意。学生认为这样的活动极有意思,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深度沟通。

在互联网沟通中,学生可以选择用视频或文字互动,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可以用不见面的方式,在谨慎思考后再发出文字信息,这样能逐步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为后续面对面地交流奠定基础。

(二)开设专题栏目,科学疏导

利用互联网还可以帮助学生科学消除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教师可以了解一下农村学生常常出现哪些情感上的问题,然后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设计专项多媒体课件,将系列课件上传到网络上,感兴趣的学生就可以自由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

部分农村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少数留守儿童常常存在和他人交流不畅、内心孤独寂寞等问题,严重的话还可能因此引发冲动行为。为此笔者专门设立了针对留守儿童的系列心理辅导课程,在“如何了解自己的情绪”中,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分析自己常常出现的负面情绪是什么,在“如何做情绪的主人”中,指导学生用运动法、冥想法等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如何和他人交流沟通”中,指导学生用阳光的心态面对其他学生,和他们积极交流,消除隔膜。通过这一系列的网络课程,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课程,有助于他们进行自我疏导。

如果在线课程还无法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具体情况写下来,并上传到网络信箱中。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具体情况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个性化沟通效果,能营造轻松友好的师生氛围。

(三)建设班级社区,消除矛盾

一些农村学生社会接触面比较窄,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同学的沟通也比较少。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创建网上班级社区,让学生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学会彼此关心,消除矛盾,培养他们团结友爱的精神。

教师利用贴吧、微信等建立了班级社区,并开辟出若干个板块。在“同学对不起”板块,学生遇到了矛盾,可以在网络上发帖子,利用班级舆论进行引导,更好地解决问题。如有学生认为同学看不起自己是单亲家庭子女,上网求助,其他同学则要求其举出具体例子,但是该学生又说不出例子,只是他的一种感觉,于是同学们都认为是他太过于敏感。笔者也参与发言,号召大家给这位同学更多关怀,帮助他消除这种敏感心理。在“同伴帮一帮”板块,学生遇到了困难,可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否帮助自己解决。如有的留守儿童提出无法解决晚饭问题,其同学则邀请他来自己家中搭伙。在各个网络板块中,学生互通有无,他们的关系更密切,矛盾也逐一得到了解决。

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学生逐步提升了集体荣誉感,在相互交流中消除了彼此的矛盾,学生的孤立感也消失了,他们能更融洽地和同伴交流,进而起到情感教育的效果。

三、深度激励,培养积极人格

(一)借助软件,评价具体过程

利用信息技术能起到激励策略,有助于挖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不同情况的学生发挥积极人格。如利用“智能教师代理”软件,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解决方案,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学生利用“智能教师代理”辅助学习,利用网络自主设定每天的学习计划,除了自主完成作业以外,还要参与到课外阅读等其他的活动中。当学生每打卡完成其中的一个项目后,软件就会发出优美的提示音,表示:“又完成了一项目标,加油啊,老师为你鼓劲。”当学生在没有完成任务时,想要退出,软件则会提示:“你还有一项任务没有完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老师相信你能完成。”此外,软件还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他们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同伴支持法”,利用数据分析有哪些学生答对了这道题,推荐学生向该同学寻求帮助。此外,还可以用“知识辅助法”,给学生推荐解决该问题的主要知识点,但是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解题,学生要在软件的帮助下,自主解决问题。

利用“智能教师代理”软件能加入具有激励性的话语,用赞美的语言、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对学生进行及时肯定,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受到愉悦。在学生消极,想要放弃时,则可以给他们鼓励,让他们得到意志上的锻炼。

(二)建立档案,记录阶段表现

利用软件建立学生档案,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不仅能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更能了解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这样就能方便教师找到解决方法。

学生设立了电子档案,记录了完成各项任务的基本情况,学习成绩,对于进步者,表示鼓励,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对于退步的学生,则鼓励他们不要放弃,要迎头赶上。借助软件,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监督,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升,而且还渐渐地形成了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良好品德。不仅如此,利用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找到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很少参加课外学习小组,分析其原因是因为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和他人交流,常常在活动中处于边缘化,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参与活动的兴趣。笔者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于是就结合他们的阶段性表现,设计了解决方案,组织他们参与到小组自主管理中,遇到问题可以使用求助同学或老师的方法,但是要试着将问题讲清楚,并试着分析。通过活动,学生渐渐变得热情,也愿意和他人沟通了。

利用档案,教师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目前班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设计阶段性解决方案。这样能有效整合信息,方便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情感教育。

(三)开放评论,强大自我心灵

在网络在线互动中,教师还要开放评论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个性化看法。此后要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存在的情感问题,找到个性化的问题,设立有针对性的系列解决策略。这样也能帮助学生解决负面情绪的影响。

教师可以设立“班级新闻交流空间”,结合活动中的各种突发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如针对两名学生打架的事件,班级纪律委员要先了解情况,并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记录成文字,发表在网上,其他同学则可以跟帖,说说自己的评价。如有学生认为先动手打人的学生不对,但是也有学生认为那是因为对方看不起留守儿童,其动手是有原因的。笔者则围绕学生的看法,设计了班会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对待留守儿童,怎样协调班级同学的关系,应对他人的批评和质疑,让他们强大自我心理。

教师要潜移默化地引导,避免直接围绕学生的评论进行批评,那样会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不敢在网络上畅所欲言。所以教学者要设置开放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看法,并在不知不觉中启迪他们,使得他们提升价值观、人生观。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感教育具有交互性、情境性的效果,能有效激励学生思考,将他们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从而起到个性化情感教育的效果。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情感化教学的具体方法,帮助学生荡涤心灵,解决人际沟通中的各种矛盾,培养其积极健康的人格。

猜你喜欢
交流情境情感
如此交流,太暖!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