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耕地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2-11-21 15:53邓先才
四川农业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遂宁市高标准农田

何 霞,邓先才

(1.四川省遂宁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遂宁 629000;2.四川省射洪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射洪 629200)

耕地是中国最宝贵的资源,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2]。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与保护耕地质量刻不容缓。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保障粮食及农产品生产能力、质量安全为目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树立耕地建设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理念,遂宁市坚持因地制宜,农机和农艺措施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方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秸秆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示范工程为主要技术途径,构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提高耕地地力,促进全市耕地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1 遂宁市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情况

1.1 加大改造中低产田土力度

“十三五”以来,全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94个,完成建设面积6.15×104hm2,资金投入17.07亿元。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粮食作物增产80~200kg/667m2,经济作物增产率10%~20%。据此,全市累计新增粮食1.28×108kg、油料526×104kg、棉花153×104kg、水果0.75×108kg,累计新增产值2.92亿元,新增纯收入1.61亿元,改造区比非改造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多增加200元以上。全市改造中低产田工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项目绩效考核连续荣获省级以上表彰以及“遂州杯”先进单位。

1.2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遂宁市政府将耕地质量与耕地数量保护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确定县(区)长为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数量和质量的第一责任人,明确了农业部门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职能职责,提出耕地质量县级目标考核指标建议,对耕地肥力和质量等级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定期向本级政府报告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情况,对区县耕地质量目标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定期检查。

1.3 强化土壤污染防治

遂宁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作出了《关于防治土壤污染发展绿色农业的决议》(遂人发〔2009〕28号),在全国、全省率先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法制化轨道的市,《中国人大新闻网》《新华网》、四川省《人大与民主法制》《遂宁日报》多次进行宣传报导。

1.4 开展耕地环境质量评价

2020年,完成全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全市优先保护类耕地占耕地面积的99.997%,受污染耕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0.003%,无严格管控类耕地,属全省耕地污染最轻、污染面积最少的区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遂宁市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基地市。

1.5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和评定

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坚持连续30年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与耕地质量(肥力)定位监测》(目前为全国连续时间最长),各区、县也结合土壤污染源监测点、测土配方施肥效益监测点等建立耕地质量监测点。截至2020年底,累计建成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40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6个、县级22个,并开展常规耕地质量监测工作。全市实施耕地质量调查点831个,占计划的100.8%。

1.6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扎实推进

截止2020年底,全市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28个,有效期个数330个。2020年新认证“三品一标”个数41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0个,绿色食品11个,全部纳入农产品省级追溯系统,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复查换证率达100%,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年检率达到100%。

2 耕地质量现状及特点

遂宁市地处川中丘陵,幅员面积5325km2,总人口362.9万人。据国土资源详查:全市实有耕地26.97×104hm2,其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23.18×104hm2,保护率为85.9%。

2.1 中低产田土比重大,作物产量低而不稳

据耕地质量调查: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62×104hm2,占耕地总面积57.9%。全市中低产田土面积达11.34×104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42.1%,耕地质量属全国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五~十级中等水平(全国共分十三级)。

2.2 土壤养分含量低,耕地质量差

据全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72%,属全国有机质分级中的四、五级水平(全国共分6级,下同)。土壤全氮、速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11%、84ppm,属全国全氮、速效氮含量分级中的四、五级水平。土壤速效磷极缺,98%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属全国分级中的五、六级最低水平。只有土壤钾含量较丰富,全钾、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37%、130ppm,85%的土壤全钾含量属全国分级中二级水平,速效钾含量属全国分级中三级水平。因此,遂宁市耕地普遍具有有机质含量低,缺氮、少磷、富钾,属耕地养分贫瘠区。耕地质量属全国耕地地力分等定级五~十级中等水平(全国共分十三级)。

2.3 土块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全市出露岩层主要为遂宁组厚泥岩和蓬莱镇组砂泥岩,岩石抗风化能力弱,加上地处雨热同季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人类垦植利用高(垦植指数达60%以上),造成地形破碎,坡耕地多。据土地资源调查:全市平坝仅占全市总幅员面积14.8%,低丘占30.95%,中丘占35.13%,深丘占10.65%,低山占8.47%。全市耕地中坡度小于2°的平坝耕地占20.4%,2°~6°缓坡耕地占10.2%,6°~15°的坡耕地占44.6%,15°~25°的坡耕地占20.7%,大于25°的陡坡耕地占4%。由于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据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达3007km2,占全市总幅员面积56.52%,平均侵蚀模数为3314t/a·km2,其中:轻度侵蚀占19.89%,中度侵蚀占29.77%,强度侵蚀占6.6%,极强度侵蚀占0.26%。

2.4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0894处,其中: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54座,小(二)型261座,塘坝15425处,大中型引水渠堰7条,提水泵站2265处,固定机电提灌站2289个,装机2500台/9.91×104kW,(其中:超过使用年限频临报废的有1126个、装机1177台/44418×104kW,按装机容量提灌站完好率53%),机电井226处。形成蓄、引、提设施的供水能力达9.84×108m3,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3.42×104hm2,保证灌溉面积9.07×104hm2,保灌率60%左右,全市仍有40%以上耕地靠天吃饭,加之暴雨频繁(暴雨频率达33%~47%,平均2年发生1次)、“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严重制约耕地作物产量的提高。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重耕地数量保护,轻耕地质量保护

国家实行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注重耕地数量占补平衡考核,对耕地质量状况考核涉及较少,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未引起高度重视。

3.2 耕地质量差,威胁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

2019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94×104hm2,总产量达142.42×104t,全市人均占有粮食392.4kg/667m2、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540kg/667m2、玉米353kg/667m2、小麦315kg/667m2,粮经种植面积比达到7.88:2.12。按人均占有粮食500kg标准,全市粮食总需求200×104t以上,在粮经种植面积比不变情况下,粮食作物产量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0kg/667m2以上,人均占有高产田土将由目前166.67m2提高到400m2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3.3 财政投资不足,农民投入困难

一是遂宁市没有较大财政实力对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国家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无偿投资,中省以上财政投资占80%以上。二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等多种原因,对改造中低产田土等公益性农村基础建设,受农户分散耕种限制,难以形成统一意识,农民投入困难。三是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未纳入农户土地承包范围,加之家庭小户经营,农户分散耕种,耕地质量建设实施难度大,短期效益差,权责不明,农民不愿投入。

3.4 投资项目分散,建设标准不高

据调查,2019年6月前,全市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常年财政无偿投资上亿元,主要是农综项目、土地整理、水保工程、“金土地”工程等项目,由于各项目单位投资普遍偏低(平财政投资1000元/667m2以下),加之各项目投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规划时各项目没有很好结合,造成各项目分散建设,只解决了项目区部分障碍因素,难以达到高标准农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全市每年1~2亿元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除“国土整治”“金土地”项目有30%~40%资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外,其它项目主要用于田间渠道配套、机耕路、农机提灌及新农村村庄建设等,土壤改平、增厚、培肥等耕地质量建设措施投资较少。

4 对策建议

4.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

目前,浙江、湖南、江苏、吉林、辽宁、甘肃、天津等省(市)相继出台了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办法),我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办法)已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计划,建议尽早颁布实施,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和农户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实行耕地质量追溯制度。

4.2 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按照高标准农田“三网”配套要求,着力“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狠抓田型调整、排灌渠系配套完善和农机作业道路建设,基本实现平坝区“格田化”、丘陵区“梯格化”,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项目区农田灌溉保证率达85%以上,道路通达率达90%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比全市平均高10%,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kg/667m2以上。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建设,因地制宜采取绿色工程、生物工程、循环利用、质量提升、环保措施等,重点实施植物经济篱护埂、网格护坡、土石(砼)结合、秸秆还田、种养循环等措施。

4.3 强化耕地质量管理

一是加强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摸清区域内耕地质量等级状况,把耕地质量等级作为耕地征用补偿费、缴纳耕地造地费计算依据。二是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点,同步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工作。在监测点维护、取样送样、检测化验、耕地质量信息化等各环节实现全程质量控制,构建良好的工作运行管理机制,按时提交成果报告。

4.4 整合农田建设项目资金

一是加大市县投入。2019年机构改革以来,中、省财政加大资金投入,按照高标准农田3000元/667m2的标准,市县要配套落实1500元/667m2。遂宁市通过各部门积极争取、通力配合,2021年市级财政预算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由200万元提高到1600万元,增长了7倍,同时县(市、区)也要安排落实专项资金,确保亩均3000元的要求落地落实。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以民办公助方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建设的意见》(川办发〔2010〕53号)精神,鼓励项目区业主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基础设施短板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项目规划设计实施,经验收后遵照“民办公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的原则将财政投入资金以奖补形式支持业主建设高标准农田,解决丘陵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不足问题。

4.5 加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耕地质量建设资金投入,建议将土壤改平、增厚、培肥等耕地质量建设纳入农田基本建设项目规划,确保改造中低产田土项目、国土整治项目、沃土工程等项目中直接用于耕地质量建设资金达30%以上。二是加大财政支农资金用于以耕地质量建设为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严格执行财政支农增长比例不得低于财政增收比例。三是加大耕地质量保护力度,采取行之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合理使用和保护耕地,增施有机肥,科学合理用肥、用药,加强土壤培肥等。四是要明确建、管、用责任,目前,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农民生产责任明确,农民种田积极性和自觉性比较高,但农村基础设施基本上还是以公有公用为主,这是农民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要积极探索农村公用基础设施有偿使用、拍卖、承包机制,实行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等新措施、新举措。

猜你喜欢
遂宁市高标准农田
山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获批复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坚持高标准是企业致胜的法宝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汪岗镇三万亩农田改造工程启动
遂宁市丘陵地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可行性的探析
遂宁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黑板像农田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