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启示

2022-11-22 04:06冯永鹏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育人

冯永鹏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从党和国家的全局和战略层面深刻阐述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把教育目标从“四育”提升到“五育”,把“劳育”作为五大目标之一,可以说很及时也很有必要。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视角看,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从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要求视角看,“五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劳育”是起支撑作用的,因为没有劳动,就不能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因此,高校要准确研判目前劳动教育新形势,科学认识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准确把握其对劳动教育的启示,积极探寻高校劳动教育发展新路径。

一、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内涵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劳动更深层次的时代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劳动实践观、劳动幸福观。

(一)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指对劳动本质的认识,是对劳动重要性、如何对待劳动、树立什么样的劳动观念等问题的分析看法。2013 年,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2017 年,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18 年,习近平在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3]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上论述升华了劳动的本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观是指对当前劳动教育现状和问题的基本看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他旗帜鲜明地指出,“虽然我国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培养的人才与现实需求还有差距,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取精神有待提高,特别是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将劳动教育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肯定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三)劳动实践观

劳动实践观是指立足于唯物史观,对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的深刻认识。2015 年,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时强调,“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4]2016 年,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5]2020 年,习近平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强调,“希望你们努力在为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工作本领”。[6]

(四)劳动幸福观

劳动幸福观是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阐释。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在不同场合强调劳动幸福的论断,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等基本理论问题,体现了新时代劳动幸福的科学内涵。他以人民为中心,以努力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019年,他在重庆石柱考察调研时对老乡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要努力向前跑。”[7]他用最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为逻辑支点,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的哲学命题。习近平的七年上山下乡“劳动”岁月,是对“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最好诠释。

二、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对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形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辨析劳动,对劳动的精神实质和目标内涵进行高度凝练与本质概括,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新方向、开辟了新思路。

(一)劳动最光荣:是高校构建劳动价值观的有力遵循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是习近平对新时代劳动价值的科学定位。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就要努力构建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如果劳动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按着科学的方法来加强,没有取得相应的成效,培养接班人的战略目标必定缺乏有力支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略显不足,存在劳动教育的本真意蕴被遮蔽、劳动功能价值被矮化、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异化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劳动信念培育、正确劳动价值观树立、劳动责任感提升、劳动伦理品德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因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从根源上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的前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感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社会、学校劳动教育的实践中去。

(二)崇尚劳动:是高校落实劳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

引导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所蕴含的独特育人价值,让劳动教育“重新归位”,实现真正的“登堂入室”,最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之一被纳入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可以说是实至名归。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劳动、才能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全面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就必须实施全面的教育。长期以来,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窄”“空”“软”“虚”的现象,导致“淡化劳动理想”“拒绝崇尚劳动”“劳动告别主义”等思潮盛行,给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是高校“五育并举”的大体系对劳动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二是高校未全面意识到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劳动教育道路越走越狭窄。重视劳动教育,是因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离不开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更离不开劳动教育。

(三)实干兴邦:是高校践行劳动实践观的动力支撑

劳动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一勤则天下无难事”“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秉承的劳动实践信念,这是我们拥有今天辉煌历史成就的密码。在大力振兴制造业、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需要大力培养具有爱岗、敬业、专注、创新、拼搏等可贵劳动品质的“匠人”,更需要一批有干劲、有闯劲、有钻劲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大军。高校作为高水平、高素质劳动大军的主要培养阵地,要科学研判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的定位与取向,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看到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说,重视劳动教育是破解高素质劳动人才制约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视劳动教育,有利于发挥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热情、开放,充满活力、敢于创新、渴望创新的特点,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先进制造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行业;有利于大学生感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的精髓,增强大学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以实际行动参与社会、奉献社会,引导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是高校树立劳动幸福观的生动体现

劳动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劳动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劳动本身就一种幸福。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贯彻劳动幸福观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劳动认同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由于多元化因素的影响,劳动教育始终没有充分彰显其正向作用和育人功能。一方面由于西方国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流行的错误的、片面的言论与观点,让很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感到迷茫,堕落风、浮躁风盛行,期望幸福会从天而降,形成坐享其成的不良心态。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结构的优化使得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受到蔑视,使一些大学生不再相信劳动是财富和幸福的源泉,导致大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给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理解劳动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的源泉;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大学生在劳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锻炼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在体味辛劳、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从而获得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高校践行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育人导向,丰富劳动价值观内涵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劳动价值观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8]“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这是他对劳动价值的科学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引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其价值理念与劳动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处。劳动价值观既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富强”“和谐”相贯通的因素,也有与社会层面“平等”“公正”相融合的要义,更有与个人层面“爱国”“敬业”相一致的精髓。由此可见,劳动教育所承载和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因为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失去自身的价值,其核心价值跨越了时代的藩篱,在快速变革的社会发展中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观的塑造不仅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关系到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价值取向、就业倾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精神特质。[9]因此,在大力宣传和推进劳动价值观深入高校的过程中,不仅要针对性引导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劳动传统美德中汲取劳动滋养、从劳动模范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劳动精神、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强化劳动情怀培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入脑、入心、入行,让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包含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还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由衷地认可“实干兴邦、创造伟大、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的道理,增强大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

二是用校园实践活动助力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目标是培育学生“爱劳动”的意识、“尊劳动”素养、“践劳动”的能力。校园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是第一课堂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构筑大学生健康人格、培育大学生劳动情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首先,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应广泛开展以大学生需求为出发点的劳动实践活动,本着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出发,创新劳动教育实践形态,开展有价值感、有内涵力、有感召力、有再生力的劳动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劳动活动中感知、了解劳动教育所传递出的价值。其次,教育者要科学正确引导,教育学生重新审视劳动所蕴含的特殊意义,理解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性,发挥劳动实践活动教育的教化作用,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厚植劳动情怀、强化品德修养、提升劳动素养,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真正赋予大学生全面成才新动能。

(二)创新教育载体,拓宽劳动教育育人途径

一是增强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劳动是脑力与体力的统一,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10]首先,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理应结合大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热情、开放、充满活力、敢于创新、渴望创新的特点,引导他们感知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尤其是在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工程等专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认识到“知识劳动、科技劳动、创新劳动”的深刻内涵,强化创新性劳动。其次,面对社会发展所涌现出的新情况和面临的新问题,需树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理念,提升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如,通过宣传“劳模精神”事迹,使大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情感上的共振,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社会的实践中去。

二是构建“新劳动教育”载体。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性活动。培育大学生劳动素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新时期劳动教育需顺应社会发展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破解“供需矛盾”,推动由“劳”转向“动”,扭转重“实质”轻“形式”,开展有目的、有组织的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新劳动教育”形态。[11]首先,坚持劳动教育关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思想,以“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原则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其次,直面劳动教育本质,通过定向教育引导,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站在“传统劳动”与“现代劳动”相结合的立场上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及时调整劳动教育内容,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劳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多劳动教育形态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从教育上引导学生,从能力上锻炼学生,从而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再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格局正在形成,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体现在思想品德、智力发育、体育美育,也更多体现在劳动实践教育上。[12]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实践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中,是为了践行育人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增强育人实效的目的。新时代背景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着力加强实践育人与劳动育人的衔接,聚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场所和学习空间,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着力克服重“智育育人”轻“劳动育人”的倾向,积极推进设计架构合理、目标方向明确、科学组织性强、学生参与度高和引导启发式强的新劳动教育,着力建立模式多样、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提高劳动育人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三)注重持续提升,增强劳动教育工作实效

一是强化高校教育的主体作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直接方式。高校是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高校在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劳动教育中需做好顶层设计,既不能缺位,也不能错位,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定位。根据党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强化主体责任意识,重视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效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认识劳动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目标制定、考核管理、权责分配、资源协调、人力保障等方面做到精心设计、精准推进、精准组织、精细实施、精细考核,将劳动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纳入学生培养方案,通过构建集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比赛竞赛、素质拓展、社区服务、志愿活动项目于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劳动教育复兴,让劳动教育回归本质,彻底改变临时性、运动式、任意式、非常规性等表层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力争在高校中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13]

二是发挥教师教育的主导作用。作为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执行者,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公寓管理员在劳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坚持以辅导员为骨干、以班主任为抓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公寓管理员为辅助多方协同配合,整合多元力量,形成整体工作合力。当前,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将智育教育放在首位,很少关注学生在劳动中的表现,因此,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中,须扭转教师的教育观念,促使其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对于高校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14]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后勤管理中心需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以“活动”促进步,用“劳动”促成长,真正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素养。综上所述,要转变传统的劳动教育理念和劳动思想观念,使大学生从僵化的劳动观念中解脱出来,需坚持劳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团结合作,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把“劳动”置于一种重要位置上。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我的价值观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