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制度中的罪名增加法律研究

2022-11-21 18:15王天池
法制博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犯罪率年龄犯罪

王天池

西藏大学政法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一、研究背景

我国在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方面,多次进行调整。其依据主要是通过未成年犯罪人数、犯罪率来确定。在2021年以前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对满16周岁以及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以及犯什么罪该进行的刑事追责作出了明文规定。[2]但之后在社会的发展和实践中发现未成年犯罪的年龄越来越低、犯罪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犯罪手法越发成熟、社会上对未成年犯罪的关心度和处罚未成年犯罪人的呼声越来越高等等,导致14周岁的刑事责任年龄不足以惩罚未成年犯罪。因此在2021年,我国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12周岁。但在《刑法修正案(十一)》通过后公布,并于2021年3月1日生效施行时,社会上出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觉得该项规定过于严重苛刻了,有人觉得该项规定适中,有人觉得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还能再降低。[3]除此之外,也有人觉得该项条款规定的罪名太少,不足以处罚未成年人的犯罪。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争议的焦点,我们进行了本次课题研究。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发展史

(一)秦朝时期,以儿童身高为准,以此来确定是否要追究刑事责任。

(二)汉朝时期,对未成年犯罪做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明确指出不满七岁的免除死刑,八岁以下的不犯故意杀人的,皆可不处罚。[4]

(三)唐朝时期,颁布的《唐律》中对青少年犯罪做出了明文规定,其中10岁到15岁犯罪的可以用赎金来代替刑罚,没赎金的就要负刑事责任但也必须减轻处罚。10岁以下的犯罪免除死刑可用赎金代替刑罚,但只仅限于犯反逆、盗窃伤人、杀人这几种罪行。但涉及政治犯罪的除外,如青少年犯谋反、恶性杀人等案件时将会由最高当局决定是否处罚。[5]

(四)清朝时期,政府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以前审理的未成年案件,最后在颁布的《大清新刑法律》中,规定未成年刑事责任年龄为12岁。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经过几次起草修改,最开始认定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2周岁,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12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较少且年龄较低不适宜对其刑事处罚,再次进行修改把刑事责任年龄提升至14周岁,一直沿用到2021年以前。[6]

(六)近年来,未成年犯罪率出现了上升和回转的趋势,为更好地规范未成年人犯罪,2021年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进行了修改,从以前的14周岁下调至12周岁,但仅限于犯罪手段残忍致人重伤残疾,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等。

三、犯罪原因及其犯罪特征

(一)犯罪原因

1.未成年人自身存在着自相矛盾。如精力旺盛和自我调整能力低下的矛盾,容易兴奋和自我控制力低的矛盾,性功能发育早熟与道德观念薄弱之间的矛盾等。[7]

2.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及部分学校教育失误。[8]

(二)犯罪特征

1.以集团犯罪为主

2.犯罪种类复杂多样

3.犯罪手段凶恶

4.犯罪主体的特征显著(主要有三个显著的,男性犯罪明显,低年龄犯罪明显,无职业未成年犯罪明显)

5.犯罪区域的城市多等[9]

四、未成年犯罪倾向及其犯罪种类

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分析,我们发现未成年犯罪90%以上是刑事犯罪。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种类时,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财产型犯罪达到80%左右,其中在80%的财产犯罪中盗窃罪占60%以上,抢劫占15%左右,诈骗占16%左右,其他占3%。除了财产型犯罪以外,未成年人中较多的犯罪还包括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强奸等。[10]在对未成年人的犯罪率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呈下降的趋势,低年龄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明显增高,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的数量显著下降,整个青少年的犯罪率稳定[11]。由此可见,我国近年来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处理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谁也不知道未成年人的犯罪倾向和犯罪特征,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悲剧发生,我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并没有减弱,反而有所加强。由于未成年自身的控制能力比较弱且易冲动行事,因此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犯罪后果大部分偏重,社会影响较大,社会热度普遍高。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孩子的教育以及认识比较的固执和刻板,在他们的意识中流传着“从小看到老”的观点,从而导致他们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态度普遍偏重,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后改正的概率很小。当然,有时事实的验证也正是如此。因此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去年我国《刑法》修正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

五、犯罪受理及量刑分析

(一)犯罪受理

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种类之后,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刑事犯罪率比较高。对此,我国对于处理未成年人刑事犯罪主要方式有:50%以上是轻微处罚,20%左右是限制,10%左右是拘役,剩下的是罚款、警告教育等惩罚措施。根据未成年人犯罪法院管辖的数据,我们发现70%左右为基层人民法院管辖,30%左右为中级人民法院管辖,1%左右为高级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法院管辖。[12]其中后两者受理情况一般是上诉和再审的情况。由此可见,在我国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时,一般都比较温和,注重于减少重罚。除此以外,在处理未成年刑事责任犯罪时,我们主要通过教育教导批评的手段,作为辅助原则来处罚,例如少年监狱,在必要时,政府收容并使其接受教育。

(二)量刑分析

关于未成年人的犯罪量刑,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几点: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第一次犯罪还是多次犯罪,是否在犯罪侦查阶段出现悔改、立功自首或者积极配合办案人员的情节等等。除此之外还规定:1.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情况下,将从基准刑的30%减少到60%。2.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下,将基准刑的10%减刑50%。在此基础上,我们一直坚持从宽处理、不适用死刑、教育感化和挽回、分割处理,保障未成年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不公开审理、全面调查、迅速简明的处理方式,以此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最新法律规定

1.未满14周岁者,不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不宣判刑罚,让父母做其教育工作,或通过其他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必要的时候,根据法律规定进行专业性的矫正教育。但是,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死亡,造成重伤、严重残疾,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的,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被起诉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判处刑罚。

2.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者,犯故意杀人罪、故意重伤或死亡罪、强奸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危险物质投入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无论犯什么罪,都要负刑事责任,依法判处死刑。

2021年我国降低了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并将其作为基础条款,可以适用于其他罪名。如未成年人在抢劫过程中致他人受伤、重伤或死亡的,在刑事审判时,检察官不会因为嫌疑人为未成年人而不起诉。同时,法院也不会因其是未成年人而决定驳回起诉裁定不予受理。虽然其属于刑事审判中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但不影响其进行刑事活动和执行刑事处罚。如上所述,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处罚有所保留,但并不是说我国不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进行处罚。只是相对于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人来说是有所宽容的。

六、预防犯罪

预防犯罪主要是从未成年人的心理角度来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家庭教育能力。

2.加强学校教育。

3.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娱乐平台管理。

4.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社会管理。

5.加强对他们的承认。

6.父母及监护人的素质教育等。

预防犯罪主要是从犯罪源解决问题,在未成年人萌生犯罪想法的阶段,将这种想法扼杀在摇篮中。但这只是对未成年人犯罪起到预防作用,并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状况和已经产生犯罪想法的状况。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并对未成年犯罪的预防及其犯罪率的减少有积极的影响。

七、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能否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

庞德曾说过:“法律是社会控制的手段”。我国在综合分析未成年人的犯罪率、犯罪类型和犯罪特点基础之上,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以此来规范未成年人的犯罪。可是这样真的会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吗?自2021年3月我国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以来,未成年人的犯罪率有所降低,但也只是个别犯罪率降低了,未成年人的总体犯罪率并未得到很好地降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多样,在总的犯罪类型中大部分都是中微型犯罪。法律在此基础上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处罚机制,往往以不起诉为主,也许提供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未来将成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重要突破。

八、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下调制度中的罪名增加是否确有必要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的犯罪,降低未成年人的犯罪率,不仅要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还应该扩充其内容,两者的结合也许会起到更好的作用。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种类的研究,我们发现未成年人的重罪有所减少,但轻罪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检察院一方往往对未成年人的轻罪做不起诉处理,从而导致未成年人在犯罪中存在着侥幸心理。这也许是未成年犯罪率降低不明显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也存在争议:比如未成年人的犯罪年龄很小,犯罪情节较轻,我们应该对他们做出相应的处罚吗?还是说进行批判教育就了事?若是进行犯罪处罚的话,对一个未成年的小孩子来说是否过于残忍?会不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会不会再因此产生报复性心理?如果只是进行批判教育,未成年人就不会对犯罪产生侥幸心理了吗?最明显的是未成年人的猥亵事件,对于这种犯罪应当怎么处理呢?2021年5月某地发生的未成年人的猥亵事件,重点是被害者也是未成年人。被害者亲属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害后,向警察报案。之后,警察把犯罪嫌疑人带走了。最后调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达到刑事处罚的年龄,于是进行了一定的教育批评便让父母带回。但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让犯罪嫌疑人产生改正心理,之后又发生了猥亵行为,警察只能对其再次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有适用的法律可以让犯罪嫌疑人受到法律制裁,接受法律教育,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教育,通过法律手段处理问题,是否便不会导致悲剧再次发生?所以在社会生活中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我们究竟要如何应对呢?现在的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犯罪没有全面的规定。也许将来的某一天,我国会基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而增加相关罪名,以此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

九、结语

对于规范未成年人犯罪,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法律的天平虽然有时会倾斜,但正义总有到来的那一天。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法律人我们应该用毕生的尊严去维护法律的正义,为完善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犯罪率年龄犯罪
Televisions
算年龄
什么是犯罪?
民生支出对犯罪率恶化影响研究——基于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基于莫兰指数的盗窃犯罪率全局分布模式分析
“犯罪”种种
基于浙江省犯罪率多变量权重的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