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轻轻,怎么能疾病缠身

2022-11-21 08:38余运西
大众健康 2022年10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年轻化心脑血管

文◎本刊记者 余运西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有些重大疾病似乎仅仅专属于老年人。但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以往好发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痛风、关节病等,如今已经“盯”上了年轻人。综合分析官方发布的各种疾病数据,会发现疾病年轻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路奔忙的青壮年,该如何为自己筑起道道健康屏障?当疾病早早光顾我们的“社会支柱”,长远的社会危害会有哪些?要遏制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何多管齐下进行预防和治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

问: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大约每6 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者中,就有一个是“90 后”。早有专家指出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轻化”,所谓“老年病”的年轻化,近年来有哪些方面的数据支持呢?

吉训明,神经病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中心主任。兼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主席、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卒中抢救中心主任、国家“卒中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主任。

答:随着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我国青年人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从临床上看,这几年二三十岁的年轻脑卒中患者明显增多,其中甚至有18 岁以下的青少年。

青年脑卒中是指18~45 岁的青年人发生的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是逐年增加的,每年全球有200 万新发青年脑卒中患者。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统计调查,青年脑卒中的发病率为5~40/100000(年)。其发病率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发展中国家发病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整体卒中的首次发病年龄较欧美平均小10 岁,所以青年脑卒中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国青年脑卒中有一些自身的特点: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多数为缺血性脑卒中;在18~45 岁的年龄段中,卒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年龄在40~45 岁的患者占整个青年卒中患者的半数以上;半数以上的青年卒中患者具有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往往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有早发的心脑血管病家族史;青年卒中患者临床过程相对良好,死亡率较低(预后良好);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列前三位的是高血压、吸烟和饮酒。

问:请您详细分析一下疾病年轻化背后的诱因主要有哪些。

答:近年来,职场青年发生心脑血管负面事件的报道也是比较多的。看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强度都非常大,“5+2”“白+黑”成为常态。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他们吃饭靠外卖,沟通靠网络,连走路的时间都挤不出来,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渐行渐远。

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有9 类,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和大气污染等。对比一下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难发现,种种危险因素已经潜伏在他们的生活中。在已经发生的心脑血管负面事件中,大多数青年卒中患者有不止一种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近年来,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关系民生与发展的公共设施建设却没有完全跟上,导致体育健身场地可及性差,日常坚持体育锻炼不够便利。当前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还是立足于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包括健康体检在内等非治疗性、预防性筛查项目尚未纳入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的方针,尚未成为全社会人人践行的共识。让公众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技能,实现“少得病、晚得病”的目标,还需要推动健康科普的发展和健康素养的提升,让“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问:对于慢性病,很多人会觉得主要影响老年人,甚至有人觉得慢性病无法预防,控制起来代价很大……像这种对慢性病的认识误区是怎样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

答:《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近七成患病/高风险人群未接受过医学治疗,中青年对心脑健康缺乏正确的认知。年轻人多有“年纪轻身体棒”的想法,又处在忙事业、婚姻、家庭的关键时期,容易忽视个人健康,甚至身体出现异常后也很少主动到医院就诊、体检。知晓率低、检查率低,让不少人错过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现在的年轻人一方面渴望健康、追求健康,另一方面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健康信息时又缺乏辨识能力,容易偏信盲从。

有人觉得,慢性病无法预防,哪个老人没有慢性病?但实际上研究表明,我国94%的中风都是可以避免的;好好控制诱因,80%以上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都是可以避免的,超过40%的癌症也可以预防。预防慢性病最主要的目的是推迟慢性病的发生,延长人们的健康寿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就是说,我们追求的是“生得好,活得长,病得晚,死得快,尽最大可能压缩带病生存时间”。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有的是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把可改变的危险降至最低,就能减少慢性病的发生,我们的健康寿命就一定会明显延长。

还有人说,慢性病迟早会得,还不如“潇洒走一回”,但“潇洒自在”的后果往往不仅仅是少活几年,最可怕的是还未步入老年就可能患上冠心病或脑卒中,不仅失去健康,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通常,慢性病的病变是不可逆的。为推迟慢性病的发生,预防工作必须贯穿终生,绝对不能等到老了再去预防。

问:老年病“盯”上年轻群体,长远的社会危害有哪些?要遏制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如何多管齐下进行预防和治理?

答:当前,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大类疾病,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健康问题。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非常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致残率给个人带来了不幸,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慢性病发病的年轻化不仅给当事人身心带来痛苦,而且直接影响其工作和生活。对此,全社会都应给予更多重视,多方发力,积极改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慢性病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提出到2030年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目标。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慢性病管理,特别是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有利于将慢性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理念,逐步下沉到每一个家庭。

此外,还有必要推进康复服务的规范性和可及性,减少残疾率和并发症;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预防和管理进入医保,助力全生命周期健康。有关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方式,让广大年轻人掌握基本的健康营养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提高自身预防疾病的能力。年轻人的健康与用人单位也有不小的关系,呼吁用人单位重视员工健康,积极维护、保障员工的健康权益,比如在工作单位设置可实时监测血糖、血脂等体征指标的健康一体机,提供便利可及的健身场所等。

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年轻人健康风险干预管理,有关“疾病风险预测模型”近年来备受关注,在慢性病预防中,这种模型能起到怎样的作用?未来的应用前景如何?

答:在医学研究中,“风险预测模型”常被用来预测某种疾病未来的发病情况。具体而言,就是以疾病的多病因为基础,建立统计学模型,用来预测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群未来某种结局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预测模型”在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预防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当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融合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日新月异,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与北京市西城区牛街社区联合开展的一个“生活方式医学检查”试点,就是通过建档案、做体检、评估健康风险等手段,帮助筛查社区里的健康风险高危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方式管理,并实时跟踪各项健康指标。近年来我们的数据库中,出现过50 多岁、40 多岁,甚至30多岁的“高危对象”。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找到更好的改善健康、远离疾病的方法。

从根本上说,让公众建立起自主健康意识,实现心脑血管疾病早防、早筛、早诊,切实降低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并积极打造从预防、科普入手,链接就诊及诊后康复各个环节的科学路径,才能真正让年轻人放开手脚,用饱满的精力去拼搏和创造,而不是年纪轻轻就被所谓“老年病”捆缚,再想飞也无法“飞得更高”。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年轻化心脑血管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注意五大误区
康宝莱 推进品牌年轻化
直销年轻化战略
心脑血管疾病用药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品牌年轻化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