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思考

2022-11-21 15:53赵臣阳鲁银梭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村庄人才农业

赵臣阳,潘 旺,鲁银梭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杭州 311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这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同时也是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建设与发展的系统工程[1-2]。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对于乡村人才振兴作了具体部署,同时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政策为乡村经济与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受诸多因素影响,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人才引用育留进程缓慢,人才培育发展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及挑战。乡村“人”的缺位已成为导致农村发展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村籍大学生作为乡村的“智力”代表,经过高校系统学习,自身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乡村是一种潜在财富。他们回到家乡一方面弥补了乡村人才缺位的现实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大学生解决了就业问题,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营造良好的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的环境,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已然成为乡村振兴中发展的应有之义。

1 乡村振兴下大学生回流价值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解决我国三农领域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在战略实施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乡村治理,“人才”始终是第一生产力[3]。作为农村籍大学生,本身从农村出发,对于农村各方面资源环境相对了解。同时他们作为青年一代的领军人才,具备一定的“智力”学识,有理想,有担当。对此,吸引广大大学生回到农村,投入到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领域问题,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必举之措。

1.1 农村籍大学生回流与农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演进,使得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断凸显。农村地区人口逐渐流向城市就业,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素质逐渐下降(老弱妇幼等留守人员),这种劳动力的流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但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却造成一定的制约。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1.1.1 回流大学生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我国农村耕地管理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模式下,家庭分散经营,规模小,且经营成本高,不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农业基础设施,出台相关政策助推农业转型发展,如农机补贴、流转补贴等。各省市因地制宜出台一定的政策性文件支撑农业转型升级。受制于地理环境及资源环境差异等影响,不同农村由于其内生性不同,一些内生性较弱或资源较为贫乏村庄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留守村庄人员对于农业科学知识了解困乏,对于相关农业政策执行较为困难。农村籍大学生从农村长大,对于农村内部环境、本地农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有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农村出发,立足于高校学习的科学知识,结合家乡农业发展,协调利用家乡农业资源进行反哺家乡。

1.1.2 回流大学生带动农业产业链发展 农业生产经营中受到自然环境等多方面影响,具有一定弱质性,单个农户在生产与交易环节很难取得议价权,伴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逐渐退出。对于传统农业的改变,增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实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领域的三产融合[4]。农村籍大学生回流通过整合资源,成立合作社,在农业生产环节,对种子、农药化肥购买进行集中采购,获得成本资源。在销售环节,根据产品特性创造品牌,在包装、物流等领域发挥才能,完善产业链。

1.2 农村籍大学生回流参与农村治理

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实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实行自我选举,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受制于村庄内部人才的缺位,这种民主制的管理已由村庄“精英”为主导,这种村庄精英治理模式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继续改善的必然性。部分村社甚至出现村庄管理严重缺位现象。对于弥补乡村治理的人才缺位,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等,更需要现实中对乡村引才招智的思考,对人才的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农民与土地的必然枷锁,受村庄内资源限制,村民在村庄内无法获得比城市带来更多地经济价值,作为一个理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单一方向井喷式流向城市。劳动力的外流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现实问题,大量优质劳动力的外流,农村留下的更多是老弱病残幼儿群体。农村出现基层组织涣散管理无序,农村土地撂荒、农村留守儿童、老人等基本生活权益难以得到保障等问题,村庄管理人才缺位严重。在经济转型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背景之下,人力资本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农村籍大学生回流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补足乡村人才缺位,促进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 困境分析

2.1 回流前回不了乡的困扰

受到传统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学子自身家庭原因不愿回乡,他们受制与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的认知里,求学是农村学子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他们从农村出来毕业后再次回到农村,在村里被看成了“局外人”,对于家长在心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提供更多地就业机会,缺乏引导,部分农村学子回流后出现无事可做,被动失业。使得部分倾向大学生,望而却步。

2.2 回流中扎不住根的困扰

出于对家乡的归属与感谢,农村籍学子学成之后通过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反哺家乡。大学生回乡之后,在本身软件不行的贫困乡村,硬件相关设施缺乏。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娱乐设施单调。特别在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差距过大,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方面明显不足。由于无法提供良好的劳动创业就业生态系统,村庄内部优质劳动力外流,对于一些有志于服务乡村,发展乡村的有识之士,也因无法得到相应的保障望而却步,持观望态度,也成为乡村问题的“死循环”。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回流大学生留在村里的意愿。

2.3 回流后迈不开步的困扰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战列措施,在就业方的“大学生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农村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等,在创业方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孵化基地”等。通过对大学生提供工商登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等配套设施。同时为了更好的解决三农领域方面的问题国家多次召开农村经济会议,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由于县乡本身的能力限制,相关措施无法及时跟进落实或落实不到位,部分政策及服务流于形式,对于回流人员的基本诉求很难保障。部分基层服务人员办事水平较低,能力较差,导致许多政策便利无法享受,办事处处碰壁现象严重,工作难以展开等,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回流人员的自信心。

3 路径思考

3.1 引导舆论方向,让“人”回了乡

在社会舆论方面,积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内容及战略目标,提高社会整体对乡村的认识与关注,转变传统认知破旧立新,引导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良性互动,消除对于乡村的错误认识。在个人方面,要摒弃思想包袱,积极融入,接受身份的改变,自觉消除抵制情绪,增强归属感。高校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根据当地乡村特色及国家政策制定相应的课程规划,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对于有想法的大学生给予相关支持。政府方面构建大学生回流后就业创业及保障措施,如大学生回流学费代偿、提供基层服务奖励金、考公升学优选等优惠政策。

3.2 优化发展环境,助力扎的住根

一是加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基本生活保障,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二是构建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的建设水平,让农村籍大学生回流以后没后顾之忧[5]。三是提供引导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事务管理,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整合乡村自有资源,提供政策支持。

3.3 集聚发展资源,协助迈的开步

乡村振兴下,如何调动农村各项资源,激活农村沉默成本,如何让回流大学生在农村这片广阔的田野上发挥他们的价值,是当下应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在回到乡村后,只有充分发挥自身所学,迈的开腿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一方面,村庄及大学生自身要充分融合,大学生要把自己融入农村的治理与建设当中,避免成为“局外人”,加强自身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村委会加强对回流大学生的重视,利用他们的所学及本村现有资源,积极整合开发,针对他们在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充分调研后给予政策支持,解决所面临的土地、资金及公共服务等问题。强化基层服务体系,协调大学生在乡村中面临的各项难题,使他们迈得开腿,出得了彩。更好地服务于当地发展,更好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

猜你喜欢
村庄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村庄,你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村庄在哪里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