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核心素养在“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的培育与实践

2022-11-22 04:06刘志民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节气素养

刘志民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修订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描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一、“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中语言能力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修订课标》中对语言能力的描述是:“语言能力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能力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如今的语言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对知识及技能的掌握与实际运用能力。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需要借助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来展示。对比传统教学理念,不难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必须指向以“育人”为重心,以“生活化”课程为载体,结合实践活动,重视过程体验和学习感受,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一门新的语言的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有难度的挑战。但是,如果把语言置身于一定的社会语境之中,情形就会变得完全不同。在一定主题的语言情境中,基于语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语言表述、沟通技能及学习方法途径等都将成为语言能力形成和提升的核心要素,并成为其他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的先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厚重文化积淀、拓展文化视野、创新思维方式,并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与未来对话、与世界交流。

主题语境的选择与创设过程就是语言、文化、思维和能力的整合过程,这样的过程才能让语言承载真实的信息,成为有生命的语言,而不是一系列符号的堆砌。语境主题的选择越贴近生活、人文性越强,越能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其所发挥的作用越显著。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二十四节气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起源于黄河流域,与中华民族已携手两千多年,春分渐暖,白露欲寒,顺次而来,如期而至。任流年飞逝,任朝代更迭,每一年二十四次的邂逅,从未失约,始终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融,一直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提醒人们顺应自然变化调整生活方式、把握农时。这样的节气时令,带给我们的是能够依托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使语言的学习每一天都自然发生,让语言的学习不自觉地成为有规律的学习,让学生对语言的掌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终水到渠成,语言能力逐步提升。当然,语境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英语课堂有了兴趣,也就愿意参与到英语的课堂活动中。此时,教师要善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乘兴而追,积极参与和表达。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走进曼妙的二十四节气,一起听节气、说节气、读节气、看节气,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从理论研讨到实践探究,从课上学习到课外体验,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觉成为智力因素的助力,在课内外学习活动的有机融合中,学生对节气常识如数家珍,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明显提升。

案例一:某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华文明是建立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春播、夏耕、秋获、冬藏历来是农业社会的一件大事,气候与季节多变,急需一套准则或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因此应运而生。先祖们没有计时工具,便在地上立竿测影,来确定“二至”“二分”四个节气,再依据太阳从黄经零起点开始,每运行15 度所历时日为“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依次日渐完善,千百年来,为农业发展立下赫赫功勋。

Case 1:the origin of the 24 solar terms introduced by a studen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based on agricultural culture and has been developing continuously.Spring sowing,summer ploughing,autumn harvest and winter Tibet have always been a major event in agricultural society.The climate and seasons are changeable,and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a set of criteria or methods to guid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refore,the 24 solar terms came into being.Without a timing tool,the ancestors set up a pole on the ground to measure the shadow to determine the four solar terms of“two to”and“two points”.Then,according to the sun,starting from the zero starting point of the Yellow meridian,the duration of every 15 degrees is“one solar term”,and the 24 solar terms are gradually improved.For thousands of years,they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二、“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中文化意识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修订课标》中对文化意识的描述是:“文化意识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它包含着坚守、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了解、尊重他国文化的责任感。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交融的文化背景让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策马扬鞭,势在必行。在阅读教学中,文化意识淡薄所带来的文化知识缺失已经成为学生阅读理解的瓶颈。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是文化交流的必修课,在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中,引入主题式文化背景,可以培养学生文化的自觉性、敏感性。重视文化背景介绍,深挖文化内涵,指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或动态音频资源,并开展情景模拟活动,增强主题式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民族文化,理解文化的功能和意义,进而内化文化知识,确保阅读理解的高效性,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二十四节气源自我国传统农耕文化,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在时间的框架下、按照当地自然的变化生活,一年的日常活动都在这个时间跨度里面。从全国范围来说,几乎每个节气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和特殊的饮食习俗。同时,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揭示的自然变化规律为指导,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而围绕二十四节气所产生的故事传说、时令谚语、诗词曲赋及民间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等更是不胜枚举,为丰富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的代际传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些活动都承载着如尊重自然、顺天应时的世界观和兼容和贵、敬祖孝老、爱亲睦邻等信仰、理念的精神文化内涵,其与时俱进,不断演变和创新,但始终坚守着人地协调的人本理念,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财富。表达节气的每一个词语里都隐藏着一定的文化信息,深刻地反映出节气文化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理解、把握和挖掘词汇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掌握词汇多样化的灵活表达方式,有效渗透节气文化的背景知识,可以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意识。而借助情境的创造,将英语理论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以及意义。

案例二:某学生对二十四节气含义重点字词解释

立:开始;分:(昼夜)平分;处:停止;暑:炎热;至:极致

Case 2:a student explains the key words of the 24 solar terms

Meaning of 24 solar terms

Key word interpretation

Stand:start;Minute:(day and night)equinox;Position:stop;Summer heat:hot;To:Extreme

三、“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思维品质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修订课标》中对思维品质的描述是:“思维品质指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课程改革促动教学体制的更新,赋予课程新的内涵,对新课程改革航向的把握,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首当其冲。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习平台的创新,学习领域的创新,学习模式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开发主题式课程,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开发阅读潜质,在主题文化中体验阅读之美,同时,学生可以在明确课程结构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深入解读,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逻辑性,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断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提升,让英语教学成为对比观察的过程、推断探究的过程、归纳总结的过程,真正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科教学高效开展保驾护航。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先祖独创的科技成果,它以天文上的精确划分为基础,融入了气象、物候等信息,用阴阳五行的变化来理解四时流转,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科学思维和科学造诣,历经两千年,依然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和精神需求有着深远的影响。因其源于黄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气候特点匹配度最高,而我国经纬度跨度大,气候、地形等条件复杂,使得它的准确度在不同地域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我国西北地区、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若完全套用,则相去甚远。这就要求学生养成从空间差异的视角、时间变化的视角、文化背景的视角等多方位了解、辨析节气变化的习惯,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二十四节气的本质内涵,让节气的生活服务价值带给我们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彰显其科学价值和精神价值,使之成为一种永葆生机的、可再生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对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对节气内涵及科学价值的正确理解等,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和提升。

案例三:有人说:“二十四节气作为农业社会的时间认知体系,在城镇化的今天已经没有意义了。”针对这一观点,某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的独特发明,它的确立的确和农业生产密不可分。农业文明初期,因为农业生产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智慧的先祖开始探索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自此,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才得以不断完善和形成,千百年来,它把对农事活动的指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即便是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生产依然离不开二十四节气的倾情奉献。坚守节气文化,传承节气文化,应是我辈之光荣使命。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相反,这意味着一个崭新的开始,我们留给子孙后辈的,绝不会仅仅是清明端午,而是两千年的文明。

Case 3:someone said:“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as the time cognitiv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ociety,are meaningless in today's urbanization.”in response to this view,a student put forward his own view.

The twenty four solar terms is a unique invention of Chinese ancestors.Its establishment is indeed inseparable fro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In the early stage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becaus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s sensitive to seasonal changes,the wise ancestors began to explore the objective laws of nature.Since then,the 24 solar terms we are familiar with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formed.For thousands of years,it has played a guiding role i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incisively and vividly.Even in today's highly developed,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still inseparable from the dedication of the 24 solar terms.Adhering to the solar term culture and inheriting the solar term culture should be the glorious mission of our generation.The success of World Heritage application does not mean the end.On the contrary,it means a new beginning.What we leave to future generations will not be just the Qingming Dragon Boat Festival,but 2000 years of civilization.

四、“二十四节气”主题课程中学习能力素养的培育与实践

《修订课标》中对学习能力的描述是:“学习能力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学习能力素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Schwab,K.)在谈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指出,除智能互联的机器和整个社会体系的高速发展外,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新技术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对人才素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深度学习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素养,包括掌握精确严密的学科内容、学习如何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效协作与交流、自我指导的学习以及形成学科思维,认为只有掌握这些素养,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开发主题式课程,创设文化语境,为深度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教师多维度、多层次的教学设计,整合并优化灵动的、有意义的课程内容,运用一系列的“问题链”来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再结合恰当的教学评价,可以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精准助推,层层递进,让知识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有效连接,不断驱动深度学习的进程。

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常见有效策略如创设语境、学法指导、文化熏陶等,在二十四节气课程学习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学习源于生活,二十四节气年复一年,循环不息,在每一个四季轮回里来来往往,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每一天都可以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每一个节气都那样富有诗意,都是鲜活的、灵动的,这样的语境宛如巨幅中国画,更像浓郁中国风,让学生心灵震撼。每一天的身临其境、身体力行、深入观察、多途径搜集相关信息,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广阔空间,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指南,其背后蕴含的顺时观念、养生观念及各种固有的民俗活动中“隐性”价值点更是值得关注,节气文化如同一把打开古文化之门的钥匙,让学生在每一天的日月流转中自主探究、参与体验、感悟内化节气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案例四:学生翻译的二十四节气歌谣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Case 4:24 solar terms ballads translated by students

24 solar terms song

The spring rain startles the Spring Valley sky,

Summer and summer are connected.

Autumn dew,autumn frost,

It's snowy in winter.

猜你喜欢
二十四节气节气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