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2022-11-21 10:46张志春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意识数学过程

◎张志春

(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小学,甘肃 武威 733201)

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当中,有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去进行数学学习,在出现数学问题或疑问时也不懂得去向教师进行请教.在此前提下,教师也不懂得孩子们的具体问题出在哪几个方面.为此,数学教学质量一直没能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数学是属于综合性相对较强的科目,在解答问题时也必须有效地综合整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探究,如果孩子们不及时解决其疑问,那么在长期的问题积累下,孩子们会渐渐地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后期可能会出现对数学学习没有信心等情况.为此,教师必须有效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必须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及时提问,有效提问.

一、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我国目前的数学教学现状进行相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数学课堂仍旧由教师主导,孩子们只有极少数的时间可以去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等,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存在使得孩子们难以有效形成问题意识.不仅如此,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当中通常是教师提问孩子们,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们对知识的具体掌握情况的一种考查.但是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孩子们并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是否对某一问题具有疑问.即使一部分孩子提出了相关问题,但是问题也不具有足够的有效性.这些现象的存在局限了孩子们的自主发展.为此,本文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导致孩子们问题意识淡薄的具体原因进行相关的探究与分析.

(一)教育观念是造成学生不能提问的根本原因

通过实际调查与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实际进行相关教学的学习过程当中,孩子们的意识过于受到教师、家长等的主导,使得孩子们的自身意识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一部分孩子可能会认为在课堂当中教师并没有让我提出问题,那么我就不提出问题.一部分孩子则是不好提出问题,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这种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给予孩子们足够的提问时间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孩子们的提问会耽误教学进度,影响课堂秩序.每个学校在对教师进行考核的过程当中都有一定的考核标准,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评优、评先都有一定的影响.而教学效果作为其中一项考核指标,自然受到教师的重视.为此,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迫切地希望孩子们能够接收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并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成绩.但是正因为这种观念的影响,孩子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当中并不具备主导思想,只能被动地跟从教师的教学方案进行相关学习.在系统的学习方案下,孩子们只能掌握到数学知识,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没能得到有效培养.并且受一部分因素的影响,家长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也会以“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你要听老师的话”等这种言语来教育孩子,使得孩子们“听话”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课堂当中也一味地听从教师教学,不敢主动提出自身的问题等.总之,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意识下,孩子们无法有效地进行提问,也不敢进行提问.

(二)教师的权威性是造成学生不敢提问的直接原因

目前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课堂一直被教师所主导,孩子们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并且在此状态下,孩子们一直对教师有一种权威性的印象,在实际遇到数学问题时所想到的不是自己去自主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反而是去依赖教师.并且由于孩子们内心对教师的畏惧,孩子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当中又不敢去向教师请教问题,只知道一味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去进行相关学习.

(三)传统教学方法是造成学生不会提问的主要原因

在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通常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进行实际教育的过程当中过于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当中,使得孩子们的思维得不到有效发散,只能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框架当中进行相应的数学学习.要想有效地提高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水平,教师就不能仅仅通过传统的传授式教学,应当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启发,让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但是教师对这种启发教学又存在着一定的认知错误,认为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就是提问相关数学问题.问题的提出并不是针对孩子们本身可能对数学知识所存在的疑问,反而是教师所设计的孩子们应当具有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的设计、讨论等都是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方案设计时都已经设计好的,在教学中只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而已.孩子们在此过程当中并不具备主导课堂的地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好数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们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并且能够有效地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因此必须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推动其进步与发展.下文将通过其作用的具体体现来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教师在实际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有效地发展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够有效地通过扩散自身的数学思维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思考.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孩子们处于课堂当中的主导地位,对孩子们加以引导,让孩子们自主地对数学问题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这样一来,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成果也能够随之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够有效提高.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孩子们在实际解答问题时,必须有效地具备相应的逻辑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据数学问题的内容等方面一步步地进行相应的思考,因此教师也必须注重对孩子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二)是发挥学生数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新课程改革逐渐普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点内容,这样使得学生对知识点内容掌握得更加全面化和具体化,防止学生在后期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不只是单一听从数学教师的讲解,从而防止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分散等问题.

(三)是改革创新小学数学教学的需要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在讲课时,数学教师只是一味注重对知识点内容和计算公式的讲解,认为自己讲解的知识点内容越来越多,学生能够全面理解的内容也能够越来越多.在后期做题过程中,数学教师对各种知识点内容的运用更加灵活化,防止学生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也没有真正关注到每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使得学生难以在小学阶段全面健康发展.在今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各个计算公式和基本概念是怎样由来的,在做题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是怎样考查的;引导学生能对每一次考试和做题中出现的错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引导质疑,培养问题意识

要想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就必须要鼓励孩子们提出自身的疑问,在此前提下,才能够一步步地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并且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有效地提出问题.教师也应当注重对孩子们的引导,不应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孩子们的思维局限在课堂当中,同时应当不断拉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敢于去提出自身的问题.比如,在孩子们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课时,如果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能只会按照课本上的传统概念对孩子们进行相应的教学.孩子们可能并没有系统地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在实际进行做题的过程当中仍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了有效避免这种状况,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引导孩子们去对进行实际操作,让孩子们通过画图或者制作相应的模型来更进一步地了解其图形的具体含义和概念,并且可以有效地带领孩子们一同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进行相应的探究,如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事物也属于平行四边形.比如两个等边三角形就可以有效地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这种状况时,孩子们就可能会出现疑问:如果这样的话那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不是等边三角形周长的二倍呢?在孩子们有效地提出相应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借此让孩子们展开相应的探究与讨论,并通过实践与计算来分析结论是否成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带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有效地培养了孩子们的数学探究意识,使得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去进行自主学习.

(二)鼓励大胆提问,培养问题意识

在小学阶段,由于孩子们在潜意识当中认为教师是相对严格的,因此在实际学习的过程当中,对教师产生一定的畏惧,与教师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远,在出现问题或者疑问时也不敢去对教师进行提问和请教.由于孩子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孩子们在实际进行相关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并不是都能有效地去理解相应的知识,其中可能会存在着一定的疑问,但是却因为自身对教师的畏惧,不敢去对问题进行有效提问.或者说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基础相对薄弱,在进行实际学习时所提出的问题,可能也相对简单,在课堂当中进行提问,可能会使得一部分孩子对其产生嘲讽之心.因此,教师在对孩子们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表扬和鼓励,在孩子们发现教学规律时可以对其进行鼓励,然后再针对孩子们所发现的教学规律,提出相关的疑问,并顺势进行相应的探讨.

(三)多样化激发,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在课堂当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起提问或质疑提问都可以.这其中教师要完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要完全贯彻以生为本的重要原则,并且要“少说多做”.也就说作为教师要少说,多运用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教师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同时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比如,在“认识钟表”的学习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先来谈一谈在学生认知当中的钟表是怎样的.教师不要急于教学,而是要以互动的模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这样的互动当中渗透内容,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发言机会,并且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的互动也成功调动了学生的话题参与度,使学生纷纷联系生活,说出了自己印象当中的钟表模样.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际物品,让学生进行现场观察,然后根据实际物品,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钟表里面都有些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根据他的问题,学生很快也进行了回答,也有部分学生借助书本内容进行了回答.同时,学生在观察当中进行反问:“为什么钟表当中永远有一根时针走得很快?”那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出相对应的回答.在这样多样化的问答当中,教师完全将学生作为了主体,然后利用互动和实物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发出疑问,进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分层引导,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的能力不同,对于学习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也就不同.很多时候,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这样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薄弱,最后干脆放弃提问题.因此,教师要兼顾所有学生,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设置两个不同的问题环节,从而引发学生的提问,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一环节,基础问题环节.这个环节针对的是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将知识点一一列举,然后随机检验部分学生.这样是为了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学生则要在这个环节,针对基础性的学习问题进行提问,这样教师更能了解基础性学习的学习需求,以便及时更改教案.第二环节,拓展问题环节.这个环节则是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牢固,如果老师一味地巩固基础,只会耽误学生的发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一些开放性的拓展习题,与学生进行探讨,相互提出问题,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既能让教师了解学生所想,也能正确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展开分层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为关键.

(五)合理设计,培养问题意识

教师要明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条理性、目的性地进行提问,从而根据问题的互动与答案,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那么在这个环节当中,教师对于课题的内容要合理设计,才能正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与所学内容进行有效衔接,避免学生形成学习断层.比如,以“10以内加减法”为例,学习内容是要学生掌握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那么在提问时,教师也要针对这个方向进行提问,同时可以利用反向思维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10以内当中,除了5+5=10,还有哪些数字相加等于10?运用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同时联系了所学内容.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时候,不可忽略与知识的衔接性,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学生出现思考偏离的现象.

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地了解到在实际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进步,因此必须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问题意识,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堂当中提出问题,并进行有效探讨,从而顺势进行相应的数学知识探讨,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意识数学过程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