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形象思维教学探讨*

2022-11-21 13:50徐诗霞年四辉郑咏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中药学形象思维中医药

曹 迪 徐诗霞 年四辉 郑咏秋

(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医药事业需要传承和创新,未来需要全社会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蕴含着丰富的天地自然的哲学思想,是几千年民族智慧结晶。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医学知识体系,有着不同的理论框架,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只有将独特的中医药思维模式运用在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才能使得青年一代传承和创新。“形象思维”是我国传统哲学范畴内的思维方式,体现了我国历史、文化、哲学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内容,能够推知中药归经、功效、主治等[1]。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尤其应注重中药学课程教学与“形象思维”的融合,这样才有利于传承发展我国的中医药文化。

1 形象思维与中药学课程教学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中药学是中医药文化的骨干部分,是医科院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如常见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配伍等。中药学课程的重点在于性味、归经、功效和主治,这些理论千篇一律地按照同一方式讲授,学生反映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那怎么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得丰富多彩呢?除了利用图谱、视频、中药故事化等方式进行教学,我们还可以利用中医思维体系的优势,将“形象思维”教学贯穿其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便于记忆知识点。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专注于课堂学习,把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容易理解,从知识的“知道”到知识的“得到”,这是授课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2]。比如说四气五味理论,本就是理解中药的主要方法,但中药不仅仅有四气五味,还有许多的自然属性,应古人所说“仰观俯察”,仰天察地,体悟自然万物。

形象思维从不使事物对象化,总是在把握体验时使人生命的整体和事物的整体相通,没有使事物异化和人性疏离之弊。自然界中“象”分为形象、色象、习性象、时象、药名象等[3],中药涉及的“象”,有时是一方面的,有时是交叉多方面的。朱砂是红色的,通过色象,五色入五象,人心是红的,入心经,又因其比较沉,所以它能够入心经且重镇安神,小到失眠,大到精神疾病,皆可用之。利用色象可以解释中药功效的偏向,茯苓用朱砂染后,变成红色,可与赤茯苓功效类似,入心经安神。古人说“中空草木可治风”,麻黄和葱是中空的,具有发汗和通窍作用。通过它们的自然属性和取类比象来比较功效大小,麻黄的孔径比较细,开细孔,所以其发汗力较葱强。通过类似这样的形象思维对各类中药的性味功效进行讲解定会使课程增色不少,且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也会相应增加。中药学课程内容比较冗长,有些功效应用比较相近,难以区分,学习方法大都是死记硬背。我们如果利用好“形象思维”进行教学,通过诗意、生动形象的讲解,学生就可以将中药的药性功效全部掌握,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层层联想,而不再是死记硬背,这种生动形象的联想,不仅可以辅助学习,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2 形象思维与中药课程思辨

整体观是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支柱,和辨证论治同是中医思辨理论的主要内涵[4]。形象思维是正统的本草思维,其中也包括《周易》的象思维。我们必须清楚,药象只是我们教学、学习和使用中药的一个思维工具,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实际使用时需要进行思辨。中药茜草、蒲黄等利用其“炒炭存性”,用于止血,取自“红见黑止”说法。这里的“黑”不是一概而论的,药材炒至外表焦黑色、断面焦褐色为佳,若炒至断面焦黑色则说明存性欠佳。由于形象思维的传承需要通过生活的体验来完成,各地生活方式和人的悟性不同,文化传承的内涵也会产生变异。根据虫类本质特性,其性能走窜,具有搜剔之性,大多具有祛风湿活络等作用,如蛇、全蝎等。但也不是所有的蛇都具有相同作用或者功效都一样,还属蕲春的蛇作用最好。矿物如朱砂,以辰州的最好,又叫辰砂。“形象思维”在面对中药真伪优劣、地道与非地道、中药材自然属性与生长规律时,我们应作出理性判断,不能以偏概全[5]。形象思维可以使学生从多个维度认知和了解中药的特性,是独特而又神奇的应用方法,但对待特定条件下的中药,需要思辨以免走入死胡同。

中药有它的普遍性,当然也包括特例。如在介绍药物升降浮沉性质时,我们说到花和叶具有升散性质,主要是它们在植物的表层。花能够散发香味,叶子每天也可以蒸出大量的水分,都属于“升散”性质,所以用于人体而有升散的作用。相对而言,种子类植物是降的性质,如莱菔子、紫苏子、五味子、车前子。这些种子成熟以后,最后都会掉到地下,它们是“沉降”性质,所以作用于人体是降的趋势。还有一些泻下中药,如桃仁、杏仁、柏子仁,能够润下通便,属于“凡子必降”的说法。但是,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用于肺胃气逆,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记载“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的说法。还比如说,红花是红色的,入血分,金银花不是红色的也是入血分的,三七虽然活血化瘀,但它的外表是灰白色的,却依然走血分,所以说我们应合理应用形象思维,辨证地去看待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

3 形象思维与创造力

大学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整合能力[6],而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直接关乎民族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如何培养出有创造力的青年,正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虽然中药学课程理论是抽象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但是其中蕴含的“形象思维”是可以启发“创造性思维”的。思维本身生生不已,注重整体的体验,因此可以对事物有一种“不使整体受到任何僵化的把握”。古人习惯通过效法自然、模仿自然的实践活动,体会、揣摩、想象其中的内在之意与价值,获取有用的实践知识、经验或灵感,进而对相应的技术革新、思想创新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引导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青年大学生在日常生活留意细微之处,对具体物象进行联想与抽象化的构想训练,这一点与象思维中的“物象-意象-物象”思维过程相似。比如说我们比较熟悉的名贵药材人参,它形似于人,通过比类的形象思维得知其对人体有补益的功能,这一过程就是“物象-意象”。当然,中医药中药物的功效不是来源于此,最重要的还是通过试吃加以验证,并进一步总结其性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以及具体的功效。这是建立在充分的生活和临床实践基础上的,这一过程就是“物象”。这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针对临床疾病也能够创造出新的治疗方法,如阵发性房颤是心血管科常见疾病,以突发突止为特点,与风“善行数变”特性类似,因此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等熄风药,尚可治疗。

通过中医药理论中“形象思维”学习中药学,可以避免一味地追求西方时髦的思维方式和术语,避免学生接受教条式的、混杂式的教育方式,进而磨灭中国的哲学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与创造力有相通之处,利用其课间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过程中的特色,是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关键方向,是贯彻“课程思政”内涵的重要途径。

4 形象思维教学任重而道远

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院校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中医药学原有的概念与形象思维是教学过程中必备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对中医药的疑问,甚至用逻辑的思维来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中药体系课程[7]。少数媒体甚至科研工作者对中医药仍持质疑态度,这就使得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欣然接受中医药思维。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文化体系下产生的,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所以在介绍中医药的现代应用时一定要继承中医的知识体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辨证地运用西医的思维方式。

中医的元理论框架是阴阳五行学说,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而研究方法则是观法比类。其中的“形象思维”是基于古代哲学思想上宏观的、整体性的,是中医药文化原创性的重要体现。“形象思维”是学好中药学课程的重要工具,但是它的思想深度绝非仅仅是“仰观俯察,近取远取”“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儒家“盈天下而皆象也”等,是集“人文、历史、自然、社会、临床实践与经验总结”而大成者。所以高校学生想学好中药学的课程,课堂上的教学只是抛砖引玉,课下需要继续汲取中医药知识,运用“形象思维”思考专业知识,以期发散思维,在该领域中有所创新。

5 小结

中药学课程秉承中医药思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运用“取类比象”等形象思维方式,不断探索、归纳、推理、演绎,对中药的性能、功用进行总结,形成系统性理论。“形象思维”继承了古人思维方式,是学习中药学课程的重要思维方式,也最能体现中医思维特点,对培养高水平、专业性的中医药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中药学形象思维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中药房药师如何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
毛泽东诗词中形象思维的特征及其现代诠释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综合性高校《中药学》PBL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