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2022-11-20 15:45福建省福清市城头中心小学校张雄诚
亚太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素养运动体育

福建省福清市城头中心小学校 张雄诚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学生情感素养缺失

在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一般都是按照既定的教案执行。根据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多数小学生存在情感素养缺失的问题。体育学科课上多数时间以体育锻炼为主,几乎未涉及学生情感素养的培养。

(二)教师教育观念落后

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身体的健康发展。然而,当前许多小学的体育教学还停留在较为传统和落后的状态,教师并没有在一种综合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的指引之下,对学生展开教学。教师往往单纯依据体育测试的分数对教学课程以及学生的能力做出评判,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容易失去兴趣和自信心,对于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也不够牢固,严重阻碍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

(三)校园体育教学设备不够完善

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往往会重视对学生文化方面课程知识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体育学科知识的教育落实,导致在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产生偏差。学校在对学生的文化类学科教育中加大教育力度,却对于学生的体育教学建设不够重视。因此,学校在相关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中,没有加大投入力度,使得小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时,无法充分运用到相关的体育教学设备,学生也就无法更好地开展体育知识学习,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讲解体育方面的技能训练时,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相关的实践学习活动中将两者相结合,实现知识的落实。

二、小学体育课堂提升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明确教学内容

小学体育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最终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基础上,实现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确立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目标。例如,当教师对学生展开教学时,需要明白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从而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当教师为学生讲解扔铅球的运动技巧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且可以在实践中展现出一定的能力,由此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力量来做出判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由此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才可以在每一堂课程教学过后,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结合对学生传授的专业体育理论知识,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特点,为学生选择适合其进行锻炼的体育专业项目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帮助学生在更加适合自身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改革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过于传统,教师教学的理念未得以更新。因此,教师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就需要在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情境的创设入手,通过烘托课堂氛围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这一目标。针对该问题,教师需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从学生主体出发,结合学生群体感兴趣的内容展开教学,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例如短跑教学,如果只是简单的教师讲解和单纯的练习,课堂就显得枯燥无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先设计了“机器人”游戏,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对短跑技能的掌握和巩固。接着又设计“猫捉老鼠”“虎口逃生”等游戏,使他们在游戏中提升短跑速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培养学生体育技能

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充分的清晰和明确,对学生因材施教,坚持以人为本,才可以将教学的价值发挥到最大。结合相应的体育教学,融入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个人体育技能。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跳远技能学习时,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跳远理论知识的传授,教会学生相关的跳远技能和技巧。可以采用多媒体软件,将跳远运动的动作进行多方面的讲解,提醒其中的关键环节,再加上教师的动作示范及在跳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相关的专业动作技能,从而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做出自主化的跳远学习实践和探索。只有教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可以在不断的教育中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3.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健康意识、体育技能、身体素质是小学阶段体育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内容。其中,体育技能与身体素质是可观察和触及的,而健康意识则是无形的,无法用某一特定标准去衡量,但它一旦生成便会长期存在下去,并且随个体运动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具体化、形象化。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更新,丰富了教学形式,拓展了内容表现维度,促进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健康意识、运动意识,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

以田径为例,田径在整个体育运动或竞赛中属于运动大项,包含诸多小项,包括短跑、中长跑、接力跑、跳高、跳远、铅球等,均属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对当堂课教学内容做理论说明,主要阐述正确的运动姿势,然后再实施后面的教学计划。有时候也会普及一些健康运动常识,比如如何避免在运动中受伤、如何正确使用器械等。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往往需要占用大量时间,也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程式化的教学流程与内容表现方式并不利于获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理论指导环节。比如在描述接力跑过程时,首先向学生播放奥运会接力比赛视频,对比不用“交接棒”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意识到“交接棒”的重要性;然后对正确和错误的交接棒方式分别进行呈现,并列举重大比赛中“掉棒”事件;接着由教师对正确“交接棒”动作进行演示;最后让学生组队练习。就这一课例来说,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并不会对提升学生体育技能产生直接性影响,但却会增强他们对运动方式的理解,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运用正确技术动作于比赛或平时运动中是多么重要,这也是健康意识范畴的内容。这样,现代教育技术便与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联系在一起。

(三)突出核心素养功能,培养学生综合体育品质

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在教学策略上做出调整,凸显针对性。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学生群体的运动能力、身心健康,以及体育品德等因素设计教学方案。

1.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育核心素养里面的重点内容。本文所说的“运动能力”不单单指肌肉力量、身体灵活性、协调性等方面,还包括运动技术和综合性身体机能,也可理解为运动素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不仅需要有完善的教学条件和健康的生理与心理机制做支持,还需要具备正确的运动意识,以帮助学生形成终身运动观念。“体育运动”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就像人体代谢一样,随着身体活动频率逐渐提升,代谢速度也会加快,新细胞生成数量也会更多。所以,教师在认识“运动能力”或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能力”时,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进行阐释。

在宏观层面,帮助学生形成并提升运动能力的最佳途径是使必要的运动技术或技巧在实践中得到发挥。以篮球教学为例,运球、持球、传球等是基本篮球技术动作,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篮球技术后,学生的篮球能力才会在比赛或对抗赛中得到体现。但完全将运球、持球、传球训练与比赛隔离开,很容易降低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毕竟这些基本功训练非常枯燥,且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对篮球都十分热衷,他们往往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外部刺激来获得深刻体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营造欢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篮球运动能力得到提升。在微观层面,教师需要借助现代化检测仪器来测试学生身体机能,发现“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增强。比如定期测试排汗后体内钠和钙元素的流失情况,对于钠和钙流失过于严重的学生,教师需要向其提供营养补充计划,使他们的身体机能恢复到正常状态。随着现代化检测仪器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小学体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将得到凸显,从而使教学计划变得更加可靠、合理。

2.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体育核心素养中的一项内容,但从其含义来看,并不是只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事实上,一切与“身体运动”相关的活动都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只是对于某些带有专业的体育行为,体育课才会涉及。当然,教师也可以从“专业体育”角度出发,对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康行为,以及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进行探讨。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什么是“健康行为”。基于不同立场和目的,对其理解各有不同。小学体育核心素养视角下,健康行为是指全部与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相关的行为。举例来说,在学习投掷铅球时,为了保证学生安全,教师往往格外关注学生的投掷动作,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发力点,这其实就是健康行为教育的一种体现。而当学生充分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并能够正确、熟练运用投掷技术时,就说明他们已经养成行为,只不过这更侧重于身体安全。

健康行为还可以指运动行为给身体造成的长期性影响,比如跑步姿势。在短跑中,运动员起跑后都会使用前脚掌“扒地”,力量是由上而下的,然后借助脚蹬地的惯性保持身体向前,而不是将全部重心和力量集中在水平线上。很多学生在练习短跑时经常忽略这一点,一味强调速度,这样大腿在还没有抬到一定高度时,脚掌便会与地面接触,长期下去,膝盖和脚踝都会受到损伤。显然,这是一种完全背离了健康行为的运动行为。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拓展内容维度,使内容以多样化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主动去发现自身不足,并尝试通过学习来纠正。

3.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不同于运动能力与健康行为,它很难通过言语进行描述,即便能够描述,也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且无法包含全面内容。笔者认为,使学生具备优秀体育品德,需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运动观念,看淡输赢,重视行为修养。比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足球训练时,要能够突出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传切配合来“撕开”对方防线。胜不骄败不馁,要学会尊重队友和对手,将情绪发泄在“球”上,而不是人上。久而久之,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足球训练中就会慢慢养成优秀的体育素养。

再比如,在组织班级内对抗赛的时候,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先向学生进行必要的说明,让学生明白竞技体育的真谛除了拼搏外,还要注重品德的养成,真正意义上尊重对手,享受比赛。还可以组织班级之间的对抗赛,如跑步接力,通过比赛增强学生对于班级荣誉的责任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抗赛中所包含的体育品德。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经典的国际比赛案例。在对抗赛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就对抗赛的比赛规则以及技巧进行讲解,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剖析,促使其运动能力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师在不断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寻找更加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将专业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是一种进步性的教学举措。小学体育教师只有对自身教学重新审视,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指引开展专业体育教育,才可以使得自身的体育教育更加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意义。

猜你喜欢
素养运动体育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