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康复未来

2022-11-21 08:44余运西
大众健康 2022年11期
关键词:残疾康复医疗

文◎本刊记者 余运西

李建军,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学科建设基地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神经损伤修复所所长、神经损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残工委全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会长。

世界卫生组织曾在报告里清晰地指出康复的价值:“康复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费,不是消耗社会资源,而是对社会以及健康的一项投资。”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大背景下,康复医疗将成为下一个风口。当前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康复如何更深入地融合到老龄化社会中?借助科技实现康复最大效能该怎么做?记者就此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李建军。

问:康复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康复这个学科的独特性?

答:现代康复发展的历史是充满血和泪的历史。自然灾害与战争给人类带来苦难、伤病和残疾,也推动了解决伤病、残疾的现代康复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催发了现代康复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小儿麻痹症的流行以及地震等灾难,促进了现代康复体系的形成。此后的发展中,康复理念与康复体系日趋完善。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在康复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自此康复逐渐脱离单一学科的概念,形成了宏大的康复科学体系,涉及教育、经济、人权等各个领域。康复科学体系的形成是对健康理念的一场革命。

康复相较于临床更重视人的功能发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用单纯医学模式来定义功能与残疾,认为残疾是个人的问题。但从康复的角度而言,残疾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残疾的社会模式”。物质环境、他人的态度等成为功能障碍和残疾者回归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倡“无障碍”这一理念,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让所有残障人士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人类文明成果。这也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相适应。

康复体系的宽广使得康复领域成为聚合资源的大平台,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根据相关专业机构的测算,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人民币,而预计2024年就能实现翻倍,超过2000亿元。

问:当前社会对康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下,康复医疗快速发展有哪些好的途径?

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老年人群中近50%需要不同程度的康复医疗服务。结合我国国情,让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康”受到高度关注。

当前国家、社会对康复的需求有三个特征:一是数量大。我国作为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康复需求总人数占总人口数量约1/3,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感觉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人数众多。二是领域广。传统的康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新科技革命下的心肺康复、肌骨康复、产后康复、重疾康复、老年康复以及慢性病康复领域急需发展。三是质量要求高。目前区域之间、机构之间的康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康复服务的同质化和均质化还未实现,康复资源的科学配置及服务的全覆盖问题亟待解决。

在老龄化社会结构下,康复医疗实现快速发展有多种途径,包括建立健全制度、整合优质资源、提供完善服务为基点,满足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让康复更全面、深入地融合到老龄化社会中。

问: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们的康复医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未来该建立怎样的康复体系,才能既保证患者接受恰当的康复治疗服务,又能及时为社会上需要康复的人提供服务?

答:我国康复医疗处于发展提高阶段,主要表现为康复需求人口基数大、康复行业发展快、康复技术手段多样、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康复市场前景广阔等特点。

2011年颁布的《关于开展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我国将建立以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为引领、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基于我国现阶段康复医疗的特点,并结合《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应对未来生活方式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进一步加快三级康复医疗体系建设。

我们应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强康复医疗体系内部联动,提高运行效率;丰富康复医疗服务医保条目,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完善教育教学体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先进医疗设备研发力度;建立标准化、规范化医疗体系。

问:2021年6月,八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2年,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合理、素质优良的康复医疗专业队伍,每10万人口康复医师配比达到6人、康复治疗师达到10人。这一目标能够实现吗?所谓“康复新基建”,还有哪些缺课待补?

答: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占人群基本比例分别为0.4/10万、1/10万。这个比例随着康复行业的不断发展有所改善,从数量上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推进康复医疗工作效果来说,成果还是非常显著的。

“康复新基建”是通过新兴技术驱动康复医疗行业发展,使得行业技术进步,优质资源大众可及。近年来,大数据信息库、生物样本库、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5G、脑机接口、数字疗法、3D打印、生物芯片、可穿戴设备等,已成为推动康复医疗发展的强力驱动因素。5G+大数据为康复信息化建设注入了新力量。我们在冬奥会期间建立了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冬奥绿色通道示范管理平台,不仅能够个性化制定康复计划、及时推送指导与预警信息,还为基层康复服务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科技康复设备、康复技术在快速发展完善的同时,也有一些问题。例如,大数据的应用、推广尚需向基层下沉;三级康复网络中各医疗机构衔接以及患者转诊不畅;AI、脑机接口技术的临床转化需进一步推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功能多样性有限以及成本高等问题仍需解决。

问:最近的新闻显示,又一款专门为偏瘫患者设计的康复医疗机器人,正式进入临床商业应用。人工智能与康复医疗的融合发展,能为我们的社会提供哪些实际价值?

答:人工智能助力康复,能促进康复手段多样化,优化康复服务流程和管理,缓解康复医疗资源紧张局面,减轻患者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通常,患者康复时间周期较长,甚至需要终生康复,这势必导致康复成本显著增加。但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将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等多方面相结合,消费级的小型康复医疗器械产品会逐渐走进家庭,用于慢性病疼痛治疗、日常康复护理等方面,使患者在预防、保健、治疗、训练等环节中更方便快捷,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的同时节约成本。

猜你喜欢
残疾康复医疗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什么是医疗告知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康复治疗对周围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