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帮扶在推动脱贫地区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
——以旺苍县古柏村为例

2022-11-21 15:53程祖强王永志崔永亮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猕猴桃农户发展

程祖强,王永志,崔永亮,3

(1.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成都 610015;2.野生植物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成都 610015;3.峨眉山生物多样性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四川 峨眉山 614200)

2012年全国贫困人口有9899万人,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2019年底,贫困人口减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0.6%,2020年底全部脱贫,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胜利。能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产业帮扶是重要支撑,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程中,排在第一的是“生产发展脱贫一批”,生产发展主要指产业,由此也可以看出产业帮扶的重要性。自2015年底开始,四川省自然科学研究院对口帮扶旺苍县高阳镇古柏村,以猕猴桃产业为主要抓手,配套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开展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帮扶工作。

1 古柏村基本情况

1.1 基本村情

古柏村位于旺苍县西北面,距县城20km,村域幅员面积14km2。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为冬冷春暖而干燥,夏热秋凉多降雨,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最高气温35.1℃,最低气温5.3℃,无霜期250d,年降雨量1064mm左右。古柏村辖10个村民小组(社),共有农户268户、942人,精准识别贫困户66户、223人。帮扶工作开展以后,古柏村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完善,所属各社皆通硬化村道及移动通讯网络。全村劳动力资源583人,乡村从业人数542人,耕地64hm2、园地37hm2、林地752hm2。

1.2 贫困原因

古柏村贫困主要特点为:一是绝对贫困少、相对贫困突出。主要是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实使得村内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缺乏公共服务和物品供给,加之城乡经济差距导致村民相对贫困现象明显。二是长期性贫困少,暂时性贫困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性贫困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发展机遇、政策受惠等获得能力差导致了暂时性贫困现象依然存在,这在古柏村较为突出。三是贫困家庭脱贫后返贫时有发生。古柏村部分家庭缺乏资产储备,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一旦遇到意外(疾病、家庭变故等),很容易导致返贫。四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对产业发展后续扶持不足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流失等原因致使贫困家庭发展空间受限,基本处于贫困线上下,极易波动。

2 产业帮扶状况

2.1 产业扶贫背景

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要实施好“五个一批”工程,分别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相较于生态补偿、异地搬迁、社会保障兜底、发展教育等帮扶措施,发展生产更能利用自然条件、提供经济支撑,前文也提到发展生产主要就是指发展产业,有效的、高质量的产业能够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与生存问题,增强当地的“造血功能”,产业扶贫既是贫困人口创收的途径,也是提升贫困人口抗风险能力的主要抓手,更是全村增收致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举措。古柏村所在的广元市旺苍县,自然地理条件较好,是猕猴桃原生区域,十分适合猕猴桃的生长。在未发展猕猴桃产业前,村民主要以玉米、水稻、油菜等传统经济作物为主,且生产方式粗放,缺乏技术支撑,导致产出不高,仅能维持基本生活,人均收入偏低,抵御风险能力极差。根据本村的农业基础条件和我院的猕猴桃科研优势,因地制宜,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将猕猴桃产业作为帮扶的主打产业,利用科研项目支持,先后分两期,在全村建立了20hm2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园区涉及贫困农户39户,其中三社17户,六社22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增收。2019年,园区初挂果,2020年,园区全挂果,待进入盛果期后,可实现8000元/667m2的收入。种植猕猴桃的收入与种植粮食相比,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显著,优势明显。产业带动成为脱贫致富、同步全面小康的有力支撑。

2.2 帮扶措施

从第一批帮扶工作队开始,精心谋划,协调运作,统筹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种植户已初步认识到猕猴桃产业的优越性,种植积极性大幅提升,各项利好均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2.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协助上级党委、政府选好配强古柏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向古柏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举措,先后派出2任共计4名帮扶干部,与古柏村建立了支部结对共建关系,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着力推进帮扶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群众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共同致富奔小康。

2.2.2 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 主管部门连续支持古柏村产业发展,在当地政府推动下,全村猕猴桃产业获得了大量政策和资金支持。截止2020年底,共争取古柏村牵头资金630万元。其中猕猴桃产业投入530万元,约占84.1%;养殖业投入60万元,约占9.5%;羊肚菌栽培投入40万元,约占6.4%。

2.2.3 优化帮扶机制 在扶贫工作总体部署的基础上,发挥科研单位专业优势,结合村情实际,结合部门联系帮扶,多方争取和协调资金项目,推动扶贫工作落到实处。通过项目的实施,结户帮扶,加强笔者单位与脱贫村、脱贫户的联系,创新拓展帮扶方式内容,指导村内全面推进“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充分体现村内民主自治机制,提升村内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同时,协助抓好村内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促进村内和谐稳定。

2.2.4 探索增收致富模式 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全村主推“支部+专合社+农户”增收模式。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吸引广大贫困农户入社,专合社统一组织劳动力、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对外销售,从而解决单户种植、散户发展等弊端,提升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户的种植收益。同时,专合社按照贫困农户劳动能力强弱,分类管理调配劳务,既解决了村里中老年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又通过务工渠道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

2.2.5 开展科技引领带动产业发展 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在村集体、合作社遇到产业困境时,主动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活动,通过农民夜校、田间指导、集中授课等方式解决产业技术问题;在帮扶期间,召集具有综合科技培训能力的专家组成了扶贫专家团队,每年专家团队数十人次到古柏村开展相关技术服务,发放各类技术手册,年均提供500余本,每月发布农事提醒,在驻村工作队的技术支撑下,种植户的技术水平显著提高。

3 精准扶贫的经验分析

3.1 领导重视,强化责任

院党委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年院领导带队进村调研,实地掌握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协调村内在产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资金、项目问题。充分发挥了全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项目优势,有效落实帮扶主体责任,达到理想的帮扶效果。

3.2 理清产权,责任落实

产业扶贫,核心问题在于产权。古柏村增收致富的模式下,专合社虽起到了组织作用,整合了各方资源,但多数农户参与只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参与到猕猴桃产业中,猕猴桃产权并不在农户手中,导致农户未投入任何生产要素就拥有了产业项目,农户容易缺乏主人翁意识,不能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总体来看增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落实产权精准到户,在猕猴桃产业项目中将农户各方面要素整合起来,真正嵌入到产业中,充分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落实主体责任。

3.3 技术引领,科技帮扶

目前村内的种植技术薄弱,种植户的产业基础差,对猕猴桃产业最基本的操作不熟悉,包括施肥、浇水、疏花、疏果、修枝及绑蔓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全凭传统农业的老思想老理论来支撑,对园艺果树的生长习性不懂、不知、不理解。与产业成熟地区的差距较大。针对以上问题,继续加强产业技术帮扶,增加技术团队力量,将培训室集中培训的方式与田间地头的实地示范结合起来。发动全院的科技力量分别到村开展技术指导,发挥各自所长,为产业帮扶献策献力。

3.4 带动辐射,积极引导

目前村内的产业的带动效果有限,园区未能将全村的村民全部涵盖,只有三社和六社农户在猕猴桃果园的范围内。经过前期的走访,其他组社有很多村民看到第一期的猕猴桃产业果园挂果后,对产业的发展的信心满满,积极想加入到扶贫产业中,因为前期资金的问题,未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撑。加大帮扶措施,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辐射带动全村有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户,针对有需求的农户,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从产业的基础、产品的市场、产业的风险及潜力进行细致入微的培训,为村内产业发展需求的农户提供各种方便,包括外出培训、产业考察、市场调研等。辐射带动对口帮扶的村整个村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整个旺苍县的猕猴桃产业发展。目前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已经在旺苍开展了4次产业技术培训,邀请了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前来培训溃疡病、褐斑病、修剪栽培技术等。

3.5 组织有力,合力推进

上级主管部门在产业扶贫中起主导作用,为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当地政府在产业扶贫中通过安排资金、制定规划、提供服务等方式,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保障帮扶产业的有序发展。村两委则利用自身在基层协调方面的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动员村民,全力支撑帮扶产业。帮扶单位则需要体现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帮扶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只有上下各级单位发挥出合力,帮扶产业才能高质量发展。

4 乡村振兴发展建议

4.1 发展特色产业是脱贫增收的关键

古柏村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村内现已初步建立20hm2猕猴桃科技示范园,如何将猕猴桃产业打造为地方特色产业,是脱贫增收的关键。在保证优质果产出的同时,应申请地理产品标志,将村内的猕猴桃品牌化,提高知名度,然后寻求稳定的销路,为种植户增收致富提供有力支撑,并实现猕猴桃科技示范园的可持续发展。

4.2 提高种植户自我发展意识是帮扶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

目前,村内极少数种植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种植技术相对欠缺,种植信心有待增强,如果不提高种植户自我发展能力,极有可能在帮扶单位撤除后出现产业难以维系的情况。因此,在以产业帮扶的基础上,更需要注重扶志与扶智,通过加大技能培训和思想交流力度,提高种植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4.3 优化利益分配机制是巩固脱贫成效的有效保障

要巩固脱贫成效,支撑靠园区,保障在机制。现行的机制虽然可行,但是还未经过长期的实践考验,已有部分参与者提出了质疑。相信在具体实施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继续摸索、优化、完善。只有重视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建立产业扶贫的预警机制,同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前预判产业风险,定期进行产业风险评估,才能有效降低或避免不利因素。完善的机制能破解产业发展中常见的“生产容易销售难、增产容易增收难”问题,让种植户有稳定的收入,为巩固脱贫成效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猕猴桃农户发展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