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魅力在于对“小事物”的包容

2022-11-22 02:34马小龙
时代邮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城市管理者馆子城市居民

● 马小龙

随着中国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公众对于城市发展和治理的细节越发关注。四川成都某街道要求辖区内商店将招牌统一更换为拼音版一事,就在舆论场引发广泛争议。而在更早之前,广州市在实施“道路绿化品质提升”等工程时,迁移、砍伐3000余株榕树的事情,同样引发公众声讨。

城市居民对这种“身边小事”似乎越来越敏感。原因在于,在日常生活中,多元性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潜力的重要隐性指标,而如何将这些隐性指标具体化,就需要通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物”予以展现。街道店铺招牌、小巷胡同、苍蝇馆子,甚至街边的一草一木,就是这样的“小事物”。它们是维持一座城市生命力的“基本盘”,寄托着城市居民的情感。城市能否包容其自然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这座城市的多元发展,最终影响城市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这几年,在一些“网红”城市兴起的过程中,不少人正是通过一个个极具当地特色的“小事物”来认识某一区域的。比如,一些南方城市遍地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茶馆,老旧平房里、高楼大厦中、休闲公园里……不同种类的茶馆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不仅作为特色景观与城市紧密相连,也作为文化符号向外界展示着城市活力。如果说,有一天这些城市中所有的茶馆都要按照“制式”来建设,那显然会让城市失去很多魅力。

我们常说,城市的发展要以人为核心,而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的无外乎柴米油盐,并且希望通过自主的力量,让自己身边的生活环境积极更新,让自己的具体生活变得更加舒心。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物”的变动,自然也就牵动人心。当城市居民对一些“小事物”的不合理变动表达不满时,实质上是在捍卫自己具体的、丰富的日常生活。

城市,是现代文明具体而动态的展示,不同城市的形象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符号得到呈现。因此,包容城市中“小事物”的存在,让它们为自己的城市“代言”,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并非损失。

这需要城市管理者树立多元的、开放的城市管理理念,多在细微之处下功夫。也要认识到,政府作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给相关人群的具体生活带来改变。因此,城市管理者在决策的过程中,也应广泛地征求公众、专家的意见,让公众能够充分地参与到决策之中,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表达权。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那些荒唐的、背离常识的做法,从而达到减少矛盾、节约行政资源、提升行政效率的目的。

与此同时,也要开拓城市治理思路,注重运用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多点换位思考,多点人文温度,杜绝“一刀切”的蛮横行径,科学合理地保留那些细微多元的城市风物,让它们去填充城市的角落。

当城市管理者持有这样的管理理念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象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场景——当一位市民在城市一隅,走进一家招牌简朴易懂的苍蝇馆子,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抄手时,他是否会因为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小事物”的存在,而对这座繁华都市心生归属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个答案无疑是肯定和明确的。而这,也是这座现代化都市中的人文关怀所在。

猜你喜欢
城市管理者馆子城市居民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这次,让友好型长椅抚慰你的心
苍蝇馆子
城市管理者自我职业认同的现状调查与改进策略
流动摊贩治理困境与反思
城市居民低碳意识与行为调查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北京城市居民的娱乐生活(1949—1966)
关于修改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议案
苍蝇馆子
拒绝乞丐的城市不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